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荣
3月23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岁月悠悠,一晃40个春秋了,如今已然物是人非。每每到了这一天,我都会静静地望着窗外发会儿呆,从影集中取出这一张老照片端详许久。那是1977年春上,插队的第二年回城探亲时,和同一寝室的知青去东四照相馆拍摄的。后排中间站立者为笔者,前排右一那个同学已经不在了……
想想,18岁,金子一般的年龄,我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北京城。投入了这纷杂而精彩的社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也是这样一个春暖花开、春光灿烂、微风拂面的春天,我来到了北京顺义区的一个小村庄,陈辛庄。它距东直门55公里,是一个恬静的小村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花样年华,青春又清纯的我,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又三个月的知青时光。
梦一样的年华,梦一样的日子。梦一样的往事,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每一个有志向热血青年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我当知青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冬去春来,风风雨雨的历练,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人们说,春天用辛勤埋下希望的种子,待秋收时定会有丰收的果实。在那里,历尽磨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夏”麦收时,我割过麦子,披星戴月,“三秋”时掰过玉米棒子,汗流浃背。耪地除草,累得像是打了败仗似的,食不甘味。我推过独轮车,寒风瑟瑟中修过水库,月黑风高时给小麦浇水灌溉。我跟过马车、牛车,吃的粗茶淡饭,千的是与农民一样的活计,挣的是最低的工分,六分。在村办工厂我当过“工人”,磨放大镜的玻璃片。其实还有太多太多,这只是其中感受颇深,比较“经典”的一部分。记得那年月,最欢乐的时候是下雨歇工,在简陋的寝室里与姐妹们说笑,吹口琴,唱革命歌曲。最最高兴的事,就是我们几个姐妹相约,一起骑上老乡家的自行车,去不太远的大孙备庄吃上一顿“大餐”,烙肉饼。再喝上一杯山楂酒,那叫一个解馋……春去春又回,弹指一挥间,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我心里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