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芳
[摘要]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精粹,至今还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辉,自古以来,我国诗词与绘画之间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语有云:“翰墨无形画,丹青无语诗”便是诗与画之间紧密联系的最佳诠释。纵观唐诗宋词中描绘色彩的诗句并不少见,可见,将诗与画融合于一体,早已成为我国诗画艺术最高境界。本文将对唐宋诗词中的色彩关进行阐述。
[关键词]唐宋诗词;色彩美;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9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7[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充分表现出诗与画之间的巧妙关系,唐宋时代的诗人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由于绘画与诗对色彩的体现手法各不相同,绘画可以利用画笔将色彩画下来,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诗歌在色彩的表现上则需要借助语言来激起读者的联想,将诗歌中的色彩美体现出来。笔者将分别从: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唐宋诗词中描绘色彩的词的分类、唐宋诗词色彩表现手法分类、色彩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唐宋诗词中色彩美的体现。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发展最为鼎盛的时候,关于我国的诗词,可追溯到《诗经》,在《诗经》中主要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人作品,《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风主要是描写民间歌谣,雅主要描写贵族作品,分为“大雅”、“小雅”,“颂”则是描写宗庙祭祀作品。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起到,对我国后期诗词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后人又将两人誉为“双子星座”。而唐后期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出现也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宋词的出现也源自于唐代,词这一崭新的体裁最初来自民间,在宋朝达到了鼎盛,也自最初的小令发展为后来的中调、慢词等,而在宋词的发展中,不得不提的词人应是李清照,欧阳修、柳永、苏轼、晏殊等人,李清照、柳永、晏殊等人词曲情丽、婉转清新,自此被称为“婉约派。”,欧阳修、苏轼等人词曲豪放、气势磅礴,自此被称为“豪放派。”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南唐李煜的词对后人影响巨大,他的词描述了两个时期,一个是李煜在降宋前期,另一个是李煜在降宋后期,李煜前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宫廷生活的旖旎,李煜后期的作品则多以惆怅、悲观见长,表达词人亡国后的痛苦,对往事的回忆。总的来说,唐宋诗词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诗人词人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色彩词汇的有效应用,笔者将对如何在唐宋诗词中体现色彩美进行研究。
二、唐宋诗词中描绘色彩的词的分类
在唐宋诗词中用来描绘色彩的词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描绘有明确色相的词、另一类则是用来描绘没有固定色彩的词。
具有明确色相的词通常指:黑、白、红、黄、蓝、紫、橙等,这类词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成词汇,表现出来的色相都是固定的。而这类词的使用在诗词中并不少见,例如:在李清照词《点绛唇》中,便有一句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这里的“青”就是固定色彩,李清照通过对色彩的描写,将生动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看。又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句诗中,诗人利用描绘色彩的词来将“香炉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升起紫色的烟雾”画面充分体现出来。
另一类则是不具有固定色相的词,这类词主要是要求读者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进行判断,例如:在李白《将进酒》中,有一句诗:“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诗中的“青”则是代表“黑色”,而在杜甫《绝句》中,有一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青”主要指“蔚蓝色”。这类不具备固定色彩的词,在代指具体色彩时,就要求读者对全诗进行研读才能领会。
总的来说,这两类描绘色彩的词在诗句中的应用都能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将诗人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使诗词更具感染力,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唐宋诗词色彩表现手法分类
在唐宋诗词中描述色彩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例如:对比鲜明、和谐映衬、虚实结合等。
对比鲜明的色彩表现手法在唐宋诗词中的应用频率相对频繁,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的应用使诗词更具色彩美。例如:在白居易《忆江南》中,有一句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便充分应用了对比鲜明的表现手法,将江边花朵的“红”与江水的“绿”进行了对比,经过与江水的比较使花朵的“红”更加突出,同时也将江水的“绿”体现得淋漓尽致。又例如:在杜甫《绝句》中的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该诗句便充分应用了对比鲜明色彩表现手法,利用山峰的“青翠”与山花的“红”进行了比较,同时又将江水的碧“绿”与飞鸟的“白”进行了比较,使色彩美更加凸显,在这句诗中四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更加亮丽。
