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托克逊县铜华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6-07-20 08:15杨大帅
大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千枚岩片岩褐铁矿

杨 恒 杨大帅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地理信息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6)

新疆托克逊县铜华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杨 恒 杨大帅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地理信息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6)

铜华山金矿位于塔里木成矿域、南天山成矿带的萨阿尔明-库米什金、铜、铅、锌成矿带东段。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分析指出:海西期侵入岩的发育为本区金矿的富集与迁移提供了热液与矿源;深大断裂周围的次级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为本区金矿的主要赋矿构造;地表岩石蚀变(褐铁矿化)与石英脉为该矿重要的找矿标志。

铜华山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铜华山金矿为受韧性剪切断裂控制的蚀变岩型为主的金矿床,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库米什镇南部。笔者通过对铜华山金矿进行的野外和室内资料研究,本文分析了其地质特征,指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背景

铜华山矿区位于塔里木成矿域、南天山成矿带的萨阿尔明—库米什金、铜、铅、锌成矿带东段。区域构造位于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板块缝合带的北侧、属南天山造山带的东部地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岩,另有少量的石炭系浅海相碎屑岩。该区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活动带。在板块构造挤压作用下多发育形成北西向构造带,其中区域性断裂汗腾格里-库米什深大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于库米什镇北部。该区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岩性从超基性—酸性岩类均有分布,侵入期以华力西早期及中期为主。华力西早期侵入体以中-酸性岩为主,华力西中期侵入体以超基性岩为主。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有与超基性杂岩有关的熔离型钴多金属矿床、岩浆热液型铅、银、铜、金多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的矿床有天彩金矿、忠宝钨矿、彩虹铜多金属矿等。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D2a),以浅海相碎屑沉积岩为主,地层受轻微变质成为片岩、千枚岩及大理岩。阿拉塔格组分为七个岩性段,各段之间为整合接触。矿区出露地层为阿拉塔格组第三、四、五岩性段。

阿拉塔格组第三岩性段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呈近东西向延伸,与第四岩性段呈整合接触,接触界限清楚稳定,岩层产状变化亦稳定,一般为倾向190~230°,倾角50~75°,主要岩性为:薄层状灰岩,浅色钙质绿泥石石英片岩,钙质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灰绿色绿泥石石英片岩,变余砂岩等。

阿拉塔格组第四岩性段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及东南,与上、下岩性段皆为整合渐变关系,和第五岩性段之间局部接触界限不明显,一般向南西倾斜,倾角较大,一般在50~70°之间,有时近于直立,地层厚度由东向西均有变化,厚度不等,主要岩性为:白色中厚层状、块状大理岩,结晶灰岩,深灰色中-薄层结晶生物灰岩、结晶灰岩、灰岩、团块状结晶灰岩,其次为:灰绿色钙质绿泥石英片岩,绢云母绿泥石英片岩,钙质石英片岩等。矿区岩石普遍受硅化、碳酸盐化等热液蚀变。

阿拉塔格组第五岩性段多分布于第四岩性段南侧,与第四岩性段呈整合接触,但接触界限不明显,南端与火成岩接触,呈被侵入接触关系,地层由于岩浆侵入作用及褶皱、断裂构造破坏的缘故,出现多次重复和缺失现象,岩层产状随构造变化而变化,时陡时缓,片岩本身形成波浪式的小褶皱,但岩层走向的延展性较稳定,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浅灰绿色绢云母绿泥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绿泥石英片岩及千枚岩,偶夹紫色凝灰质泥质片岩和变质砂岩。岩石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硅化等热液蚀变。地层中发育有北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带,沿断裂千枚岩化及糜棱岩化较强,同时发育有中酸性脉岩及石英脉。

2.2 构造

该区经历了两期多次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构造形迹复杂。汗腾格里-库米什深大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于矿区北侧。受其影响,矿区总体构造方向为北西向。该区断裂较发育,代表性断裂有F1、F2、F3三条。

F1断裂:位于矿区西南部,走向近东西向,具弧形展布,南倾,倾角60°左右,该断裂为张性正断层,断裂南侧为灰绿色斜长花岗岩,北侧为绿泥绢云石英千枚岩,具碳酸化,沿断裂带分布有与石英千枚岩有关的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F2断裂:位于矿区南部,为F1的次级断裂,呈北西向展布。南倾,倾角58~71°,断裂为压扭性断裂,常形成较宽的千枚岩化、糜棱岩化带。为Ⅰ、Ⅱ、Ⅲ号矿脉带的控矿断裂,断裂东缓西陡,根据区域特征推断该断裂具多期活动特点,表现为糜棱岩与碎裂岩共存于断裂带内,且生成金矿(化)体。该断裂早期为压扭性,形成较宽的千糜岩化带,糜棱岩化带,构成糜棱岩化细脉浸染型金矿体(蚀变岩型金矿石),而晚期表现为张性特征,形成碎裂及构造角砾岩,沿构造张性空间充填有后期褐铁(黄铁)矿化石英脉,形成较富石英脉型金矿石。

