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飞
影视产业离不开资本,只有资本介入,才有影视产业,这是行业特点所决定的。当年,资本的大量、强势介入剧烈地搅动了影视行业的水池,事实上引发了整个影视行业空前繁荣、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是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问题已然悄悄浮现,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IP骗局与原创危机”。
市场一年需要15000集以上的戏,按道理应该对编剧的需求量是极大的。我们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总共也就500多会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新编剧,真正能独当大任的成熟编剧可能也就百十个,每人每年写两部戏都不一定能满足得了市场,为什么还会出现编剧没活儿干的情况呢?
这是个怪现象:一方面,市场每年至少需要15000集戏,而另一方面,专业编剧却陷入了没有活儿接的窘境。事实上,这种情况与编剧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为人处世也是有关系的,并不是每一个成熟编剧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同一时期,更多的成熟编剧其实接到了更多价钱更高的项目,只是他们不愿意宣传。
我的公司刚成立时,也曾考虑过是否需要降价来应对行业现状,但我还是决定逆市涨价。结果涨价以后,现在我手头的活儿根本忙不过来,这实际上证明了市场仍然需要成熟编剧。
那么,前面提及的职业编剧接不到活儿的问题究竟是出在哪儿?
其实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所谓IP和网络小说把成熟编剧的市场给抢了。更深层的问题,是在资本的引导下,整个市场给大多数的资方和创作者呈现出一种误导,让很多人以为IP才是资本应该热捧的正道。譬如现在,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网络作家大量涌入编剧行业,他们背后都有资本的推手宣传支持,他们自己也非常善于利用网络工具营销。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市场看起来似乎都被这些人占据了。正是在这种IP巨大风潮的压力下,貌似挤压了原创编剧的创作空间,或者说挤压了某些本来就处于转型期正在观望的编剧的创作空间。
这种貌似的危机,导致某些原创编剧受到巨大舆论暗示,加上自己并无紧密的合作同盟,一旦出现较长时间的空置期,为了生存只得退守降价。这一进一退之间,越发让网络作家在资本市场里纵情发挥其影响力——相比于编剧,他们本来就更擅长在网络这个江湖生存。
其实,在网络作家兴起之前,也有许多传统作家转型参与进入编剧领域,其间有些作家转型也特别成功。从我们职业编剧的角度来说,单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市场都占领,我们非常希望无论是网络作家还是传统作家,都要通力合作,一起配合做出更好的东西。
当下的网络文学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为所有创作者打开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巨大通道,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资本的注入也使得它们滋生了许多不顾江湖道义,不管职业规范的行为。譬如有些阅读平台,在经过资本的介入包装后号称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部IP,实际上,这么多所谓的IP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有多少?也就是1%到2%的内容,所以说那个基数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对于资本来讲,这个1000万的基数是有意义的。之所以现在有IP大跃进的说法,就是因为资本市场认这个东西,我说我有打造1000万部IP的平台,资方就可能掏100个亿买这个平台——借这个平台打造出一整个生态。
依靠IP平台忽悠的结果就是会占有大量的资源并以此进行融资,拿到巨额资本后再继续进行大规模宣传包装、制作、播出,最后结果就是整个产业链从头到尾都被他一人掌控。
首先,素材的来源是他,如果是自制剧的话,制作单位也是他,网络播出平台也是他,和电视台合作的话,在电视台播出的主导地位也是他,播出之后效果好的话,广告等各种收入全都被他一个人主控。一轮播放完了,他再开始卖衍生产品……这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垄断的圆环。
这种垄断里最核心的东西不是1%的精品内容,而是剩下990多万的没有价值的所谓IP,资方只是利用了1%的好东西进行资本运作,顺带着把剩下99%的垃圾卖出去而已。
在整个产业链里,数据评估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电视剧播出后到电视剧收广告费中间,会有一个评估体系来评估过去电视台收视率,与这套收视率评估体系类似的还有网络点击量。因为缺乏正规渠道有效监管的关系,这套评估体系已经被诟病很久,却一直没有得到改观。
在产业链里扮演着如此重要角色的评估体系却没有有效的监管,也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是非常致命的。网络点击量这个评估体系比传统电视剧领域的收视率造假还要便捷。如此看来,从一部小说到最后拍成成品卖出去这一整个封闭的循环下来,全都是他一个人自己操作,什么都他说了算,好不好差不差,想把谁推出来,把谁踩下去,都只凭他一张嘴说。
我虽然没做过市场调查,但常能听到一些普通观众的议论,现在90后和普通电视观众聊自己喜欢看的戏是什么?我经常听到的是《雍正王朝》这样的戏。至于那些著名的大投资大IP拍出的戏,我很少听到普通百姓说喜欢。但这种戏为什么还是收视率高?就是因为他对整个生态产业链控制得好,收视率、点击量他都能想办法解决或者干脆就是他自己解决。现在很多网络平台的主管根本没真正干过影视剧行业,但就是这些人,他们有权决定网站视频的方向,他们定了方向,再根据自己对自己封闭产业链的控制,打出所谓的成绩后再以此来占有真正的传统影视行业的宝贵资源,比如演员、导演,甚至编剧。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最近一两年的影视圈里发生过很多知识产权的纠纷,就是因为IP已经到了让人疯狂的地步,3年前以一二十万元卖掉的版权,到现在已经疯涨到1500万元以上,甚至达到四五千万元之巨,还试图分利润提成,甚至还想指定自己编剧。
这种疯狂的强势,实际上是作死。随便一个IP的价格,就能超过中国最好的编剧的价格。这种情况非常可怕,因为还根本没有剧本,就已经掏出了远超顶级编剧的价格。IP可以大张嘴,但资本也无法承受的话,就会崩盘。因为本质上,这个产业并不是缺你不可。
很多网络小说本身根本没有多大的价值,点击率是他们自己做的,他们有自己的评估体系,封闭运作,吹出一个虚假的小说点击量,然后就击鼓传花,看最后传到谁手上。有人高价买他的IP,先花1500万元,再找编剧。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变成加工的人,不是个原创的人。但实际上,改编是个伪概念,由一个小说改编成一部成熟的剧本的工作量也许比原创还要更复杂,不存在什么更轻松之说。
当下还有许多公司跟风追IP拍网络小说,这个可以有,但不宜让它垄断全局,搞得最后非IP无影视,那就不对了。制止住盲目崇拜IP的现象,说起来很简单:打破封闭产业链,以第三方监管,或多家数据公司竞争这一手段来建立起客观成熟的评估体系,别让制作方自己拍自己评。但做起来却不容易,现在可能有很多利益集团正牢牢把持着数据市场。
韩剧《太阳的后裔》大数据很漂亮,长腿欧巴很受欢迎。但它的剧本很糟糕,你可以说它有情怀,但是在情节上处处都是硬伤。随便一个民营医院把人派到维和部队前沿,大家一块救死扶伤,救助国家总统等等实在扯淡,我们有大把人比他写的好多了。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应该奉大数据为圭臬,而应当站在更高层面上以这个数据为参考,实现电视剧的价值导向功能。我们的情怀,我们的修养,我们多年积攒的经验和技巧,不能白费。我们要在参考所谓的大数据之后,结合自己的修为和文艺功底尽一己之力,去阻止那些封闭的产业链变成垄断集团,自说自话,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