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伍妹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受落后设施局限,教师多以讲、问、写形式授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一、高年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多讲,收效甚微。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引经据典,总想让学生像听“说书”一样快记快懂,学生听得饶有趣味,却是一知半解。
2.教师多问,学生惧答。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生硬地发问学生,要求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没有商讨余地,一板一眼的对答,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一种怕回答不对的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所以往往启而不发,而最终只好由教师包办。
3.教师多写、记多思少。一节课把教材重点、中心、段意等一股脑板书出来,“满天繁星”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忙于抄写,无暇思考问题,对怎样分析课文迷惑不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被奉为教师的座右铭。殊不知,这种说法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而依赖着教师把他的学识倾囊而授,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的创新精神。而对这一困惑,我在班上初步尝试了学生“互问互答”的方法,即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再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方法。发觉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学生争着提问,抢着回答,学生在一问一答中主动获取新知。
二、“互问互答”教学方法的实施
1.自主预习。预习是互问互答学习的前提。以前学生的预习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把通读课文而不思考内容主题。如今预习前教师便引导学生边习边思,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多思兴趣,各显神通,深入钻研,提出许多“五花八门”却不失偏颇的问题。这时,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在设问中对课文的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方面,原先只备教案,不备学案,一切问题答案尽在意料之中。现在采用互问互答方法,教师无法预料学生的提问,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就必须全面了解教材,以应万变。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从预习中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2.质疑解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互问互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学间互相质疑,同龄人容易沟通,因为大家平等,心中没有顾忌,回答不正确时不会惧怕问题,而是探讨问题,学生便能畅所欲言,心随意转,回答往往能切中要点,精辟透彻。在互问互答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问题一般有两种:第一,为自己解惑。学生对问题不明白或一知半解时,提出问题让别人帮助自己解答。第二,为别人设难。自己心中有答案,探探别人的答案是否与自己一致。学生经过反复探讨研究,你一言,我一语,便能抓住文章的重点,把课文内容分析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教学《苦柚》一课时,学生提了许多我想到并设计的问题外,还有这么个问题:“伯父为什么把自己住国外的事告诉小姑娘?”这个我没想到的问题,正是伯父对小姑娘信任的现表,也是伯父赞美小姑娘,买下桔子和送钱给小姑娘的感情转变关键点吗?学生的问题一语中的,使文章的中心昭然若揭。
3.鼓励激趣。赞赏学生对学生是一种美的熏陶。赞赏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以往在串讲串问教学中,学生答案不详尽时,很难赢得教师表扬。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少,教师有一种失败感。对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甚至会进行挖苦,如“你怎么像木头似的,不会动脑筋。”“脑筋再不动就生锈了”等,这使得学生越发自卑,更加畏缩。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对学习感觉索然无趣。
在“互问互答”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我经常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聪慧,对学生的赞美之言便会脱口而出:“你真聪明,提的问题真好”“你的回答很精彩”等等,这些赞美的语言来自真心,出于自然,毫无娇揉造作,言过其实之感。而学生被教师表扬后,体验到成功感、自豪感、偷快感。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爱。这种气氛还可一直扩延到课外。课外也进行这种不分彼此,互问互答的游戏。师生间建立起亲密、和谐、真诚的友谊。
4.反馈评价。学生积极思索之后,他们希望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答案得到教师的评价,期待教师反馈。这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教育。如《苦柚》一课,教师最后提出:“你欣赏小姑娘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再如《跳水》一课,教师可提问:“除了跳水脱险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哪种方法最好?”,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再针对回答,适时给予点拨评价,学生从反馈评价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明白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这种“互问互答”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