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集聚视角下的特色农业内涵

2016-07-20 09:47任晶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品牌化

任晶洁

[摘要]通过对国内若干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现象的分析,指出了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分析出特色农业内涵,指出通过品牌化营销战略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关键词]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集聚;特色农业;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7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3[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产业集聚和农业产业集聚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

1.中西方学者对产业集聚概念的解读

最早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产业集聚的问题,也最早提出了“集聚”这个词汇。后来,马歇尔、韦伯、胡弗对产业集聚的概念都进行了各自的解读。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也是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产业集聚进行了新的定义。一是认为产业集聚是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出现的;二是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网络在相关区域内的具体表现;第三种认为产业集聚是相同产业在某一地理位置上的成长。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写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产业集聚的优势

首先,产业集聚有助于企业集聚在一起共同开发生产资源和进行环境治理、共享生产设施、电力、运输工具和科学技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其次,为降低生产和研发的成本,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合作,规模经济使产品的生产经营社会化和专业化,在集聚区的企业生产经过不断专业化和分工精细化,不仅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再次,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个系统中的厂商会相对稳定,整个供应链条相对完整。最后,产业集聚区企业的集中也促使了企业各类和各个层次的人才在该区域内的集中。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使大量的专门技术性人才被吸引过来,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充足。

(二)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

1.农业产业集聚的由来

迈克尔·波特依据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地域方位内一些特定产业的机构和中小企业的聚集,形成的具有持续市场竞争力,并十分稳定的集合体就是产业集群。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主要还是集中在工业方面。农业产业集聚的提出主要还是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进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集聚效应开始在农业中出现,国外有关农业产业集聚的研究通常是与食品加工业集聚、农业企业集聚结合在一起的。在工业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农业产业集聚的理论得以出现和发展。宋玉兰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群现象。吴珂则表示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产业链为轴心,以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由大量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加工、流通企业以及相关组织共同形成的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组织网络。

关于农业产业集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指某地区以特色农产品中心,以基地和园区规模化生产该特色农产品,大量的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关联的支撑机构、产业的合作协会和组织等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而成的有机整体。”

2.农业产业集聚的特点

和工业产业集聚相比,农业产业集聚也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该区域内的政府参与是要相对频繁的。农产品比较工业产品所耗费的生产时间长、技术和人工等成本也比较高,此外容易受到自然等不可抗力的影响。经营农产品的风险比较高,农民投入生产的成本高,但是收益难保证就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行为进行干预,比如定向资金投入、组织生产、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补贴、最低限价等等。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为本区域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促进农业向优势产区的集中和优化最终产生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第二,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对自然禀赋的要求更高。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个区域都逐渐积累并形成自身的优势农业。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影响,农业产品的区域特质是非常明显的。各区域围绕核心农业产业逐渐拓展出其他上下游的产业链,最终形成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集聚。

二、特色农业的内涵

(一)特色农业研究评述

1.国外特色农业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变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开展生物工程和农业科学研究从而促进了高科技农业的进步,特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其主要形式就是农业科技示范园。不同的国家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发展模式各有千秋:比如,美国的生物农场主要依靠生物动力学为科技支持,以社区居民的入股为资金保障,以社区居民定期分配农场产品为利益分配形式;日本以南瓜森林为代表的农业公园,在该园区人们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人们可以参与种植和收获,在优美清新的园区内利用自己收获的作物跟园区老师学习制作各类食品。这样就形成了将欣赏美景、体验劳动、品尝收获紧密结合的“观光农业”;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示范园则是根据自身的地理特质,以发展沙漠农业和节约水资源为其主要特色。总之,国外的特色农业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主要是针对不同农业类型的类别研究。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中国的特色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特色农业主要研究方向是“三高”,即高产、优质和高效,伴随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三高”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色农业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新的特色农业逐渐显现出区域的特征,逐渐贴上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的标签。我国学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概念、模式的发展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但是针对特色农业的系统综合性研究明显不足。

(二)特色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品牌化

1.特色农业的概念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伴随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特色农业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特色上,更表现在对区域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正在努力创新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的进步。

我国的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对于特色农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很多学者对特色农业都有不同的视角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王建农、邓祖龙、周凌荣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总称;李金良认为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颜合洪认为,特色农业是农业范畴的扩大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而言之,特色农业必须是立足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本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高效益、高规模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最终的目的必定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关键就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特征,特色农业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依赖是很强的。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从而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比如,新疆的棉花产业、贵州的烟草业、云南的花卉业、山东的蔬果业;其次是农业产品的品质优良,产品的优质与否是特色农业的核心。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普遍性和同质性,无论产品在生产、外观、营养成分、包装等方面都要更为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独树一帜在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再次是特色农业产品更具商品性,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商品开始变得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特色农业产品就要靠其特色在细分市场上取得专门优势;最后就是特色农业效益的高回报性,特色农业产品已经形成了产品体系,不仅仅是核心产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还有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满足人们的更深一步的需求。

3.品牌化营销特色农业

从经济学上来讲,农产品市场几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数量众多,每个消费者或者厂商都是市场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市场价格毫无影响力;农产品市场中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上,还包括销售条件、商标、购物条件等等;市场中各要素自由流动;买卖双方对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可以根据近乎完全的信息来确定最优购买量和最优生产量。

鉴于这样的市场结构,特色农业的市场发展最应考虑的就是品牌化营销战略。根据本地区农产品的主要特色进行品牌建设,品牌化营销战略是做好农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战略。通过品牌可以使得同质化的农产品差异化,这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随后消费者通过品牌认知产品,这样就可以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的效率。品牌不仅仅带给消费者质量可靠的商品,还潜移默化传递给消费者相应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中涵盖了农产品品质信息、特色、原产地文化等等。因此,品牌化营销特色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品牌化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品牌化经营椒子换来大把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