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玉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做到质疑意识与科学求真的统一。本文通过分析学生质疑教材观点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偏差,提出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做好质疑的示范,及时纠正学生质疑的偏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质疑意识;科学求真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将历史看作一条充满问题与回答的河流。历史学无疑是培养高中学生质疑意识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或质疑意识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掌握学生“质疑”偏差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的主要偏差
第一,过度标新立异。所谓标新立异,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墨守成规,从新的角度入手,独立思辨,最终提出一些创新见解,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质疑作为一种民主、独立精神,值得称道和提倡。但是动不动就质疑,挑战权威,甚至怀疑一切,是对质疑的误解。
第二,质疑点混乱。就历史学科而言,“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显然,史实是不容篡改的,史论、史识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注意这样的一个现象:有一些学生,不管遇到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唱反调,认为这样是有思想、爱思考。其他同学不假思索,立即叫好,有些教师同样也不加引导,立即赞许,这种现象极不正常。尤其是影视剧影响、互联网普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有的学生提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金田起义”的浮雕应当抹掉,因为洪秀全及其农民起义军算不上人民英雄。凡此种种,体现一部分学生对许多历史事件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第三,质疑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比如,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设立“我想知道的历史”,让学生讲讲他们最想知道的历史知识,于是就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如谈到老子,学生问:“老师,我看到一本书上介绍,历史上其实没有老子这个人,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谈到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学生问:“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鬼神?”高中生在学习中如果注意力的集中点在猎奇上,对学习并无多大益处。
二、高中历史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是学生有所“长进”的要件,新课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只有质疑意识与科学求真的统一,才能真正贯彻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质疑的核心实质是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史观。比如评价工业革命,文明史观强调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全球史观强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社会史观则强调工业革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传统价值观也遭到冲击,新的社会问题产生。学生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些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史学观点,并在此前提下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
第二,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特别是找准质疑的逻辑起点。中学阶段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而不是质疑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时候,做好善于提问的示范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从提问的内容到形式,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表述的明确性和逻辑性,都注意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比如,在复习完“鸦片战争”之后,我提问:“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使中国在痛苦中前行,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使中国在痛苦中倒退,你认同那一看法?”这样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言论作出判断,从而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第三,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纠正、归纳。批判不是否定一切,批判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发展。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节中,学生提出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显然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但是在学生发表一系列看法或者展开辩论时,教师必须点明: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歌颂鸦片战争,讲历史必须要有足够的根据,考虑问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和条件来考虑。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