除对比鲜明表现手法外,和谐映衬也是另一种表现方法,所谓和谐映衬实际上就是两种相似色彩的搭配,使诗词洋溢出一种平静安详的生活情调。例如:在刘禹锡《秋词》中,有一句诗:“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在这句诗中,描绘了两种色彩,一种是深红,一种的浅黄,该诗句主要描写:当枫叶经霜后,从浅黄变成深红。诗人利用这两种颜色将枫叶色彩的转变巧妙表现出来,营造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秋景,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又例如:在杨巨源《城东早春》中,有一句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句诗主要描绘了两种色彩,一种是绿色,另一种是黄色,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美丽的画面:早春时节,绿色的柳树上露出几棵嫩黄的柳眼。读罢,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色彩的应用使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追求得以体现。
虚实结合表现手段的应用在唐宋诗词中也得到了有效运用,该表现手法的通过实景的描写让读者联想到虚境,给人以遐想与回味。例如:在周邦彦《玉楼春》中,有一句诗:“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该句诗主要描绘:暮霭中的青山连绵不断,当夕阳的余晖撒在空中大雁背上,感觉这抹夕阳马上要落幕了。诗人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对晚景的绚丽进行了描绘,并将夕阳的落幕与诗人心境惆怅联系在一起,这种虚实结合表现手段给人留下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余地。
四、色彩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
色彩本身不具备感情,但通过诗人的运用,将个人情感充分融入到色彩中,将诗人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色彩在唐宋诗词中的应用能起到关键作用,明亮的色彩能将诗人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如:红色、黄色、绿色。灰暗的色彩则可以将诗人悲伤幽怨的情感表现出来,如:灰色、黑色。此外,色彩的应用还能帮助诗人营造出所需要的意境,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
在唐宋诗词中,诗人通常会选择明亮的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例如:在杜牧《江南春》中,有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该诗主要描写:在幅员辽阔的江南地带,处处皆有黄莺歌唱,桃红绿柳互相衬托,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傍水的城市处处皆有迎风招展的酒旗。诗人在这句诗中主要描绘了两种色彩,一种是绿色,一种是红色,这两种色彩的应用使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爱跃然纸上,使整首诗更显立体而丰富。又例如:在白居易《问刘十九》中,有一句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明显是在描写诗人邀请友人在冬天共饮的情景,在该诗中,诗人一共写了两种颜色,一种是绿色,一种是红色,可以说该诗最巧妙之处是“绿酒”与“红炉”的搭配,基于寒冷冬天背景下,一种温暖亲切的氛围被充分烘托出来。
在唐宋诗词中,诗人除了利用明亮轻快的色彩来表现愉悦心情外,还会用凝重灰暗色彩来表达诗人悲伤幽怨的情绪。例如:诗人柳中庸《征人怨》中,有一句诗:“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该诗主要是对塞外地区的寒冷气候进行了描述,诗中色彩的选取有白血、青冢、黄河、黑山,这些景象都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将征人怨体现得淋漓尽致。又例如:骆宾王《咏禅》中写道:“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诗人骆宾王在创作该诗时正身陷囹囵,由于不堪折磨,导致诗人头上出现星星白发,诗人通过色彩的应用将内心深处的委屈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色彩之美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还有很多,例如: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例如:在诗人储光羲《钓鱼湾》中写道:“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诗人在该诗中着重描绘了“绿湾”、“杏花”等意象。读者在读该诗时,脑海中不免浮现出一幅绝妙的风景画,画面以绿色为基调,并在绿色基础上增添了几树淡粉色的杏花,色彩的妙用为青春的美烘托了气氛。色彩的应用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这种手法赋予了诗词生动、立体的美,使唐诗宋词有了亘古千年的艺术魅力。
五、唐宋诗词中色彩美的体现
综上,笔者对色彩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那么在唐宋诗词中到底是如何将色彩美体现出来的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实际上,色彩是不具备任何生命特征的,诗人想要想利用色彩来表现自身思想感情就必须将色彩与万事万物联系起来。
