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央企之魂·圆强国之梦

2016-07-18 09:46
现代国企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车装备高铁

国有企业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勇拼搏、争创一流,用汗水和智慧,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国企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以“核工业精神”、“预警机精神”、“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大唐电信精神”为代表的新时期国企精神应运而生。

2004年,国务院确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铁路装备现代化总体方针,开启了中国铁路装备事业发展新纪元。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十多年来,中国中车历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历史跨越。如今,高铁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不仅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研制的关键技术,收获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打造出一支适应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要求的优秀员工队伍,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高铁工人精神”。

“中国高铁工人精神”来源于中国中车以振兴中国铁路装备事业为己任的坚定信念,根植于中车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长期努力奋斗的深厚土壤,成长于对世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引领世界高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传承于我们党几十年来精心培育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刘友梅、丁荣军、张雪松、谢元立、李万君、周勇、孙国斌、易冉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在广大员工中扩展而形成的群体意识,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独特精神成果,是中央领导精心呵护、国资委坚强领导的产物,反映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大力弘扬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对于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奋斗热情,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一定要打造出中国品牌”的爱国精神

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在多灾多难的时代洪流中诞生,其基因里具有与生俱来、无法磨灭的国家印记。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华民族殷切期待凤凰涅槃、走向复兴的梦想早日实现,然而中国现代装备制造业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国家前行的桎梏。面对残酷的现实,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企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担起产业报国、振兴民族装备制造的艰巨使命。

浓烈的爱国情怀让这个团队力排众难。2004年,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高铁发展道路快速铺开,实现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跨越式蜕变的重任落在高铁人身上。道路充满坎坷,在与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企业正式合作后,中方陆续派人到国外学习,然而迎接他们的是外方的保留和警惕:“只教操作方法,避谈设计原理,处理故障在核心区拉警戒线,甚至不允许中国学员携带笔记本记录,并不是真心想传授技术。”回忆国外学习技术的岁月,高级工程师于延尊感慨万千。学习之路障碍重重,但却让“于延尊们”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管付出怎样的努力,都要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为祖国和人民争光。不能带笔记本,就用大脑强记各种原理图、参数和操作流程,外方专家不教设计原理,就想方设法“套出”原理,每晚回到宾馆反复琢磨、激烈讨论,在消化吸收的同时梳理出几十兆的电子资料传回国内。几年时间内,在自带被褥和锅盆米面,几个人合住一个阁楼的艰苦条件下,一批批高铁工人带回来数千本厚厚的笔记本和满身技能,为中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制积累了第一批宝贵资料。

执着的追求姿态让这个团队勇攀高峰。“不仅要人无我有,更要人有我优!”正是这一目标让一代高铁工人执着追求,完成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牵引传动系统是“列车之心”,而永磁牵引系统被业内视为第三代轨道交通牵引技术的未来方向。丁荣军、冯江华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并将系统研制的目标功率从600KW主动提升至690KW,自2003至2014年,项目团队历经11年1000万次试验,攻克了道道难关,掌握了这一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继德、日之后又一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为中国高铁制胜市场再添利器。

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正是这一信念让高铁工人为之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勤耕不辍,为中国高铁列车打造出中国身、中国芯、中国脑、中国面孔、中国标准,形成领先世界“中国造”高铁列车。

“不畏艰辛,永不止步,在持续超越中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近十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之所以能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历史跨越,与高铁人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成为高铁工人队伍的鲜明注脚,也成为他们攻下一个又一个高地的制胜密码。

痴心不改、不懈创新是这个团队永不停歇的信念追求。“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曾让我国电力牵引技术装备实现了由普载到重载、常速到高速、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进口到出口的四次历史性跨越。他担纲设计的我国首列“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创造了当时321.5公里/小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的开发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如今年近八旬,他仍活跃在科研创新一线:“我这一生只求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创新。”在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试制中,张雪松和工友们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反复实验测算出部件焊接、装配反变形量,总结出“夹具压紧多点支撑”等一整套装配调修的最佳方案,制作定位工装66套,攻克了铝合金型材焊后变形超差的世界级难题,25米车体定位误差不足1毫米,形成操作指导书72项。

敢于突破、不惧失败是这个团队创造无数个第一的成功法宝。创新从来都不是一番风顺的。在布满荆棘的创新之路上,是他们的努力,让高铁技术的飞跃成为了现实,是他们的坚持,让世界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CRH380A动车组当年在进行车头头型设计时,研发团队设计出20个列车头型方案,数量从20个、10个、5个、2个,进行了17项75次仿真计算、760个不同运行环境的气动力学试验和60个工况的噪声风洞试验,完成了520个测点的22项线路测试,历经千锤百炼,最终形成了比肩航天的“火箭”头型,其气动阻力、气动噪声、列车尾车升力等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高铁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高铁人前赴后继,大胆创新,是他们的创新,让企业在技术领域不断突破,使企业始终处于技术前沿,牢牢掌握了轨道交通领域的话语权,让中国高铁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

“融合全球,超越期待,中国高铁最可靠”的民族自信精神

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高铁装备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国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还寄托着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梦想。曾几何时,中国制造被贴上“低端”、“山寨”的标签,但是中国高铁工人团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扭转了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看法,在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技中,他们用一个又一个的漂亮战役改变着世人对于中国制造的看法,让世界对中国竖起大拇指,承认中国产品最可靠。

