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献文,陈 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51)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姚献文,陈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51)
[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以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同时提高脑血管的血流速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栓通注射液;针灸;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急性脑梗死是典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脑梗死的基础病理是由于脑组织局部的血流突然减少或者中断,大脑组织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发生软化以及坏死,引发局灶性神经系统的临床体征以及症状[2]。本研究通过血栓通注射液以及针灸疗法的联合应用,探讨这一方案对脑梗死的疗效以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8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修订的相关标准,发病时间在3~72 h,存在典型的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以及症状,在入院后均经MRI或者颅脑CT检查确诊[3]。排除心源性脑梗死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未发现颅脑血流信号者,MRI或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存在严重血液疾病、肝肾功能性疾病、出血倾向以及出血性疾病者,入院时应用大量脱水药物或者有明显失水症状可能对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影响者。将患者以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42~76(50.7±7.9)岁;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4例;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21例,脑叶12例,脑干3例,小脑3例。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4~72(50.1±8.6)岁;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3例;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22例,脑叶12例,脑干3例,小脑2例。2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以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均在入院后选择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凝聚、脑细胞保护、平衡电解质以及抗感染等治疗,同时对患者血压以及血糖指标密切监控,如果患者存在脑水肿则给予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以及针灸治疗。血栓通冻干粉剂(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652)0.45 g以250 mL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溶液混合静脉滴注,每天1次,以14 d为1个疗程。针灸方案为头针,取穴为百会至前顶的顶中线以及前神聪至悬厘的顶颞前斜线,患者体位选择为卧位或者坐位,以浓度为2%碘酊以及75%乙醇棉球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择25号1.5寸毫针,保持针与头皮夹角为30°,快速刺入皮下,在针尖到达帽状腱膜的下层时,可以感觉到阻力减小,保持针与头皮平行继续刺入,以拇指掌面以及示指挠侧面握住针柄,以示指指掌关节的快速连续性屈伸动作,捻动针身的左右旋转,保持速度在200转/min,持续捻动3 min,留针30 min。
1.3观察指标2组均在治疗前与2个疗程后以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探头选择为2 MHz脉冲波检测探头,检测位置为颞窗、眶窗、枕窗,探测各个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目标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以及基底动脉(BA)。
1.4疗效评价标准[4]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甚至增加,或者患者死亡。以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各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与表3。
3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致残率以及后遗症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5]。脑梗死的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血瀑布效应、自由基含量过高、细胞内钙含量超标等多种原因而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6],引发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性改变,最终导致神经元发生病变以及坏死[7]。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减少代谢产物对神经系统组织的损害是内科治疗的关键问题。
表2 2组治疗前后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脑梗死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卒中的范畴,病因病机为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从而导致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塞;也可能由于血瘀气虚而引发脑脉痹阻;还可能是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阻闭,从而导致神昏、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以及不遂等卒中的症候群。但血瘀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结果,也是脑缺血的主要原因[8]。所以,针对脑梗死的中医治疗中血瘀是关键问题,是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必然过程[9-10]。近些年来,活血化瘀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1]。三七是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部,能够有效止血散瘀、定痛消肿、强壮补虚、和血补血。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三七主根提炼出的三七总皂苷,能够有效拮抗内皮素的生成,还可以调节机体内一氧化氮的合成,有效抗组织缺血[12]。三七总皂苷能够有效抑制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机体的溶纤能力,有效延长血清的凝血酶原时间、复钙时间、凝血时间,有效起到溶栓以及抗血栓形成的效果,可以有效控制脑部以及血液中的丙二醛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气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避免脑组织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13]。而本研究中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总有效率将近90%,相比常规治疗提高较为显著,充分证明了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脑梗死的病变位置在脑部,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头部是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内经》中有云“头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而《灵枢·海论》中则有脑部疾病对应穴位在头盖位置的说法,“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难经·第二十八难》中提出“督脉者,起于下极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而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头针能够有效扩张脑血管,加速脑血管的血流速度,提高损伤位置的血流量,促进脑梗死的病灶侧支循环及早建立,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环境,激活中枢功能受损的神经细胞以及纤维,所以能够有效改善由于脑细胞缺氧缺血状态而引发的神经功能损伤[14]。脑梗死的病机基础为脑脉淤阻、窍穴闭而神志匿,所以应用头针能够有效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根源,促进梗死血管的恢复。以现代医学研究对脑皮质功能区域对应头皮的投影,百会透前顶直至颞顶叶交界位置的中线,属于大脑前动脉主干的投影区域,是皮质感觉区以及运动区的投影区域,通过头针的刺激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大脑前动脉的血液流动以及循环,刺激皮质感觉区以及运动区。率谷穴透过悬厘穴斜向直到颞叶以及颞叶下部,属于大脑中动脉皮质的主干以及分支动脉支配区域的投影位置[15]。所以2组头穴的针刺能够有效改善大脑中动脉以及前动脉的血液循环。本研究中,头针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患者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且相比常规治疗的患者改善较为显著。证明头针联合中药的治疗方式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常锋.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707-708
[2]吴跃华,刘凯,冯树森,等. 血管内皮素、血清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1069-1070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张玲.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6884-6886
[6]刘洛同,周杰,明扬,等. 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748-1749
[7]田显忠.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MMP-9和NSE水平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129-2130
[8]高忠明. 活血化瘀中药协同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11,39(2):47-50
[9]刁姿. 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调查[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4(5):262-263
[10] 刘逆.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5,23(13):28-30
[11] 李悦,宋立莹,刘世坤,等. 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调查[J]. 中国药师,2012,15(1):92-94
[12] 张学敏,马风杰,李东洪,等. 血栓通粉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表达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477-478
[13] 谭向红. 血栓通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566-6567
[14] 唐强,朱冬梅,刘景隆,等.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7-698
[15] 马金龙,唐强,周海纯,等. 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26-27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0.019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20-2221-03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