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思宇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的讽刺文学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这部游记体小说以船长格列佛的口气讲述了其游览四个截然不同国家的经历。本文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小说中典型的狂欢场景、狂欢式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以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作品。斯威夫特通过狂欢化的写作风格,抨击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暴戾,同时表达了渴望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关键词]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巴赫金;狂欢化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创作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出色的讽刺小说。这部讽刺游记体小说由四卷组成,分别描述了主人公格列佛船长在四个截然不同又异乎寻常的国家的见闻。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驷国的神奇遭遇,侧面的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暴戾和腐败堕落。斯威夫特运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深刻地披露和批判了英国发起的对爱尔兰的殖民战争。同时,小说中也表达了斯威夫特对于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渴望及其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格列佛游记》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批评家们的青睐。其中,批评家们多关注其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或者是其运用的讽刺手法,抑或者是其充满吸引力的童话色彩等等。本文试以狂欢化的视角下,全面深刻地分析小说中典型的狂欢场景、狂欢式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写作手法,为读者重新解读这部经典名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二、狂欢节与狂欢化诗学
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话语或文本分析家、语言哲学家和历史诗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最富有创意的大思想家。他的一生著作颇丰,但是由于其作品和理论常常标新立异,他的作品直到数十年后才被后人理解和熟知。巴赫金文艺观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他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它也在其整个文艺批评活动中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文学狂欢化来源于“狂欢节”型的庆典。这种庆典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候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狂欢节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之间没有距离和隔阂,相互亲呢交际。这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更是把人们从常规生活中割裂开来。同时广场是人民嬉笑怒骂的中心场所。人们在广场中换装戴面具,给狂欢国王加冕、随后脱冕,暂时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任意的美梦。巴赫金指出狂欢式内容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就是狂欢化。巴赫金指出,情节上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们相聚和交际的地方,诸如大街、小酒馆、澡堂、船上甲班、客厅……都会增添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风格气质各异的男男女女在广场上交流交际、宣泄情绪。而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来说,最重要的礼仪形式加冕脱冕仪式也发生在广场。在狂欢化的世界里,不仅有自己的时空,而且有自己的语言实践。这是一种狂欢式的特殊语言,它容纳了诸如粗俗化的广场语言、伊索式的寓言语言、隐喻、反讽等等。这种语言促使人们摆脱等级制的束缚和刻板僵化的教条,促使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促使人们进发出开放式、创新式的思维。
三、《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化特征
狂欢化的内在性质特点是一切看起来荒诞而使人出乎意料的东西,赋予新的理解和内涵,并把它们组织到各种狂欢式的场面中,创造出它们的真实的另一面。本文主要探究《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场景、狂欢式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写作手法。
(一)《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场景
