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沈红保+王益昌+李瑞娇+余斌+张军燕+齐喜荣
摘要:为了解黄河陕西段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现状,于2013年对赤眼鳟和乌鳢进行了资源调查和生物学性状分析。结果显示,赤眼鳟主要分布在府谷、韩城至港口一带,资源量占渔获物量的5.91%,年龄组成主要以1+和2+为主,雌雄比例为1∶2.25。乌鳢主要分布在合阳洽川以下水域,资源量占渔获物量的4.66%,年龄组成主要以2+和3+为主,雌雄比例为1∶1.25。两种经济鱼类资源量占比较低,摄食水平相对低下,种群结构较简单。因此,在加强黄河陕西段主要经济鱼类野生资源恢复的同时应积极创建规范化养殖模式以提高整体资源量。
关键词:黄河陕西段;赤眼鳟;乌鳢;生物学性状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隶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形似草鱼,眼的上缘有一明显红斑。其分布广泛,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缓流水体的中上层[1]。乌鳢(Ophicephalus ar gus)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体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呈灰黑色,主要生活于水体底层[2]。两者均是江河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在黄河流域均有分布。
黄河陕西段处于黄河中游,自府谷县进入陕西,途径榆林、延安、渭南在潼关县流出陕西进入河南,全长714 km,主要支流有无定河、延河、汾河、渭河。这些河流为当地的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3]。但是随着流域周边工农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城镇快速建设,水域环境污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严重破坏了鱼类生存环境,鱼类多样性逐年降低。过度捕捞导致了黄河渔业资源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此次黄河陕西段2种经济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旨在为黄河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人工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采集
渔获物和鱼类资源调查采取现场采捕和走访调查的形式[4],采捕的渔具有:电网、三层刺网、单层流刺网、定置张网、滚沟、游钓等形式。走访调查对象包括渔民、码头、水产市场、餐馆及休闲垂钓场等由当地鱼类交易或消费的地方,购买鱼类标本,进行补充采样。
1.2样本来源
赤眼鳟,测定组58尾,采集时间为2013年的8月和9月共进行2批次样本采集,府谷只采集1尾,其余均采集自汾河、合阳和大荔。
乌鳢,测定组67尾,2013年5月、8、9、11月共采集样本4批次,全部样品均来自合阳。
1.3样本参数测定
取新鲜鱼样,用两脚规配合直尺测定体长(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5],精确到0.1 cm。成熟系数:性腺重占体重(一般指去内脏体重)的百分比。胃肠充塞度:鱼胃肠内食物多少,共分6级(0级-胃肠空;1级-食物约占胃肠的1/4;2级-食物约占胃肠的1/2;3级-食物约占胃肠的3/4;4级-整个胃肠都有食物;5级-食物极饱满,胃肠膨胀)。
2结果与分析
2.1赤眼鳟
2.1.1年龄组成和生长情况采集到的样本年龄组成有4个龄组,0+组占8.6%,1+组占552%,2+组占32.8%,3+组占3.4%。在种群结构中1+为主要群体,个体平均体重为124.7 g,平均体长为19.2 cm。其次是2+,平均体重为175.5 g,平均体长为22.4 cm。在体长增长上,0+增长最快,到1+增长最慢,此后随年龄增加体长增长速度加快。在体重增长上,3+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320.1 g,0+次之,年增长速度113.0 g(表1)。
2.1.4地理资源分布赤眼鳟在黄河陕西段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上游府谷及下游韩城至港口一带。在府谷渔获物中重量占比7.9%,平均规格197.1 g,在港口渔获物中占比3.34%,平均规格62.8 g。调查发现,赤眼鳟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黄河龙门以下水域。
2.2乌鳢
2.2.1年龄组成和生长情况乌鳢的年龄组成由5个龄组组成(表4),在采集的63尾乌鳢中,0+占15.9%,平均体长13.5 cm平均体重为351 g;1+占12.7%,平均体长24.8 cm,平均体重243.7 g,2+占25.4%,平均体长36.7 cm,平均体重669.9 g,3+占41.3%,平均体长42.4 cm,平均体重1 045 g,4+占4.8%,平均体长462 cm,平均体重1 243.7 g。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然分布中,乌鳢年龄主要以2+和3+为主,在体长增长方面,0+增长最快,随着年龄体长增长逐渐变慢,体重增长以2+最快,3+次之,在2+以前,体重增长随年龄逐渐加快,2+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有减慢趋势。表3赤眼鳟性成熟分析
性别性腺成熟度样本数/个体重/g体长/cm性成熟最小年龄成熟系数/%雌雄Ⅱ231.9~399.715.0~30.3 1.45 Ⅲ2323.0~441.027.5~34.23+0.99Ⅱ927.1~344.616.2~27.7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