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初探

2016-07-23 06:13杜立国
运动 2016年24期
关键词:设置理论体育

杜立国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初探

杜立国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课程项目设置决定着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具体实施时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在这个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课程结构也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此种局面,高校有必要从学生发展及终身体育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现有项目,并通过适度的调整与增删,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立足终身体育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现状与优化思路进行了分析。

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现状;优化思路

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环,高校体育教育理应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以体育教学为主要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科学进行课程项目设置,确保课程结构合理。因而,各高校有必要在明确终身体育内涵的基础上,将优化课程项目设置作为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契机,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来指导教学改进,进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 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方面显现出的问题

课程项目设置属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而课程门类与结构、学时安排实际上反映的是学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对课程项目设置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也纷纷开始重视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但是,传统思想的局限性依旧未完全消散,高校在这个方面的创新幅度整体并不大。立足终身体育视角来看,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方面显现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尤以下述4项最为突出。

1.1 重技术、轻理论

技能训练只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体育教育还包括理论方面的内容。但是,现阶段不少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以技术课程为主,理论课程所占比重非常小。这样的课程结构虽然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短期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此种教育方式并不妥当,难以取得理想的长期效益。同时,这种课程结构也会无形中向学生传递出错误的理念:理论远远不如技术重要。如此一来,学生认识上就会很容易出现偏差,对体育锻炼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解。

1.2 理论教育对运动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采取的大多都是分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理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对其优势的发挥形成了制约。此种不合理指的是理论课程多被安排在运动技能教学之前(部分学校是在技能传授过程中实施理论教育),并且,很多时候理论教育都以运动项目特点与规则介绍、注意事项为重,很少涉及对锻炼意义与方法的讲解。这种安排会使得学生不重视体育,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也缺乏正确认识,难以形成锻炼意识与习惯。

1.3 课程缺乏新意

高校体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在方法与理念、目标等方面均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育存在差异。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却并未充分重视并凸显此种差异,表现为课程项目与高中甚至是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存在较多重复。这些重复的项目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即使教师安排他们进行训练,大多数学生也会抱着一种“做做样子”的心态来敷衍应付,加之要求不严,此种教学实际上并无太大积极意义。在课程缺乏新意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

1.4 课程项目与学生兴趣的吻合度比较低

大学生是一个对新事物保持较高关注的群体,以他们为教育对象的高校体育必须要与时俱进。然而,现阶段高校设置的课程项目却普遍较为传统,能够吸引大学生兴趣的时尚课程非常少。这种情况使得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致使很多学生宁愿自己在课余时间参加俱乐部也不愿意在体育课上锻炼。高校应正视此种局面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调整课程等方式,来提高课程与学生兴趣的吻合度。此外,高校还需考虑对课程考评模式进行优化,以大学生特点为依据,重新确立衡量指标。

2 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优化思路

2.1 改革结构体系

体育课程可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衔接,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架设桥梁。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课程的纽带作用,并依据教育学原理对现有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在这个方面,建议高校将“适当增删课程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高校体育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小学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高校教育有着高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也应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区别开来,力求与大学生心理与身心发展状况、锻炼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高校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将其中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相同或重复的内容删除,并同时增加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课程。例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青睐球类运动、不喜欢运动量过大的项目等特点,在保留球类项目的同时适当删减以极限能力提升为主的田径项目;或者,高校也可根据大学生对时尚运动比较感兴趣的特点,适当开设如体育舞蹈及花样跳绳的新课。此外,课程调整还需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设定运动项目。举例来讲,对海洋专业,在安排该专业学生锻炼时,可有意识地安排帆船运动及游泳等;而对地质专业,则可考虑安排学生展开野外生存训练或者攀岩等项目。这种做法可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2.2 调整理论课程所占比重

当前,技术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要高于理论课程。这种情况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有利,但却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错误的认为理论知识不重要。对此,高校必须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适当加大理论课程占比等方式来应对。一项以“高校有无必要对体育理论教育进行强化”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此举“有必要”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67%,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占比仅为26%,其中,在“你最想了解哪些体育理论(可多选)”方面,选择“专业技战术”的学生与选择“健身方法”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6%、74%。就此项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的了解兴趣还是比较强烈的,对此,高校应通过调整课程的方式尽量予以满足。这就要求高校将以下2个方面作为重点。首先,增设理论课程。体育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其中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高校应结合学生兴趣,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并重点增加理论课程。一般来说,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囊括的理论知识有4大类,依次为健康类、健身类、文化类及竞赛类,高校应视情况增加相应内容。其次,改进实施模式。与技术传授相比,理论教育稍显枯燥,如果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往往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因而,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创新方法,遵照实用、生动等原则来展开教育。以运动损伤处理为例,在讲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处理方法。这样做既能够防止理论教育过程中气氛过于沉闷,又可以使学生借由实践来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对理论考试模式加以调整,如上调理论成绩的比重、改革考试形式等。此举不仅有助于理论考试的实用化,还可以推动体育教育的人性化,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3 课内、课外一体

体育伴随人的一生,而体育教育也不应止步于课堂或学校,而是要走向户外,开辟更广阔的教育天地。美国是一个对体育教育非常重视的国家,该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证明其教育模式的成功。部分学者曾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该国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课余训练及竞赛格外重视,开展的运动项目亦多种多样。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参与俱乐部或者培训班,学到任何他们感兴趣的运动技能。换言之,美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非是为了学习,而是一种自发的、满足自身锻炼需求的行为,而学校则为此提供了资源与条件。反观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局限于课堂,运动场地则多为田径场和体育馆,学生并未真正走出学校。再加上学校一直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学生需求长期处于被忽略、被无视的境地,接受的体育教育基本上就是每周的2节体育课。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对体育课非常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丧失对运动的兴趣。为了减轻上述问题,高校必须要正视课外教育的必要性,并将其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课内、课外一体。为此,高校应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力求统一教、学、练,将技能传授、理论教育与素质提升融合在一起。为了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高校可采取布设任务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周必须进行3次课外锻炼、每次时间不得短于30min。为了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教师安排任务时可让学生自己选定运动项目。课外教育侧重于技能锻炼与知识运用,是体育教育中的练习环节,只有保证学生参与一定的课外锻炼,体育教学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外教育,还必须要加强组织与引导,充分发挥能动性。

3 结 语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方面普遍有“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再加上理论教育对运动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及课程缺乏新意、与大学生兴趣吻合度不高等问题,课程设置对体育教育的限制作用极为明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有必要以改革课程结构体系、调整理论课程占比、课内课外一体为切入点,对课程项目设置进行优化。

[ 1 ]郭兴伟.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2016(27):129-130.

[ 2 ]张叙洪.民族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探讨与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6):126-127.

[ 3 ]张强.从体质健康堪忧反思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 J ].山东体育科技,2016(3):75-78.

[ 4 ]林永涛.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以羽毛球选项课为例[ J ].运动,2016(9):40-41.

[ 5 ]孙忠伟.基于健康体适能概念的新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J ].新教育时代,2016(5):118.

[ 6 ]李海燕,刘松,李传奇.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9-71.

[ 7 ]陆敏;徐金芳.阳光体育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构建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6(22):93-94.

[ 8 ]申桂芳.休闲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93.

G807.4

A

1674-151X(2016)12-06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4.034

投稿日期:2016-11-21

杜立国(1980—),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设置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