湖北省农村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7-25 10:03邹德敏鄢桃生胡卫平罗亚波熊三明
决策与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湖北省公共服务

邹德敏 鄢桃生 胡卫平 罗亚波 熊三明

[摘 要] 经过多年努力,湖北省已初步建立起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移动、固定,电子、纸质等多种传播手段混合覆盖、优势互补、多元服务、功能齐全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湖北省;农村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29.27,G23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7-0130-13

2015年4至9月,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成调研组,以农村基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为重点内容,全面调查了解县以下广播电视台、发射台,乡镇、村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网络经营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村响、户户通等服务机构、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运行状况,认真分析梳理薄弱环节及问题成因,就深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基本状况及态势

看电视、听广播、观赏电影、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湖北省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实施“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初步建立起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移动、固定,电子、纸质等多种传播手段混合覆盖、优势互补、多元服务、功能齐全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出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服务网络逐步健全、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文化结构趋于合理、服务品种逐步增加、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新闻出版广电”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主渠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一)重点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1.农家书屋实现村村全覆盖。2007年,根据中央八部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湖北省试点建设农家书屋,至2012年,全省共投资8.6亿元,建设农家书屋29148家,提前3年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全覆盖目标。每个农家书屋均配备有书橱、报刊架、阅览桌椅等基本设施;配送图书1200种1500册,音像电子制品100种(张),报刊20种。2012年开始,实施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每年按照每个书屋1000元的标准续订10种报刊,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更新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逐年增加了农家书屋藏书量。

2.广播电视服务由“村村通”向“户户通”推转。1998年以来,湖北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分别实施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村、20户以上自然村、20户以下自然村和国有林场及偏远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计完成了10万余个行政村、自然村和国有林场“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通过采用“直播卫星”“有线联网”和“多路微波”等技术方式,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问题。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68万家,“村村通”直播卫星用户达到60万家,农村无线地面数字达到5.5万多户。2013年以来,湖北省启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解决了广播电视网络未通达的145万农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在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农村智能广播即将实现“村村响”。农村智能广播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智能广播网又称“村村响”。湖北省从2013年开始实施“村村响”工程,计划于2016年完成,覆盖全省933个乡镇26034个行政村。“村村响”工程覆盖面广、使用方便、应急及时的特性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渐发展成为宣传文化的主阵地、基层干部的好帮手、文化惠民的新窗口、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调度指挥平台。

4.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持续推进。按照每月每村放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目前湖北省已成立11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1310个农村电影流动放映队,国家和省财政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每年补贴资金共计5297万元,每年为农村放映公益电影31万余场,受益观众达3000万人次以上。

(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1.全省现代广播电视综合传输体系基本建成。近年来,湖北省着力实施农村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加强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房、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发射机、铁塔等发射设施的更新改造,截止2014年,对全省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8座、调频转播发射台43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885座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全省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本实现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播出安全、管理科学的要求。通过持续不断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和延伸,湖北省有线网络干线总长25.19万公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454.08万户,形成了贯穿全省的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络等各种传播手段统筹发展的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

2.电影强省战略稳步推进。湖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的政策,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发展迅速。截止2015年底,基本实现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在省电影扶持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启动乡镇固定放映点建设的试点和分步实施,目前,已有7家乡镇影院投入使用,18家乡镇影院正在施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每个县(市、区)都将试点建成一座乡镇数字影院。2015年起,湖北省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300万元,资助农村电影院线购买商业影片,确保农村公益电影商业片订购及放映比例达到30%以上,届时,可极大改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片源质量,拉近城乡居民观影差距。

3.全民阅读活动向乡村延伸发展。湖北省自2012年起,开展覆盖全省城乡的“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活动。“三会一节”(读书评书会、知识竞赛会、文艺表演会、农民读书节)成为湖北省农村全民阅读的基本形式,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手机阅读、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新热点。 “书香门第·耕读人家”阅读、讲演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热情参与。2014年9月,湖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颁布《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标志着湖北省全民阅读发展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4.贴近“三农”的内容产品日趋丰富。湖北省各出版单位纷纷加大农村、农业图书等出版物的选题比重,认真组织策划了大批符合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出版物,关注“三农”的出版读物市场欣欣向荣。以“三农”为题材的广播影视节目成为创新创优的“富矿”,围绕深入“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挖潜提质,一大批富有鲜活生活气息的原生态影视精品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欢迎。湖北省实施电视对农村宣传的“垄上行”品牌战略,各市州电视台开办统一冠名的《垄上行》栏目,首创“农民春晚”获得广泛好评。

