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村庄变迁现状及原因浅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晋中市农村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城乡发展迈入了新阶段。村庄作为农村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变迁始终是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呈现。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全市的村庄正以几何式的增长速度在合并中消失,多样化的村庄样态、不同区域的村庄变迁现状使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和问题,因动力驱动因素的差异显现出迥异的特点来。近期,随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启动和深入,笔者对全市的村庄变迁进行不同层次的调研。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晋中市村庄变迁情况,同时对村庄变迁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村庄变迁的趋势及规律进行了研究、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辖12个县(市、区),118个乡镇,2 753个行政村,总人口328万人,农业人口168万人,全市国土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0万亩。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3亿公斤、实现“四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891元,同比增长13%,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晋中市委、市政府对采煤沉陷区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扶贫搬迁力度不断加大,村庄经历了剧烈的变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撤并乡镇时,全市共有3 622个村委会、5 546个自然村。到去年底,前后十年左右,全市通过移民搬迁、撤村并点等工作,加上村庄的自然消亡,全市目前保留行政村2 753个,自然村减少到4 418个,行政村减少了869个,减少23.99%,自然村减少了1 128个,减少20.34%。其中扶贫移民减少行政村325个,自然村527个村,分别占37.3%和46.7%;城镇化村改居、新农村建设村庄撤并减少行政村218个,自然村126个,分别占25.1%和11.1%;采煤沉陷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撤并减少行政村326个,自然村457个,分别占37.5%和42.1%。
村庄的变迁,除表现为村庄数量的减少外,还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村庄的“空心化”程度在延续加剧。晋中山区多、自然条件差、贫困面较多,很多村庄不适宜居住,截至目前,晋中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10.3万人,涉及864个自然村;其中东山县100人以下贫困村庄47个,涉及32个乡镇、1 291户、3 363人。在贫困边远山区一人或几人村并不罕见。据相关部门测算,每年有20多个村子在成为空心村。二是村庄人员结构变化较大。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农村常住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深刻变化,农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看不到。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工人数占全部农村劳动从业人员比重为39%;全市农村中小学十年减少了66%,大量的农村妇女随丈夫、孩子流动,以前的“386199”部队,更多只剩下了99部队。三是村庄的统计数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庄已经整体搬迁或合并,但仍保留建制村名。
村庄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驱动,还有政策的推动。
2.1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一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进入“双低”阶段,即劳动产出率低、土地产出率低,导致农民务农收入低。2003年到2013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57%下降到35%,而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则由40%提高到52%,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种地务农投入多、风险大、收入低,外出务工成本低、机会多、收入高,农民为获取更多收益,离开土地、离开村庄、离开家乡,向工厂、园区、城镇迁徙集聚。二是为了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教育资源是引导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县城的人口积聚能力相对越强。一些小县,县城人口几乎都超过全县人口的一半。择校而居,因校而聚,成为村庄变迁的一个重要的非经济原因。三是为了改善生活。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要优越于农村,城市对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期分割、壁垒森严的城乡二元制度的藩篱逐步打破,农民外出以就业、生存为目的逐步向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晋中农村娶媳妇基本条件是3间大瓦房,彩电摩托车,现在很多地方变成了县城楼房一套、多大都行,汽车一辆,不限品牌、能开就行。以前农民挣了钱回家盖房娶媳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现在更多的则是挣了钱到城里买房,投资了教育、消费了,改善生活享受了。
2.2经济社会及环境的推动。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拉动。2003年到2013年,正是晋中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人均GDP由2003年1 068美元/人(超过1 000美元),达到2013年31 045元(5012美元)。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开始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城镇,推动了村庄的变迁。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晋中的城镇化率由35.8%提高到2013年的48.8%。以农民为主的乡村型社会转变为以城镇居民为主的城镇型社会。介休市义安镇围绕工业园区布局,将全镇20多个村的3万余村民全部集中搬迁安置在义安新区和义安新村两个园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新区入住率达到80%,村民就地就业率超过90%。二是村庄立地条件差的倒逼。晋中东山5县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以山地、丘陵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村庄立地条件差。按照国家最新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 300元/年标准,到去年底,全市仍有13.6万户、36.7万农村人口没有跨过贫困线,涉及全市11个县(区、市)、84个乡镇、1 496个村,分别占到全市农村人口的21.7%和这1 496个村总人口91.25万人的40.22%。贫困人口重点集中在东山的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寿阳(1 076个村、10.21万户、27.6万人)和西部平川的丘陵山区。其中左权、和顺2个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4.4万人。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易地扶贫搬迁9万多人,涉及1 235个自然村,涉及248个行政村。但仍有一些山庄窝铺,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目前,全市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8 952人,涉及824个自然村。晋中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市内地质灾害(隐患)点1 142处,其中崩塌(含潜在不稳定斜坡)235处,威胁人员约2万生活。三是采煤沉陷的严重影响。晋中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村庄有房不敢住、有地不能种、有水不能饮、生活难保障。全市煤矿采空区450平方公里,开采沉陷面积320平方公里。采矿破坏村庄159个,面积149万亩,涉及6 184户,2.47万人。近年来,晋中投入大量资金,治理28个自然村、210多户农民告别危房。灵石县南关镇完成受采煤沉陷严重影响的10个自然村274户移民搬迁。
2.3政策强有力的驱动。一是移民搬迁政策的优惠。2003年开始,晋中将易地扶贫搬迁、采煤深陷区治理作为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移民搬迁。这些措施背后,都有强有力的政策和巨大的资金支持,起到了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各县(区、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左权县从2003年将原有的203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规划按照“一城34个中心村”的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年来累计整合各类三农资金7.5亿元,集中用于3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介休、灵石都有类似的规划和尝试,规划背后都有强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推动了村庄的变迁。二是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十年间,晋中农村小学由2 350所减少到692所,减少了1 660所,减少了71%。农村初中由277所减少到194所,减少了1 175所,减少了29%。城镇中小学由2 460所增加到3 874所,增加了57%,小学增加了1 096所,初中增加了318所。农村中小学在校生由2003年的48.5万人减少到8.6万人。城镇中小学的在校生176.2万人,占到全市中小学生的77%。也就是说中小学的孩子们率先实现了“城镇化”!在晋中的贫困山区,小学办在乡,初中县城上,母亲来陪读,父亲打工忙。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了村庄的变迁。
目前晋中市已进入到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根据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全市将有4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大量农村人口的外迁流动,未来几年村庄将进入快速变迁期,同时带来村庄布局的重大调整、村庄人员结构和村庄治理的深刻变化。伴随着村庄变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将产生巨大变化,有待继续调查研究。
030600山西省晋中市农业委员会梁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