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的教学探讨

2016-07-20 08:47鲁捷王家宝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

鲁捷 王家宝

【摘要】“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社会福利转型的今天,其教材存在着“史”展不开、“制度”滞后两大现实问题。为实现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妥善解决教材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提出:重视学法指导,指导专业阅读,注重课前预读;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等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6-02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的政策性、实践性较强。其课程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了解发达国家、中国的各项相关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改革等,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状等各种角度去解读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并对中国相关制度的特点有所把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社会救助基础理论、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

为满足“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活动的需要,目前所撰写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是以“史”和“制度”的形式呈现。所谓“史”,即对以往且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践活动的简要回顾,是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改革的回溯,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加深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实践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谓“制度”,即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要点的概述,尤其是以编写教材“当下”的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要点的概要介绍,目的是解读政策,帮助学生把握“当下”政策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实践。但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主要是出校门进校门,对社会生活缺少基本认知的90后大学生,且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运用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是“史”展不开,学生难以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践形成深刻认识,影响到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认识、理解;二是“制度”滞后,教材编写者“当下”政策概括在教学时已成“过往”,难以对学生认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是实现“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学法指导,指导课程导读

教育学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与简捷性、交往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发展性、引导性与指导性。由于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尤其关注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与指导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学法指导。

所谓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解决上述“‘史展不开”问题的要点,就在于此,即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因此,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关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做到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获得基本知识,学到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核心是要抓住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开放性、能动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在课上要适时抛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研究。如在讲授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部分的贫困理论,提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淘宝众筹“凉山汉达公益网店”等公益组织,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其活动效果的研究,从而收到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学习环境中,以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去获取知识,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效果,使学生清楚学习的着眼点不仅是对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更是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关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状况,促使学生了解、梳理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史”。

学法指导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计划的指导、阅读的指导、观察的指导、记忆的指导、独立思考的指导、学习程序的指导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取得知识的基本渠道与方法主要是阅读书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指导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制定好阅读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阅读的计划安排,要有时间上的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期学习活动中,而要利用好寒暑假期。作为有效的时间拓展,就是在开课前的假期放假前,为学生提供课程的专业书目,如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迪肯《福利视角:思潮、意识形态与政策论争》、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安东尼《发展型社会政策》、Hobart A.Burch《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等,要求学生阅读3-5本,并完成读书心得。该读书心得计入平时成绩。为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其实践活动,提供阅读书目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专业书目外,还应提供一定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狄更斯《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雨果《九三年》和《悲惨世界》、高尔基《童年》和《在人间》与《我的大学》、老舍《骆驼祥子》、茅盾《子夜》和《春蚕》与《林家铺子》、余华《活着》、苏童《红粉》等。

除前述阅读指导外,还应注重课前预读,要求学生课前要有计划的安排预读,并以章为单位,撰写预读心得。预读心得的内容主要是梳理出章节内容提纲、提炼出该章的主要概念,归纳预读重点等。预读心得计入平时成绩。

通过上述做法,尤其是预读指导,其主要目的就是活化教材中的“史”,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社会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二、活用教材,辅以参考资料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的规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具有主动作用,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内部加工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其中兴趣的影响力很强。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待大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求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新的制度、政策不断出台,这就带来了教材内容滞后的新情况。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是前述的“制度”滞后。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一是活用教材,要义就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与时俱进。“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较强的政策性、实践性,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国家的政策、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不断做出内容的适时补充与调整。二是对新近颁布、修订、实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参考资料的形式,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增、简、改,做出适时的调整,保持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即所谓求新,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是根据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发展变化,在教材中延伸与拓展或适当充实与课程培养目标关系密切的内容,尤其是补充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热点、重点问题,补充新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所学所知与社会现实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的滞后。如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部分,补充了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重点强调“常回家看看”已列入法律,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再如随着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以及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城,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不断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中补充介绍了各地有关“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简,将教材中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已经删改的内容进行删减或简化,对已停用的政策规章进行简化处理,即将其作为“史”,只对其存在期限做简单的介绍。如城市住房救助部分,教材中主要重点介绍的是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但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提出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做好住房救助有关工作的通知》(建保〔2014〕160号),提出了规范住房救助的方式,即对城镇住房救助对象,采取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实施住房救助。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时调整,一方面补充了公共租赁住房的有关精髓内容,另一方面对《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内容进行了简化处理。

改,是对教材的内容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重新进行逻辑编排,使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保持高度一致性。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理念,据此即需要对教材的原内容进行较大的修改,以求是网《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为蓝本,及时引入“精准扶贫”相关内容,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常新常精。

三、案例分析,促进教学互动

教育学中有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但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实际反映了对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的科学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教学实践看,案例教学是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案例分析,是指以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的过程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为主,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案例分析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把握获得知识的更有效方式与运用的思路、方法,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将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

案例分析的实施,首先在于选取案例。选择案例是案例分析的首要条件和关键,即要讲求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案例,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其次在于分析讨论案例。教师的引导性分析,对学生的讨论走向直观重要,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讨论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可指派代表向全体回报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和结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扮演好导演、教练的重要角色,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协调沟通,使讨论顺利得进行。最后是总结归纳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点评。但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案例讨论的答案,而是指出案例讨论的思路、难点、重点、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切中要害地点评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选取案例,网络媒体是非常有效的渠道,当然,如果能有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讨论兴趣或更加浓厚。因此,利用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组织,建立实践基地十分重要。入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时,可以2015年5月成都推出的“云课吧”关爱留守儿童计划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但在讨论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该计划的核心,即计算机在线网络平台。探讨网络平台在这一计划中面对其扶助对象——留守儿童的利弊,在贫困地区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讨论,要使学生认识到扶助计划的可行性、针对性是不能脱离扶助对象及其生存环境的,在研究、制定扶助计划的过程中,切实可行是整个计划的核心与基础。

如此,案例分析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到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孟迎辉.《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4)

[2]王江洋.多元实践教学方式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4)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