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峻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更需要的是把这些炸出来的信息碎片有个全景式的还原了解——探究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其真实的过程——纵深新闻,相对于以快餐式新闻为主的新媒体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体由于长期的积累和其新闻采编队伍的实力,做起来则更是强项。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纵深新闻 深入挖掘
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将人与人之间拉得更近,工作生活的沟通也更加方便、快捷。然而,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人们书写的机会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彼此间面对面沟通也少了,甚至朋友间聚会聊天的机会都少了,即便是大家坐在一起,也难免会自顾自地玩手机、玩游戏、上微信聊天或者看新闻。但是,对于需要刨根问底、深入基层、亲临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们来说,这种方便、快捷,却是非常可怕的,是非常不可取的。
便捷通讯成就了记者的懒
作为传统媒体——地市级党报的一位新闻部主任,在审核记者稿件时,我常常会看到一些稿件素材非常不错,但记者却写得干巴巴的。究其原因,多是记者根本没有亲临被采访单位、到新闻现场去,采用的是被采访单位提供的资料或所谓的新闻通稿,在这些现成资料的基础上加工一下,改改就交稿了。而事实上,这些被采访单位提供的资料,往往是相关单位的工作总结、情况汇总之类的文字资料。其中,也许有某些方面可以给记者作为新闻素材,但并不能成为记者所需要采写的一篇新闻稿件的全部。所以,记者单纯地从资料里扒出来的所谓“新闻”,素材不鲜活,内容不充实,写的稿子也就非常空洞,甚至枯燥无味了。
当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报道不仅拼的是内容、角度,还拼时间、抢新闻。往往一个新闻的出现,网络上通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到互联网上了。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即使刊发程序繁杂,制作过程精良,但也会拼时间制作讲时效。所以,在新闻单位对稿件要求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些记者也就走马观花、不究其终、不去纵深地采一采,更多的是依赖被采访单位提供的材料,稍微加工一下,或者也来不及思考,就把新闻事件粗粗地写一下,就交稿子了。
例如,《鞍山日报》曾刊发的《全市中小学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一文,记者在汇报新闻线索时,我们觉得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对全市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此新闻的被采访主体,除了教育部门,还应该有中小学生和老师。所以,希望记者能进行全面采访,但记者交回来的稿子,仅说到相关部门对学校有何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反应却一点都没涉及。记者的解释是,老师和学生都在上课,不好约也不好采。其实,读者更为关注的是:老师作业留少了,能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少留作业了,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方法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怎么看留作业的多少?少写作业了,空余的时间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还有什么样的想法?但从稿子里干巴巴的行文来看,就知道是记者向教育局要的相关文件,利用电子通讯的有利条件,直接改改就出稿了。
新闻记者,是客观立场上的旁观者。采访老师和学生对“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的态度与想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待每一条新闻线索,我们都要有吃干榨透的精神,并且要用多角度思维,从不同的侧面让读者获得更多的权威、深层次信息。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到现场,深入到一线,做第一手资料的采写者,抓到“活鱼”呈现到读者面前。
纵深新闻是传统媒体的强项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更需要的是把这些炸出来的信息碎片有个全景式的还原了解——探究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其真实的过程——纵深新闻,相对于以快餐式新闻为主的新媒体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体由于长期的积累和其新闻采编队伍的实力,做起来则是更强项。
我们传统纸媒的许多记者都是近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一代,受新媒体的影响深,他们大多认为,把新闻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告诉广大读者,就OK了,要做得充分细致,甚至做出精品,就会落后于其他媒体。讲求时效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混于众人间的新闻并不是好新闻。只有深入下去,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写出真正根植于新闻事件里的东西,才能真正赢得读者的青睐。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面对新媒体的重磅冲击,我们的优势越来越不在于抢新闻的时效性上。更重要的是在原汁原味的原创纵深新闻上。所以,如果遇到一个好线索,记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深入挖掘第一手材料,做足做好深度报道、深度调查或者深度分析等。