(三)资源载体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延伸

1.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基层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新闻出版广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业态融合发展,三网融合进入加速推进阶段,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持电视等新媒体迅速发展,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基本实现,新兴数字出版产业、绿色印刷产业发展不断提速,新闻出版广电服务领域极大拓宽,有效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2.数字化应用明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台、发射台制播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迅猛发展,数字农家书屋、卫星农家书屋在湖北省率先建设。全省数字化出版产品大量涌现,新媒体宣传及产品日益丰富。在2013年湖北省居民阅读调查中,农村居民电子阅读器接触率达到7.4%,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重要阅读方式。

3.融合共享成为基层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湖北省基层新闻出版部门积极建立与文化、体育、科技、农业、公安、消防、卫生、食品等部门的广泛合作关系,共同“搭台唱戏”,共办广播电视节目,协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共创科普示范农家书屋,多部门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

(四)公共服务的运行和管理不断规范和强化

1.行业监管体系趋于完善。湖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构建“大监管”的理念,形成了全国第一个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监测监管于一体、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反应快捷的省级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实现了对全省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互联网出版、农村电影放映、IPTV等新闻出版广电业务的全天候监测监管,有效解决了基层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监管滞后、反应不及时等问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

2.基层文化环境日益净化。近年来,湖北省积极组织开展“清源”“秋风”“净网”“护苗”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密查堵各类非法出版物和网上有害信息,收缴销毁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的图书、音像等出版物,有效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整治非法生产、销售、安装卫星接收设备等不法行为,维护国家信息传播安全;针对少儿类图书报刊、教辅类图书报刊、低俗跟风类出版物和“三俗”广播电视节目,开展重点审读、监听监看和专项质检,较好地维护了健康的传播秩序。

3.长效机制建设受到普遍关注。“村村通”“户户通”、农村智能广播、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等公共服务项目和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不断提上议事日程。湖北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探索采取财政投入、购买公共服务、社会融资等方式,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使设施设备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湖北省农村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现状,由于党和政府对农村新闻出版广电建设的重视,采取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推动重点工程建设,逐步加大投入,使得农村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但因为历史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以及受思想认识、自然环境、资金投入、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效能不高等状况仍然比较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保障标准缺失,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1.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政府保障标准研制滞后。从国家层面看,2012年国务院下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政府保障标准作出规定,但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总量偏少、种类不尽完善,一些指标体系、鼓励机制尚未达到应有水平,对地方政府责任、提供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财政保障等缺乏系统的规定,使基层政府在投入和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缺少“规定动作”和硬约束,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缺位、越位、不作为等问题,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建设也很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难以保证相关工作的真正落实。2015年元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标志着国家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上升到了制度机制层面[1],但是,制定出台符合国家指导标准相应配套的政策,以及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出台本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绩效评价标准还有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2.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重视程度不够。通过调研座谈发现,有的基层党委政府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文化自觉。有的同志把文化建设工作当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副产品,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文化建设是软建设,可有可无、可早可晚、可大可小;有的甚至简单认为,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一年举办几次下乡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相关比赛而已;还有部分乡村干部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基层无能为力等等。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阵地建设仍然薄弱

1.广播电视覆盖还未能达到令农村群众满意的效果。通过近年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有线联网、无线覆盖等工程建设,推进有线、无线、直播卫星混合覆盖,有效提高了广播电视覆盖率。但是,直到目前湖北省还有不少农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入户率分别只有78%和43%,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还是通过无线模拟信号收看电视节目,节目套数少,信号质量差;已通有线电视的地方,数字化特别是双向化程度不高,大量的农村群众还难以享受与城市市民相同的高质量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2.县级广播电视台普遍面临生存发展危机。广播电视是重装备、高消耗的行业,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前沿阵地,本应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市场经营弥补不足的模式。但湖北省县级广播电视台由于职责定位不明确,大多以市场经营收入为主,政府投入仅为补充。县级台的生存发展主要靠有线电视收视费和少量广告经营收入来维持。随着全省网络整合,以“网”养台机制不复存在,面对中央、省、市和外地卫视、互联网媒体的激烈竞争压力,县级台生存空间极为狭小,养人包袱重、制播设备老化、节目制作能力弱的状况普遍存在。因而既无能力增添新设备,也难有足够经费推进数字化、高清化改造。一些原本基础差的县级台由于历史欠账多,更是难以为继,为了勉强维持日常宣传报道,甚至不惜播出违规广告和盗版节目,严重影响了服务农村公共文化职能的发挥。

