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起,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步入飞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却也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一系列应对方案相继推出,却因执行困难或收效甚微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里,我们选取了十个大小不一却颇具代表性的相关政策予以简要解读分享。它们应该也算是这十年汽车届的别样“风景”。
1
2007年的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为缓解交通压力北京开始单双号限行。此法先后被兰州、济南等多地效仿和演变,尾号限行也成为各地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一种手段。该措施曾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曾与其他限排措施一起,创造了奥运蓝、APEC蓝等佳话。但长远来看,这一政策也会催生家庭购买第二、第三辆车,与各地控制增量的政策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2新能源汽车补贴
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补贴政策。得益于此,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上的漏洞,造成补贴不到位,甚至出现令人震惊的“骗补行为”。总之,有补贴、不限行、不限购的政策因素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支撑,这也容易让企业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产生依赖,丧失技术创新的动力。
3
2010年12月23日,北京成为国内首个发布汽车限购令城市。随后贵阳、上海、广州、天津相继出台限购措施。限购曾引发了一系列奇特现象,北京人的“摇难曲”,上海的“天价车牌”,天津的限购前夜“全民抢车”。然而实际效果却不明显,上海的交通拥堵依然如故,首都北京“首堵”依旧。盲目出台限购政策,不但有“懒政”之嫌,而且会加剧社会上对稀缺资源的抢购风潮,进而加剧交通拥堵。
4
2015年年9月底,国务院重启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年底,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虽然受到了车企和百姓的交口称赞,却只是短期市场刺激行为。只有长期坚持,才可以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会让百姓购车回归理性。
5
“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是指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这一政策的落实让渴盼利用假日出游的国人欢呼雀跃,却也曾遭到地方政府的沉默观望与路桥公司的持续抵制。如今,节假日高速免费已形成习惯,但关于在免费时段出行是否真的方便快捷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广大民众仍需谨记理性出行、安全出行和文明出行。
交通拥堵费
6
“当单双号限行、汽车限购等一系列政策都没能解决“人在堵途”的境况时,北京宣布即将推出一项新的治堵“必杀技”,征收交通拥堵费。如果征费后效果仍然不佳,会更加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当公共交通无法达到民众需求,人们依然会选择开车,拥堵费也就难成治本之策。
7《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城市规划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凑城市”的新图景。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小区范围变小,道路增多变窄,如何与城市主干道衔接?小区开放后如何保障行人安全和公共安全?公共道路和绿化的维护如何跟上?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仔细考虑。
8《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政策。此规定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公众热议:有人表示,车子出了质量问题,车主要自己举证,费钱又费力。汽车的投诉量逐年提高的同时,最终通过鉴定实现维权目的的消费者却微乎其微。鉴定难、鉴定贵和鉴定机构的不中立是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
9
汽车节能标准的整体目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我国汽车节能标准的整体目标,要求2020年当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0 L/100km。新标准对汽车生产者来说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政策的推出对车企的转型和新技术研发起到倒逼作用,采用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是车企不得不考虑的发展方向。
10
作为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总向导,它在推动汽车私人消费,激活市场潜力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曾因没有为汽车进入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引发了交通拥堵这一社会问题,还因过分强调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而对自主创新鼓励力度不够。因此,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更新换代”成为时下多数车企和民众最热切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