而作为被采访单位,非常及时地给跑片的新闻记者提供新闻信息是一件好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就可以“拿来主义”,扒材料,或者照抄照搬材料上的内容直接用。对于被采访单位提供的材料,我们要用好,主要是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起到提供新闻线索、框定准确提法的作用。通过这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应该及时地深入下去,更好地挖掘,顺着线索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再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写出一篇篇好的文章。
如2015年4月1日在《鞍山日报》刊发的《救人6路公交车司机姜鑫 换成谁都会伸把手》一文,我们就是获得了公交总公司关于6路公交司机姜鑫救人的线索,记者首先及时反应:采写出了《老人突发心脏病 公交6路变“急救车”》一稿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道,记者在进一步深入采访时,又了解到公交车司机姜鑫的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于是,我们在《鞍山日报》“新闻面对面”的重磅栏目中,又对这位好司机进行了“挖掘式”深入采访,把一个为人热情、心地善良,经常做好事,家境并不富裕,却总在帮助别人的一个具有正能量的公交车司机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对于这样的新闻人物,如果我们仅仅以一篇突发新闻的报道,草草地就写了事件的本身,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挖掘公交车司机姜鑫背后的故事,那么,就错过了这样一个朴实、正直、善良的好人,对于报纸和广大读者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用好材料深入下去做好新闻
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该如何去应对?深入、深入、再深入,是每一位新闻人手中制胜的法宝。endprint
新媒体报出的所谓新闻,来得确实很快,我们确实无法比拟,但细看他们所做的东西,往往是标题很吸引人们眼球,一打开网页,却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这样所谓的“标题党”,给人的感觉也是瞬间惊喜,随后便是瞬间的失望。所以,对于我们新闻人来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出水才见两腿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走入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的做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如《鞍山日报》“垄上行”栏目刊发的《甘泉镇备耕刮起“头脑风暴”》一文,记者就是走到田间地头,切身地与玉米种植大户聊市场行情;与农业专家探讨农作物的长势;了解当前的农耕形势,写出了农民的备耕心理状态,以及农民们怎么利用网络优势,把农作物的种植、侍弄、收获、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传统农民的现代化新思维。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记者是深入下去了,并与基层农民、科技人员打成一片,而不是拿着被采访单位提供的电子版材料,再打几个电话,补充点材料就交稿完活了;也不是到了被采访单位,与采访对象“蜻蜓点水”似的唠一唠,拿了材料就走人,或者有需要补充的,再打几个电话补充两句完活。
新闻记者应该是个“杂家”,“杂家”就是在各行各业中都要懂得一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多学、多想、多记、多写、多思,而且还要做到腿勤、脑勤、手勤、笔勤、口勤。当你走入百姓的工作与生活,接地气去了解方方面面情况的时候,时刻保持你的新闻敏感性,那么,好的新闻线索随处都有。像我的一位老主任,当年在带我下去采访一位鞍钢的全国劳模时,他并没有像其他记者一样,深入挖掘劳模身上一个又一个闪光点,而是通过劳模讲述过程中愧对家人,动情处甚至流下了眼泪,写出了全国劳模为了工作照顾不到家里的另一面,从中也体现了劳模的本色与特点。这篇新闻的标题叫《劳模的眼泪》,记得见诸报端时,便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而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在了解到河南兰考地区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后,为了写好这篇长篇通讯,他与焦裕禄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焦裕禄的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才在1966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县委书记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激发了人们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发了全国学习焦裕禄的热潮,这篇长篇通讯也被收进了教科书,至今仍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的一个样板。
在传统媒体不断变革,艰难探索前行的今天,我们为之不变的就是走下去,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多发现“活鱼”,而不是“浮”在上面,为了应付完成新闻职业人的考核任务,匆匆做完每一天的采访。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做”我们应该做的才是根本,而不是成天“坐”在家里、单位中,享用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方便与快捷,却写不出新闻精品。作为新闻人,只有亲身体验和感知新闻采访中的快乐,面对面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才会让你工作起来更充实、更专业,也会让你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单位:鞍山日报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