F3断裂:位于矿区东南部,呈北东向展布。南倾,倾角63°,断裂为压性断裂,目前还没有发现与成矿的关联性。

2.3 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主要为分布于矿区西南部的华力西早期灰绿色、淡白色、灰白色斜长花岗岩(γO41-3)c和分布于矿区南部及东南部的华力西中期暗绿色、黑绿色橄榄岩(σ42-1)a以及少量的闪长岩脉。

灰白色斜长花岗岩(γO41-3)c: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呈小岩体出现,岩石中-细粒结构,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成份:斜长石50~60%、微斜长石10%、石英25%、黑云母5~15%,岩性单一。基本未见矿化蚀变。

暗绿色橄榄岩(σ42-1)a: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岩体形状不规则,岩石普遍蛇纹石化,岩石由叶蛇纹石化30%,纤维蛇纹石24%,绢石40%,铬铁矿3~4%组成,碳酸盐矿物1~2%,次生矿物为滑石、绢云母,岩石具假斑状结构及网状结构、块状构造。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化)体特征

矿区地表圈出3条金矿(化)体。金矿体产于绿泥绢云石英千枚岩中的断裂构造破碎带,矿体呈脉状、透境状、不规则脉状。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最南部,呈单脉状,矿脉体长约320m,厚8.1~27.3m,品位0.38-3.82×10-6。矿脉体走向120~125°,倾向西南,倾角57~70°,矿脉体地表圈出低品位矿体一条,低品位矿体长280m,厚0.87~1.78m,单工程平均品位在1.61×10-6,赋矿岩石为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硅化、碎裂岩化、绿泥绢云母石英千枚岩。

Ⅱ号矿体产于Ⅰ号矿体北侧,与Ⅰ号矿体平行,呈单脉状,矿体长约500m,厚0.56~32.4m,走向118~128°左右,倾向西南,倾角60~70°左右,赋矿岩石为褐铁矿化石英脉及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化、绿泥绢云母石英千枚岩。

Ⅲ号矿化体产于Ⅱ号矿体北侧,与Ⅱ矿体平行,呈单脉状,矿脉体长75m,平均厚3.28m,走向127~135°左右,倾向西南,倾角60~70°左右,赋矿岩石为褐铁矿化石英脉及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化、绿泥绢云母石英千枚岩。

3.2 矿石组构特征及类型

矿石结构多呈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的构造类型多呈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脉状构造,次为浸染状、土状、粉沫状构造、千枚状及片状构造。矿石类型按自然类型划为氧化矿,以金—绢云母石英—褐铁矿组合为特征。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物的分布特征,可具体分为蚀变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型、褐铁石英脉型(细脉、细网脉型)、细脉浸染型、糜棱岩型、碎裂岩型等5种类型。

4 矿床成因

铜华山金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约在中-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南天山洋开始向北部的伊犁-中天山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在中天山南缘引发了一系列的岩浆活动,使金等贵金属物质由上地幔带到地壳浅部。在岩浆活动的中-晚期,岩浆热液促使地壳浅部围岩中的有用金属矿物发生进一步活化,并沿着区域性深大断裂进行迁移,并在其次级的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中富集成矿。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成因属中低温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

5 找矿方向

通过对铜华山金矿的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方面是该地区金矿的重要找矿方向:①海西期侵入岩的发育为本区金矿的富集与迁移提供了热液与矿源;②深大断裂周围的次级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为本区金矿的主要赋矿构造;③地表岩石蚀变(褐铁矿化)与石英脉是寻找金矿的重要标志。

[1]黄岗,张占,等.南天山铜花山蛇绿混杂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微区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2011.

P618.51

A

1004-7344(2016)05-0197-02

2016-2-2

杨恒(1983-),男,从事地质勘查及找矿工作。

猜你喜欢
千枚岩片岩褐铁矿
千枚岩填方路堤变形特性及防水防渗处治研究
道路边坡片岩耐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反倾边坡风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千枚岩路基填料级配对路基性能研究
郭家沟铅锌矿大断面硐室在千枚岩地段施工技术探讨
振动压实水泥改良千枚岩路基填料的力学性质*
石英片岩路基填料适用性分析
褐铁矿粉的烧结基础特性的实验研究
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