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术让“废铁”起死回生徐工集团凯宫重工掘金盾构机“再制造”
一台进口盾构机市场售价五六千万元,使用寿命却很短,平均挖8公里地铁就坏了,送去国外维修成本太高、耗时太久,施工单位一算账“不如重新买”。这些年随着国内地铁工程全面“开花”,几乎所有地铁建设方手中都“攒”着一批昂贵的“工业废铁”,舍不得扔又动不了。瞄准市场痛点,近来位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的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一脚迈入盾构机“维修、再制造”行业。
在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厂房,停着一排排直径6米多、长度七八十米、重达400多吨的圆筒形“大家伙”,它们就是在地铁、隧道建设中大显神威的超级“掘进器”——盾构机。有意思的是,每台盾构机前都竖着一块小牌子,注明它们的委托单位:中建×局,中铁×局……一打听,才知道这些盾构机都是“病号”,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的技工就像“医生”,给它们仔细体检,对症下药,帮助它们复工。
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2013年底开始在南京生产国产盾构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目前国产化率超过70%。近两年,由于地铁建设增速放缓,盾构机竞争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透明,有走低趋势,公司开始思考开拓新业务,于2014年瞄上了盾构机维修和再制造的商机:全国各省市都在建设地铁,一家施工单位手里积攒一二十台“坏掉”的盾构机。进口盾构机维修费用昂贵,维修时间漫长,施工单位一算账,有时候核心部件坏了,修还不如重新买,造成手里的废旧盾构机越积越多。
“2015年维修、再制造了10多台废盾构机,2016年才开年,又拿到7台维修、再制造订单。目前,国内市场盾构机的保有量接近1200台左右,一半要进入再制造环节,市场空间还是挺大的。”公司生产部主任刘有刚介绍。
维修只是第一步,该公司真正的绝活是“再制造”。刘有刚说:“不同城市的地质状况不一样,在南京能用的盾构机,放到广州也许就不合适,因此我们着手对废旧盾构机进行再制造。比如盾构机原本只有一个注浆泵,但下一次要施工的隧道,地质坚硬,得改成两个注浆泵,刀盘、螺旋机等都要重新匹配。掘进头的直径甚至可以变粗变细,比如原本6.28米的直径在外面加一个护盾,或者进行壳体重做,就可以变成6.42米直径。经过维修、再制造的盾构机可以恢复新机的工作状况,而费用却只需几百万元,只是买一台新机器的‘零头’。”
近期,一家企业花几百万元购进了一台日本三菱的废弃盾构机送过来。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靠扎实的基本功“妙手回春”,让曾经的“废铜烂铁”重回工地,大大节省了成本。
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延奇介绍说,再制造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且非常精细的学问。首先要对机器进行全方位“体检”,小到一根螺丝都不能忽略。要根据客户需求,对数据报告显示可再使用的机器进行硬件维修和软件优化升级,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地形,匹配不同的零部件……这些不亚于一场对企业系统集成技术的考试。
据了解,再制造行业前景广阔,是国家鼓励的“绿色行业”。2015年下半年,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等发起成立了“盾构再制造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产品目录中,也新添了盾构机产品。
(李洋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