3.一些重大的惠民工程项目和设施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有的进程较慢,不能如期完成建设;有的降低标准,覆盖不全面。目前,省级平台尚未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平台不联通,不能完全满足基层的宣传需要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需求。农家书屋有的房屋陈旧、地处偏远,书柜、书架破旧简陋不合要求,利用率不高;有的管理不善,图书流失严重,人均书籍存量不足,不少村人均书籍不足0.5册。农村传统图书发行网点不断萎缩,绝大部分农村新华书店销售网点已经消失,偏远地区的农民要想购买需要的图书就得到县城。农村电影放映机折旧不规范,不能及时淘汰更新,影响放映质量,虽然历年总体完成年度放映任务,但有些极为偏远的乡村,由于交通成本等原因,并未全面落实“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基本要求。

(三)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效能整体不高

1.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内容产品比较匮乏。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占整体节目的比例偏低,湖北广播电视台8套电视节目仅有垄上频道以服务“三农”为定位,市州以下广播电视台开办专门对农节目栏目不足50%。既适度超前,又符合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消费层次等实际情况,富有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贴近本地群众生产生活,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原创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和出版物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供给不足。已经实施的一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项目,多数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性、普遍性、一般性的需求出发,对象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不够。如农家书屋出版物配置基本上是集中采购方式,大部分书屋内容雷同,与村民个性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全民阅读城乡基本按照统一部署要求,组织开展活动,农民读书风尚和习惯还未形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片源枯竭,适应农民“口味”的影片不多,农村观众喜欢的养、种、植方面的科技片亟待丰富。

3.资源利用和服务效能不够高。一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普遍存在重规划建设、轻管理使用的状况,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由于运行维护机制不健全,损毁严重;正在建设的农村智能广播网,运行维护困难,有些乡镇干部缺乏使用的意识和本领。二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割裂,文化资源的匮乏与重复建设等现象同时并存,诸如农村智能广播的应急功能与水利、气象等建设应急广播大致相同;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农村图书馆分馆内容重复、多头建设,宝贵的资源未能得到科学配置。三是设施设备闲置浪费,没有实现合理有效使用、发挥最大效益。由于客观环境以及电视和互联网冲击等原因,农村放映电影有时观众寥寥无几;农家书屋借阅量少,有的甚至“铁将军”把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乐园。

4.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仍然简单、枯燥。由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队伍活力不足,服务创新能力不强,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群众需求的内容偏少,许多农村基层群众的娱乐方式还停留在看电视、听广播等简单方式,有的甚至既看不到电视,也懒得听广播,只能沉醉于“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活动以求消遣,于是,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宣扬色情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便趁虚而入,这些当然不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四)经费保障严重短缺,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1.政府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和事权不相匹配,中央和省级财政较为充裕,而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基本由基层财政负担,中央或省虽有一定财政投入,但多属引导式、奖补性。基层干部反映,各类事业建设都要基层配套,叠床架屋,基层财政不堪重负。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资金更是捉襟见肘,大部分只能依靠中央和省转移支付,配套难以到位,导致该建的设施有的不达标或者没建成,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户户通”工程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的费用,实际上都难以到位。如“村村响”工程建设,省财政对每个行政村配套3千至5千元,剩余每村约2万元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大头在地方,基层干部诙谐地称之为“用鱼饵钓鱼”。

2.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家和省对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很少有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的后期投入和人才素质培育的长效投入,一些文化惠民服务难以做到优质长久供给。如一些农家书屋建成后,大多数地方财政并没有投入相应资金落实管理员待遇或定期对书屋的图书进行更新,几乎都是依赖省里统一配送,导致书屋无人管,书籍少而旧。正在实施的“村村响”工程亦如此,每年除了人员经费外,日常广播节目制作费、设备运行电费、信号回传通信费、设备运行维修费等等,也未能列入财政预算,因而需要各显神通、自行解决。