巴赫金认为像祭祀、庆典、婚礼、丧礼等凡是有众多人参加,并且在公众场合举行的活动,都可以算之为狂欢型节庆活动。在狂欢型节庆活动中,人们不再受社会规范和风俗影响,彼此之间秩序等级消失,可以进行亲切随意的交流接触。在《格列佛游记》中第二卷中,格列佛船长意外流落到大人国,被一位农民当做宠物饲养并当做玩具供其他人付钱玩耍。但是随后格列佛被王后收留并好心照顾。“每逢星期三,国王、王后和亲王、公主们,照理在国王的内宫里会餐。我这时也成了国王的大宠臣了,因此这时候我的小桌椅总放在国王左手边的一个盐瓶跟前。这位君王欢喜和我谈话,问我一些关于欧洲的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的情形,我就尽我所知详细的向他说明。他头脑清晰,判断也很精确,所以他对我所谈的一切话都发表了很聪明的感想和意见。”本来是宠物玩偶的格列佛船长在这样的狂欢化的场景中,可以畅所欲言,与国王王后亲切地交换想法和观点,没有距离感,没有等级感。斯威夫特通过对这样一个狂欢化场景的描绘,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格列佛船长在大人国王宫里收到的欢迎,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人的平等关系。
格列佛船长在他的第三篇游记中,向我们描绘了另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小岛--飞岛(勒皮他岛)。整个小岛其实也是一个狂欢化的广场,一个以“正常”思维完全无法理解的场景。在飞岛上,人们酷爱数学和音乐,但是却无法施用到生活中,“他们的房屋建筑的很坏,墙壁倾斜,在任何房间里也找不到一个直角”,“他们在早上遇到一位相识,一开口就要问起太阳的健康,日出日落时它的样子怎样,可有什么希望能躲避即将来临的彗星的打击”。而有的妇女却“非常活泼,她们鄙视自己的丈夫,对于外来的客人却异常喜爱”,“贵妇们就从这些外来人中挑选自己的情人,她们行动起来未免太从容不迫,而且安然无恙,因为做丈夫的人总是凝神沉思,只要他的面前有纸有仪器,拍手不在身旁,女主人和她的情人当着他的面就可以无拘无束,尽情调笑”。巴赫金认为,在狂欢化的广场上,社会等级和与其相连的一切恐惧、敬畏、虔诚和礼仪,以及人类不平等的种种条规均被抛之脑后。广场上的人暂时摆脱了实际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升高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实现了自己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美梦。狂欢化广场上的一切都与“正常的”生活情况大相径庭,甚至难以想象。
巴赫金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严肃认真,充满恐惧和教条的;另一种是自由自在狂欢化广场的生活,充满了人与人亲呢平等的交际。在小说中,斯威夫特通过对大人国和飞岛的狂欢场景的描写,侧面反映了当时爱尔兰人民的双重性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受英国的统治和压迫,另一方面,人们渴望摆脱英国的束缚,渴望民主和自由。斯威夫特通过自己奇幻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当时受英国压迫的爱尔兰人民的同情和对爱尔兰人平等生活的向往。
(二)《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式人物形象
巴赫金指出,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成对出现的,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青年与老年等等。因为加冕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加冕本身便蕴含着后来脱冕的意思。加冕和脱冕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合二而一,相互转化。格列佛船长在小人国中,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尊重和爱戴,并被授予最高荣誉,被封为“那达克”,这就是在给格列佛加冕。随后因为他用尿灭了大火,但是也使整个皇宫毁于一旦,王后十分生气,并剥夺了他的最高荣誉,这就是他的脱冕。可见,格列佛船长是一个彻彻底底狂欢式人物。
格列佛的加冕和脱冕在巨人国也有具体表现。他初到大人国时,被当做宠物和玩具,“一举一动都模仿人的动作,似乎还会说它自己的语言,并且已经学会了几句话”。后来还被救了他的农民拿到各地去卖艺赚钱。人类作为声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高级生物,却被降格为被动物玩弄的对象。在这里,格列佛船长又一次得到了他的脱冕。然而,他后来得到国王的赏识,得以在王宫生活,并且常常与国王王后一起共进晚宴,谈天说地。这难道不是对他的另一次加冕吗?
在斯威夫特眼中,人类这一高级生物不过如此,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时,不过是任人摆玩的玩偶;然而一旦获取了自由,便会散发出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同时,斯威夫特对于一切虚假的礼仪都充满了排斥的心理。
(三)《格列佛游记》中狂欢化的写作手法
巴赫金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元权威,强调以狂欢的思维结构颠覆常规的思维结构;反对文学的单色调,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多种因素不同寻常的综合,如各种语言(口语、俚语、行话、方言等)、各种手法(反讽、夸张、调侃、讽刺、幽默等)的综合运用。格列佛船长在小人国时,见证了小人国激烈的党政,两支根据高跟鞋鞋跟命名的党派。而后,还见证一场因为打破鸡蛋的不同方法而引起的战争。从表面上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调侃和夸张,而究其深处,这是对当时英国国内两个党派(托利党和辉格党)的争权夺利的讽刺和抨击。
在小说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狂欢化帮助人们摧毁了不同语言、不同手法、不同体裁等之间的隔阂,消除了其封闭性,使创造更加开放和丰富。
结语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场景、狂欢式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写作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狂欢化的氛围。斯威夫特通过狂欢式的描写,深刻讽刺和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爱尔兰人们的同情和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向往。同时,这种狂欢化更是体现出斯威夫特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渴望。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