这个团队,以实力服人,让世界叹服“智造”的中国产品。欧洲是火车的故乡,是世界铁路标准最高的地方。由于有欧盟标准的保护,欧洲的市场自然被欧洲铁路装备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地盘,特别是高端的动车组产品。中国高铁工人团队就不信这个邪。2014年,欧盟国家马其顿公开招标动车组,要求符合欧盟标准。来自欧盟的一家铁路装备巨头早已经做好准备,把这个订单看成是囊中之物。来自中国中车的团队,在与马其顿业主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对方的需求,拿出了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让马其顿业主对中国方案竖起了大拇指,并最终选择了中国中车。

这个团队,以远见服人,让世界拥抱“国际”的中国中车。国际化不仅仅是出口贸易,更重要的是融入当地,实现产品的本地化生产,进而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大功率IGBT是高速列车的一个关键控制器件,技术门槛高、投入大。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在加拿大上市的英国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经营困难,计划出售股权。中国中车旗下一家子公司抓住机会,以不到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75%的股权,通过资本运作掌握了大功率IGBT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保留了丹尼克斯原有的管理团队,并赋予了他们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投入资金帮助提升改造其生产线,再融合中英双方研发人员在英国建立了半导体研发中心,以丹尼克斯原有4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为基础,在英国建造了6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在中国建造了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的国家。

“把标准刻进骨子里,把规矩化到血液中”的精益精神

把工作做到极致,把事业做成信仰。高速动车组是挑战人类工业文明极限的又一领域,从进入这一领域的一刻起,高品质、高标准、高要求就成为三条不能逾越的底线。“哪怕要褪一层皮,也要把标准执行到底!”“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来自员工队伍的话重若千钧,成为深深刻进中国高铁工人心底的誓言。它饱含人们的期望、决心与勇气: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国家、民族和千家万户的新产业,必须以零缺陷、零瑕疵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以近乎苛刻的要求来完成每一个配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调试,即使最琐细的标准也要执行到位,最简单的操作也要做到极致,让制造产品真正成为智造精品。

在这里,严谨精细、“标准为王”的工匠精神如同滚烫的血液奔流在每一个细节中。“一口清,一手精,实名制”是高速动车组制造严谨精细、“标准为王”的最佳体现。所谓“一口清”就是在生产工人的班前会上,被随机点到的员工站在6米开外,高声背诵出本岗位所有工艺要求和操作流程。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公司负责车下传感器接线的员工姚智慧向习总书记展示了“端子排接线工艺一口清”,习总书记给与了高度评价,说“你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以后再接再厉。”所谓“一手精”就是对于员工是否认真执行岗位工作标准和要求,工艺部门不定期进行严格的检验与考核,“熟练记忆标准”和“严格执行标准”成为上岗的“双考验”硬指标,几年来,接受双考验的员工达4万人次,一次通过率提升至99.99%。把标准刻进骨子里,化到血液中,才能形成标准行为。所谓“实名制”就是员工每完成一道工序必须贴上自己的名字,责任明确、问题追溯形成一架无处不在的雷达,有力解决了传统企业存在的“有监督执行、无监督懈怠”的问题,将检查的重点从最终的产品向整个制造大工程的各环节全面覆盖,当每个动作做到“足金”,锻造出的就是“足金”的产品。

在这里,勤奋好学、生生不息的成长精神如同空气无处不在。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用十年时间走过国外要用几十年走的道路,短时间内催生和造就了大批高速动车组领域的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管理骨干。高铁工人以奔跑和冲刺的追赶姿态成为高铁时代的象征符号。短短数年,高素质的金蓝领队伍以密集爆发的方式,形成中国装备制造领域的一道夺目的风景。

“用户第一,把客户需求当作前进动力”的服务精神

产品是人的产品,只有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产品,每一列高速列车都凝聚着高铁工人的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以“融合全球,超越期待”为己任,努力建设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这既是中国中车的战略目标,更是对客户的庄严承诺。中国中车以员工团队强烈的服务意识、以研发产品准确的服务定位、以商业模式快速的服务转型,与客户一起勾画了最美的“微笑曲线”。

将多样性和差异性作为必选动作,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客户的特定需求成为中车人努力的方向。如今,中车人正在轨道交通装备产品上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旅客可以体验GPS自动报站、4G网络车内WIFI全覆盖、移动办公、远程会议等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通过数据积累、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使传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单一的运输功能得到充分拓展,“智慧中车”正在给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服务。

打造服务模式创新加速器,助客户实现更好发展。为了让客户充分得到来自服务的利益,中车着眼于及时有效进行列车日常运营维护保养,大力推进维保服务落地,先后在马来西亚、上海、广州、昆明等地设立维保基地,这一个个“4S店”不仅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还通过聘用当地人员缓解了所在地的就业问题,充分履行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在南非、中亚等地市场,中车从客户需求及当地环境出发,设计出性价比高的产品供给客户试用后决定是否采购,缓解了其购置资金及使用经验不足的问题。中车大力发展全寿命周期服务,在制造前端,公司超前设计产品,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咨询、实施;在制造后端,公司紧紧围绕产品的检修周期、质量、成本控制,尝试向全寿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延伸。

“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高铁工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高度吻合,其一经形成,就发挥出巨大效应,成为推动中车持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车装备高铁
港警新装备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中国中车:铁总“长工”继续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