3.投资主体单一。由于农村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产品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特点,资金投入仍过分依赖政府,市场和社会参与缺失。一些基层新闻出版广电经营服务单位如电影公司、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等,社会化、市场化管理运行能力不足,缺乏自身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一些贫困地区多数农民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不愿接受有偿服务,例如有的乡村家庭,有线电视网络虽然已经到村,但由于每月要付十几元服务费而不愿使用,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为零;一些社会机构、民营资本由于国家在投入、财税、价格、信贷、捐赠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健全,承接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够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相应的市场化服务和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比较滞后。

(五)体制机制不顺畅,基层服务机构履职困难

1.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造成运转不畅、活力不强。近年来,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当前不少市、县按照政企、政事、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已经完成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设立文新广局或文体新广局,统一履行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但是,远未达到“系统规范,管理有效,促进发展”的目标。例如省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对口市县一个部门,三个“脑袋”指挥一个“身子”,常常导致基层运转不灵;广电部门局台分设、台网分离后,台与局同级,网络公司成为省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较难实现局管台、台控企的要求,具体到公共服务方面,行政部门有职责但缺技术力量,台、网有力量但无职责,力量难以集中调控;湖北省2003年乡镇改革以来,撤销了“七站八所”,现行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都由乡镇党委、政府直接管理,业务上接受县级文体新广部门的指导,这种“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的两头不落实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2.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和胜任工作需要。现有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人手少、工作量大、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导致整体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强,有的长期“混岗”使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无人管事”“无钱办事”的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技术含量较高,由于缺乏维护人员,所以农户的终端接收设备发生故障后,不能得到及时修理;农家书屋没有经费聘请专职管理员,兼职者自主性强,因而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推进规范性、标准化服务

1.确立标准体系。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建立健全与国家指导标准相衔接的基层农村具体实施标准,确保标准科学、规范、有序实施,确保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达到标准要求。要细化基层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监测台,乡镇、村广播电视播控传输设施,农家书屋以及公共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等设施设备的技术规范,统筹制定农村群众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电影等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补助政策和分级负责原则,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本地农村基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设施服务项目标准化建设,明确政府保障底线,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2.完善评价机制。以效能为导向,制定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标准,作为考核评价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引导农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部门目标考核、单位及领导评先评优、财政预算和拨款的重要依据,以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深入实施重点工程,实现普惠性、项目化服务

1.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进一步合理统筹运用有线、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等主要覆盖方式,加快数字化转换,推进入户接收,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套数、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保证农村用户通过直播卫星至少免费接收包括中央和湖北省卫视在内的25套电视和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收听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免费收看不低于5套电视节目。

2.全面实施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统一要求,全面建成农村智能广播网,覆盖全省26034个行政村,实现智能广播“村村响”;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与国家应急广播网对接,确保信息传输畅通;各县办一套专门服务“三农”节目,全面发挥其舆论引导、服务三农、文化惠民和灾害应急的强大功能。

3.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依据国家统一规划,加快实施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地面数字音频工程,特别要根据技术需要,做好乡镇级小功率数字电视发射系统补点覆盖,为农村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保证群众通过地面无线数字信号免费收听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免费收看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

4.扶持县级广播电视台提升服务能力。扶持县级广播电视台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实现硬盘化、数字化,并逐步高清化。通过对县级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核心部分采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县级台节目制作能力,提高节目质量和播出系统安全性,有效解决当前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作用与投入机制、管理模式不配套、不协调的突出问题,确保县级台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三农”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5.拓展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落实一村一月放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任务,鼓励片方将更新、更好的影片放到农村发行放映,切实加大商业电影点播力度,确保农村公益电影商业影片订购及放映达到30%以上的要求。建设省级农村电影数字节目卫星接收站,用于湖北省农村电影节目的下载及传送提供服务。有序开展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工作,探索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由室外向室内转变,加强省级监管平台及农村电影放映设备更新改造和维护,大幅提升农村居民观影效果和观影条件。

6.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提档升级。贯彻落实《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将全民阅读工程常态化、多样化。创新活动方式,开展数字阅读试点,加强优秀出版物推荐,积极推进公共阅报栏(屏)建设,广泛开展“十进一创”“书香荆楚·文化湖北”读书月活动和“4·23全民读书月”“9·28孔子诞辰日”系列读书活动,不断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

