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出現
在2015年裡,澳門全年平均氣溫為23.2度,為1952年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其中33度或以上的酷熱日數為23日,較氣候平均多5日;冬季在12度或以下的寒冷日數共有36日,較氣候正常值少2日;全年雨量為1341毫米,總體屬於偏少;因此可以總結出2015年整體屬高溫少雨的一年。
而在溫室氣體增加、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氣溫已因為溫室效應創下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的最高氣溫。同時,2014年年底開始發展的厄爾尼諾現象更是導致全球氣候多處異常的主因,因為在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大氣環流出現了極端異常狀況。先前的強厄爾尼諾現象已於2016年5月結束,並預料於今年夏季開始發展為拉尼娜現象,而且此拉尼娜現象將會很大機會維持至2016年年底。基於此,展望今年影響本澳的熱帶氣旋個數將接近正常(按照估算,大約4至6個)。
有效監察,科學預測
氣象局對於颱風和暴雨等惡劣天氣系統,一般是進行臨近和短期預報,以天氣圖為主要工具,天氣圖可由氣象觀測數據和數值預報模式的輸出資料製作而成,配合衛星雲圖、雷達圖、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和自動氣象站等實時觀測資料,使用天氣學的原理來分析和研究天氣的變化規律,從而製作天氣預報。
目前澳門及珠江口地區的氣象雷達、自動氣象站等氣象監測儀器的分布,已相當於世界發達地區水平,足夠對天氣尺度的天氣系統有效地監察。但對於一些範圍較少的中尺度天氣系統,例如暴雨等天氣系統的預測監控,仍稍有不足,特別是在澳門以南的海面上。因此,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聯同珠海市氣象局,在廣東省氣象局的大力協助下,對鄰近地區氣象監測網絡不斷地進行優化和現代化的建設。
氣象局在過去的數十年裡一直致力於提升預報的準確率,然而天氣系統不均勻性很高,在惡劣天氣系統影響下,不同地區的天氣狀況差異很大。
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能力,氣象局一直致力參與各項國際合作和區域合作。澳門是世界氣象組織及颱風委員會的成員,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了解國際最新的技術發展,並因應澳門的實際需要,適時引入先進的預報技術和設備,力求與世界進行接軌。在區域合作上,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已有近30年的緊密的合作,建立了恆常的交流機制,並透過共同建設監測系統和資料共享等方式,共同提升珠三角地區的氣象監測和預報能力。
天氣現象本就具有偶然性,天氣變化過程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只能預測惡劣天氣出現的可能性或概率,不能夠完全肯定會發生某一種特定情形。雖然天氣預測明顯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準確,但總不能夠因為一些預報個案的誤差,就輕易否定預報的努力與價值。現今的氣象局除了追求更精準的預報外,還期望能夠實現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更多的從社會與市民的需求出發,提供相關的預測與預警,從而為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
澳門社會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高速發展,自然隨著社會發展,市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亦有所增加,本局近年已透過網頁發出特別天氣訊息,務求在雷暴和大雨等天氣影響澳門前作出提示和預警,讓市民及早作出應變準備。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未來本局會進一步加強有關預警提示資訊的發佈途徑,例如在本局的1311天氣語音系統,又或在微信的“澳門氣象局SMG”官方帳號中可收到推送的提示信息。
對於長遠防災而言,隨著全球暖化,極端氣象天氣將可能變得更加頻繁,因此除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外,大家亦要從自身做起,做好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工作,例如隨手關燈和關掉不使用的電器和設備等,以減低氣候變化的速度。
全球暖化下的危機
因此澳門特區政府非常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積極開展減排節能的宣傳推廣工作,同時以較清潔的能源降低發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近年更開始建設公共天然氣管網,把清潔能源引入居民日常生活之用,此外,2012年亦推出了以低碳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並先後推出了《太陽能光伏並網安全和安裝規章》、《建築物能耗優化技術指引》、《公共部門及機構約能源計劃》,以推動再生能源使用及採用節能設備。
當然從長遠看,我們更要居安思危,在全球暖化淹沒不少南太平洋島國、大幅改變環境生態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看到全球暖化將對澳門造成以下的影響:
1、全球暖化會加劇水循環,亦會讓全球平均降水增加。
2、預計劇烈的天氣現象(例如:強颱風、強暴雨和寒潮等)發生頻率會增加。
3、澳門屬於沿海城巿,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亦值得我們關注。
4、全球暖化使得流行病影響的地區擴展,可能原本只發生在熱帶地方,因全球暖化,發生疾病的區域有機會往北擴展。另外,一些非傳染性疾病(如低溫症、中暑等)的發生頻率有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