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是
摘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能解决服务业高度发展国家的成本病、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同时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这样的问题,提前促进产业的融合。本文以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生产中的中间服务产品的参与度,得出相关结论,并对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中间投入;制造业;融合
一、引言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业是近年来国家要求大力发展的产业。发展服务业,一是出于优化产业结构的考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然而,一些服务也高度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警醒。比如美国以底特律汽车城的衰亡为代表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美国将增加值较低的环节或整个生产过程转移到海外,从而导致产业空心化。[1]有研究认为,第三产业占总体比重超过60%,即构成产业空心化。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莫尔就预见到了服务业“成本病”问题,认为服务业是一种“技术停滞部门”,最终将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不断降低。[8]
而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已经显露出“成本病”问题的特征,因此,现在我国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就要把服务更多地投入到生产环节中,即让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进行产业融合。[2]这种融合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也能加速贸易环节流转和资本流通。[3]生产者将部分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者,只注重于产品的生产,往往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例如青岛啤酒将自己的运输外包给物流公司,不仅运送成本下降,而且运往外地的速度也大大提高。[4]
诸如此类的投入到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生产环节中满足其中间需求的服务,就叫做生产性服务[5]。我们考察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并试图提出建议,主要就是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参与生产的程度,即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二、方法与数据
(一)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方法,本文就使用投入产出法指标分析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主要利用其中两个重要指标:1.直接消耗系数;2.完全消耗系数。
另外,本文的经验分析中还包含以下指标:1.制造业中服务投入率,指制造业生产中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反映制造业服务化程度。2.服务的制造业生产资料比率:某个服务部门作为生产资料中间投入到制造业中的服务量占该服务部门总产出的比率,反映该服务部门(专对制造业)生产资料化的程度。这两种指标曾在程大中2008年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研究中被使用过[6],能很好地分析生产性服务在我国制造业中发挥的作用。
(二)数据
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学会提供的1990~2010年度投入产出表,以及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结合文献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主要有:物流类,如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商务类,如内部管理、咨询等;信息服务类,如通讯、商业信息获取等;科研类,如产品研发等;金融类,如银行等。
而实际上,根据投入产出表,那些没有被划分为生产性服务的服务部门,如教育业等,对制造业生产并非全无贡献,因此我们将所有服务部门一同纳入分析。
三、三次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对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处理后我们分别得出1990~2010年间三次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从直接投入来看,在1990~2010年间,对制造业直接投入最大的是第二产业,数值总体有小幅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投入都比较小,且波动不稳定。其中第一产业在1990~2000年度,投入量连年下降;第三产业对制造业投入量不仅增减不定,而且数值变化范围也较大。
根据两种消耗系数的分析我们发现:首先,不可忽视的是第二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都是最大的,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资料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其次,第一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一直量小但总体比较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市场对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的需求比较稳定(如乳制品等)。第三,我们发现第三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有非常大的且不规律的波动,可以观察到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直接消耗分别在1992年、2002年达到峰值;而完全消耗则与之对应。
图1第三产业对制造业的直耗系数与完耗系数
中国在2001年11月加入WTO,因此我们认为2002年的峰值可能与此相关,因为WTO不仅让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产业链,也让分工意识走进国门。而1992年的峰值,回顾历史政治经济事件,可能是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及中共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带来的经济影响。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从中国GDP增长率看,在1990~1995年度,中国GDP增长率确实在1992年达到峰值,为14.2,是1990年(仅有3.8)的三倍多。
与第二产业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水平较低。为此,接下来我们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分析
(一)服务业投入率对比研究
中国制造业中服务业投入率是否偏低?我们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各年度制造业中服务投入率,如下表所示:
需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年度对服务业的行业划分差异较大,此处并未按前文生产性服务业定义计算,而是计算总的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率。
而对比国外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对服务业投入的需求度小,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低。美、日、英等国早在70年代,制造业中的服务业投入水平就远高于中国90年代的水平,并且它们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从70年代到90年代不断增值;而中国从90年代到2010年,服务业投入率增长不明显。
(二)制造业部门的个别研究
制造业部门之间也有差距。总体服务投入率较低的制造业部门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而服务投入率都较高的部门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说明制造部门本身的特性将能部分决定对服务投入的需求量。
(三)服务的制造业生产资料比率
哪些服务部门更适合作为中间投入品投入制造业?通过计算各部门投入制造业的服务的生产资料比率,我们可以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总体来说,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商业、研发业、批发和零售业这些服务产业的产出主要就是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这些部门的生产资料比率高。1992年金融保险业高达633%,1990和1995年商业对制造业的投入也超过自身产出的50%。1997年行业划分发生了变化,不过运输、商业和金融保险仍然是前三名。2007与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在之前的年度里属于科学研究事业)都占得首位,这说明这两年度制造业中科技投入增加。
不过如饮食业、教育业、公共事业、政府服务等,都是一些主要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服务部门很难直接作为投入品参与制造业生产。所以说一个服务部门能否投入制造业,也取决于它自身的特性。
(四)服务业对制造业各部门投入情况总结
图2服务业投入品在制造业各部门中的分配
我国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的部门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如图2是2002~2010年度服务业投入品在制造业各部门中的分配比率。
通过形态比较,发现这四个年度数据虽然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分布形状相互之间已经非常吻合,说明从2002年到2010年服务投入分配格局基本上是稳定的,它能表现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对中间服务投入的吸引力特征。
现在服务投入比较集中的几个行业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而服务投入分布较少的行业是工艺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五、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的研究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显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的总体投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中国服务投入率的落后。对这一现象我们的解释是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较晚,本身国内的服务业体系还不成熟,这样一个年轻的服务行业还不能及时调节自身使符合制造业的需要。
其次,对比2010年与1990年,发现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并没有太大提升。而前文分析到1992和2002年两个特殊时点,发现可能经济政治事件对我国产业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第三,从服务的生产资料比率来看,诸如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等在制造业产品产销中不可或缺环节的服务已经大量投入制造业生产。这些服务部门的产出中很大比例是作为中间投入品投入生产。而值得关注的是另外一些服务部门,它们自身的特性使它们难以投入到制造业中,例如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等。那么,改造这些服务的形式,使它们易于和制造业结合可能是提升制造业服务投入的一个思路。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加强国内制造企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意识,宣传和鼓励服务性环节外包。
第二,灵活运用行政手段。中国企业对经济政策嗅觉灵敏,因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发文宣传等方式,加快加深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接触和融合。
第三,服务业本身也应该变更观念,主动从服务于单个消费者转向服务于企业,要让服务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制造业生产的需要。以金融为例,金融业是很早就参与到制造业生产的服务行业,它针对企业会设计适用于企业的金融产品(贷款等),这就是服务业主动适应生产要求的实例。(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峥.底特律是怎样走向衰败的[J].瞭望,2013,(13):8-8.
[2]邱小欢.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增长特征分析:对鲍莫尔"成本病"的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0,(6):52-57.
[3]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4(2):75-78.
[4]张艳.企业物流自营与外包的比较分析——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4,(15):110-111.
[5]刘楠.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关联分析[J].商业时代,2014,(36).
[6]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76-88.
[7]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Baumol W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3):41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