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可逆性降低选择满意度的理论解释

2016-07-20 08:47陈燕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摘要】尽管人们都偏爱决策是可逆的,但研究表明决策可逆性会降低选择满意度。文章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和资源限制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决策的可逆性 选择满意度 理论解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3-01

Gilhooly指出决策是个体要从一系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好的可能选项[1]。这里决策可逆性的操作定义是决策的可更改性。人们经常表现出偏好决策是可逆的,同时期望修改的这个选择最终会得到最优的决策结果。Schwartz认为有机会改变决策的想法对决策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减少了第一次就做一个好决策的负担。然而,Gilbert的实验表明对决策可逆性的偏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2]。

1.决策可逆性降低选择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决策的可逆性会降低选择满意度这一观点最早是来源于Gilbert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决策不可逆组的被试会增加对已选海报的喜爱程度,而在决策可逆条件下的被试对已选海报的喜爱程度降低了。

在此基础上,Bullens等[3]旨在获得更多决策可逆性的不良后果和潜在认知过程信息的研究中,发现决策可逆性会增加被试的后悔水平,使得被试对选择的满意度下降,并且决策可逆性会削弱工作记忆容量。Bullens等[4]决策可逆性与选择满意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可逆组的被试会增加已选选项的吸引力评定等级,同时减少未选选项的吸引力评定等级,即不可逆组被试对已选选项吸引力的等级评定和对未选选项的评定的差距更大,而可逆决策者不会有这种表现。

2.决策可逆性导致选择满意度降低的理论解释

2.1认知失调理论

Gilbert认为心理免疫系统在决策是可逆的情况下是不会启动的。这个心理免疫系统包括了一种基本倾向,即人们会调整他们对结果的看法使得他们能更积极地体验这些结果。在决策领域中,其中一个描述这种倾向的著名理论就是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他将会体验到一种厌恶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即一种压力,个体将会通过变更其中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或其他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压力。认知失调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在作出一个选择之后,会增大已选选项的吸引力,同时减少未选选项的吸引力。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由认知失调(比如已选选项的消极品质和未选选项的积极品质)产生的不好感觉。然而,如果个体知道选择是可逆的,那么他将会更少地做心理上的工作(如加强已选选项的积极方面和贬低未选选项来证明决策是合理的),甚至有可能关注已选选项的消极方面和未选选项的积极方面来考虑是否变更之前的选择。由此导致选择满意度的下降。

2.2资源限制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是卡尼曼提出来的认知资源有限理论,人们总是不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是因为有限的认知资源。决策可逆性会使个体的认知资源处于紧张状态,决策可逆的个体比决策不可逆的个体拥有更低的工作记忆容量,并且工作记忆容量似乎在决策可逆与后悔感觉的关系起中介作用[3]。当个体知道选择是可逆时,思维会一直忙于可变的决策,被决策可逆性激活的认知过程最终会导致更低的满意度和更高的后悔感觉。

同时有研究表明高级的认知活动使个体产生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指个体在进行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后所体验到的效应。Tops等人认为心理疲劳可以看成是一种“付出-回报”失衡所致的动机缺乏状态[5]。那么当个体觉得自己在决策的可逆性上投入较多的努力后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比如觉得最终的选择是合理的,个体就会降低对决策的承诺并感到枯竭和疲劳,由此降低了选择满意度。

实证研究能明确地指出其中的作用机制,之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两个理论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Gilhooly,k.J.,Thinking: Directed,undirected and creative.London:Academic Press.

[2]Gilbert DT,Decisions and revisions: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of changeable outcomes.[J]. J Pers Soc Psychol. 2002, 82(4): 503-514.

[3]Bullens L,Keeping ones options open: The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of decision reversibility[J]. J Exp Soc Psychol. 2011, 47(4): 800-805.

[4]Bullens L, Reversible decisions: The grass isnt merely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its also very brown over here[J]. J Exp Soc Psychol. 2013, 49(6): 1093-1099.

[5]黎建斌.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3(2):235-242.

作者简介:

陈燕霞(1991—),女,汉族,广西北海人,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