7.着力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完善农家书屋建设,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张)。落实报刊征订、图书补充更新工作,推动农家书屋“三转”工作,即由楼上向楼下,由村委会向文化中心户、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由偏僻点向村中心转移。开展好书导读、新书推荐、送书上门等服务,在边远地区建设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解决报刊投送难、信息获取难等问题。举办“书香门第·耕读人家”主题活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创新农家书屋建设的新载体,发挥县级图书馆资源优势,开展中心农家书屋试点工作[2]。

8.扶持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努力提升社会对实体书店、图书发行网点文化价值的认同,根据农村群众切实的文化需求和人均拥有量强化实体书店的布局,推动实体书店、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的目标。

(三)努力对接群众需求,提升精准性、个性化服务

1.推进精品创作。深入推进出版物和广播影视节目创新创优,着力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荆楚文化显著特征和农村乡土气息的优秀文化产品。抓好重大主题出版,打造一批引领时代风气、反映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满足基层群众需求的公益性出版物。积极引导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新兴文化健康发展,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愉悦群众身心。

2.加大对农宣传。以节目结构性调控为手段,强制各级广播电视台开办专门的服务“三农”的节目,努力办好对农宣传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支持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上星覆盖,更好的将党的富农惠农政策、科学的种养殖知识传播到各家各户。指导各级主流报刊安排固定版面,开办专题专栏开展对农宣传。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中国梦·荆楚行”“中国梦·三农情”“中国梦·出版行”“中国梦·影视行”等宣传活动,增强对农宣传的针对性、贴近性。

3.提供精准化服务。按照“你需我送”思路,各级新闻媒体对农宣传内容以及节目栏目、出版物的策划、筹办都要认真倾听基层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的需要,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更新补充农家书屋出版物,加大农民自主选书力度;结合乡风民俗生活习惯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读书活动;增加农民自主点购农村公益电影影片,实现精准化服务。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开展文化关爱服务,对贫困地区集中实施文化扶贫项目,予以重点照顾和倾斜,满足特殊地区特殊人群基本需要。

(四)有效整合资源载体,构建便捷性、多样化服务

1.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结合“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资源的共享利用水平,加快实现有线、无线和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覆盖,推进数字出版,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户户通与数字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项目融合发展,为用户随时随地提供综合信息公共服务[3]。

2.推进视听新载体的应用和服务。统筹考虑群众基本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智能广播等新型载体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培育农村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3.构筑全方位的阅读空间。推进省、市、县图书馆体系点、线、面贯通,农家书屋、图书连锁店和大众代销点连锁,实现书、报、网互联,开展堂、会、节赶集,坚持“十进一创”活动,打造随身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成为“市民图书馆,农民大书房”,使全民阅读活动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全面推进。

4.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实施共享共建。突破行政区划和层级、行业壁垒,统筹考虑群众基本性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建设集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共建设施、共享场馆、并网服务,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广泛开展“三下乡”“垄上行”、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艺表演等健康有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经常性、长效化服务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立各级党委、政府在构建农村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责任,将相关工作任务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任期目标和考核内容,将强化农村基层出版广电工作作为重要的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来抓,特别要作为每年考核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指标,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督导、考核和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村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推进工作真正落实。

2.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基层队伍。全面理顺新闻出版广电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分类管理的有效形式。紧紧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巩固基层阵地、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切实发挥基层新闻出版机构、广播电视机构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骨干作用。在乡镇恢复文广综合服务站建制,在社区、行政村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列为事业单位管理体系,赋予相应的管理权和执法权,根据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人数的多少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实现机构归位,职能归并,人员归队,增强基层从业人员的责任感、认同感、向心力。不断完善行业专业人才培训,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等经营性企业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和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利益调节机制,做到多方共赢,和谐发展。

3.完善政策法规,保证经费投入。加快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湖北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法制体系,依法保障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权利得到有效落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系列规定确定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深入研究出台财政保障政策和市场化服务促进政策,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将所必需的资金、人员经费、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应统筹现有财政资金,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保障、购买、补助和奖励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着力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持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投资体系,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到实处、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江 永.以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提高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N].新华书目报,2015-06-19.

[2]杨庆国,操瑞青.基于“农家书屋”平台上农村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高铁军,左 晶.新闻出版广电业公共文化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与出版,2015,(12).

[责任编辑:肖偲偲]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湖北省公共服务
农村基层腐败犯罪情境预防机制构建探析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