例如:在白居易《忆江南》中写道:“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句诗中主要描绘了暮春时节,江水色绿至发蓝,该诗句中主要写了绿色与蓝色,通过这两个固定色彩词汇的运用将江水色彩的渐变充分体现出来,将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给读者,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得淋漓尽致。又例如:在诗人储光羲《钓鱼湾》一诗中,曾经写道:“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该诗通过具体景物“绿色的河湾”、“绿色的荷叶”、将粉色的杏花点缀在画面上,将一个美丽的早春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充分感受到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对爱情的期待,在融融的春光中,给人留下了悠悠不尽之意。此外,在“日暮待情人”这句诗中,尽管没有描写色彩的词,但通过“日暮”这歌词,将夕阳落幕的黄色暖色调呈现给读者看,就像一幅会动的画,该词汇的应用使整首诗意境更加生动。
在唐宋诗词色彩美的体现手法中,李清照将这种色彩的转变运用得相当好,以《如梦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中的”绿肥红瘦”是用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可译为;“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词人李清照利用这种方法将海棠花的状态描述得相当生动。除李清照以外,李商隐也善于应用这种手法,例如:在《赠荷花》中,便写道:“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在该诗中,诗人用“翠减红衰”代指荷花,描述了荷叶减退,荷花衰败的景象。利用色彩代指花的具体表现手法,还有很多,例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等诗都运用了该手法。
此外,色彩美还体现在诗人杜牧《齐安郡后堂绝句》中,在这首诗中诗人利用色彩词汇的应用将雨中景象充分表现出来,该诗写道: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齐安郡后堂春末夏初图,该诗利用绿色来晕染,再将初露水面的菱叶、铺满池塘的浮萍等景物融合进去,此外,在画面中,诗人为了增添点缀效果,将黄莺、蔷薇等物体描绘其中,诗的最后一句写道:“鸳鸯相对浴红衣。”使整个画面增色不少,糅杂成为色调丰富、极具层次感的风景画。在整首诗中,“尽日无人看微雨。”这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却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画面被“微雨”覆盖,增添了诸多立体感。该手法的应用使冷暖两个色调实现了和谐统一,将所有景物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若隐若现,亦虚亦实,和谐朦胧的画面美。色彩美的运用在唐宋诗词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又例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该诗中,诗人将绿色与红色进行了对比,使画面色彩更加迷离梦幻。而在王维《田园乐》中,诗人利用色彩词汇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人在诗中写道:“桃红”、“柳绿”、描述的是春景之美。
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天街小雨润如酥”中,虽然未采用固定的色彩词汇,但却给人一种色彩感,这种“无一色字,却处处皆色”的手法在其他诗词中也经常应道,如:僧志南《绝句》之“沾衣欲湿杏花雨”,翁卷《村景即事》之“子规声里雨如烟”,苏轼《定风波》之“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诗句都对雨进行了描写,给人一种婉约或豪放之感。色彩美在唐宋诗词中的应用效果相当好,在以上诗句中,诗人尽管对色彩词汇只字未提,但却给人一种色彩感,营造出一幅雨天的美景图,给人生动形象之感,如同中国水墨画一般精妙。
除此之外,诗人还善用色彩对比手法来营造出多彩的艺术效果,例如:诗人杜甫《绝句》中写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两种对比,一来利用江水的碧绿衬托出飞鸟的洁白,二来利用山峰的葱翠衬托出山花的鲜红。这首诗描写了四中颜色,分别是:绿色、白色、青色、红色,诗人将这四种色彩交织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相当艳丽,宛如国画之工笔重彩一般。而在韩愈《晚春》中有写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利用红、紫、白三色对画面进行渲染,描画了一幅春光图: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万物复苏,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杨花榆钱就如同雪花一样洁白,在天空中舞动。诗人通过色彩的应用将画面的美感充分凸显出来。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该诗中,诗人运用了“碧绿”、“鲜红”两色,在日出时分,荷花与荷叶互相映衬,金色的阳光洒在荷花上,使整幅荷花图显得鲜艳辉煌,给人一种光彩夺目的感觉。
马克思曾说过:“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着色画能引起人的美感,我国古代画论家早已注意到了。齐梁之际的谢赫,提出有关绘画的六法之一,就是“随类赋彩”。高明的丹青手,运用色调的浓淡、艳雅,能敷彩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以画法为诗法”的唐宋诗人,也深领其中之妙,运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将大千世界中绚丽多彩的景物,呈现于诗词之中,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结束语
诗词之美美在色彩的应用,美在景色的描绘,色彩之美在唐宋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读者营造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综上,笔者对唐宋诗词的色彩美进行了分析,分别对描绘色彩词的分类、色彩表现手法以及色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色彩词汇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相当常见,诗人通常将色彩词汇与具有景象联系在一起,凸显出画面的生动有趣,为诗词赋予了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