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泓轸自2008年凭借处女作《追击者》一鸣惊人后,2010年拍摄《黄海》进一步确认其写实凛冽的韩国犯罪片风格。两部珠玉在前,大家纷纷期待罗泓轸时隔六年推出的新作《哭声》。与以往令人惊艳的犯罪动作电影不同,新片是糅合了犯罪、惊悚、恐怖、鬼神灵异、宗教等等难以定义的混血恐怖电影,成为类型电影的新突破。而这意想不到的突破却正是它的争议所在。
方聿南:这部片子延续了罗泓轸电影一贯的特色和高品质。6年磨一片,等得很值,鬼魂、隐士、噩梦、邪魔、附身、驱鬼、凶杀熔于一炉,罪案与魔幻交织,惊悚追凶与怪力乱神混搭,纹丝不乱,156分钟剧力丝毫不见松懈,一个镜头也不嫌多,处处可见大师级的掌控。别说整个韩国电影工业了,光一个罗泓轸,中国惊悚片就要追赶20年。
钱人豪:这是一部众所期待会强烈想看完,却又不会像他之前作品会有想看第二遍的欲望。失去了《追击者》的高度,少了《黄海》那样的冷冽,比起来更希望他能回归擅长的黑社会写实暴力冲突类型。
电影通缉令:《哭声》的有趣之处在于,它选取了文艺片的惯常使用的节奏,如同小火慢炖,让惊悚氛围随着进度条的行走,越来越入味。但更胜在无处不在的悬念设置和令人透不过气的绝望感。
方聿南:节奏不快,但每个段落的信息量都足够,足够让人聚精会神地看下去。整个故事不啻一场“猜猜谁是鬼”的杀人游戏,相当于游戏中平民、警察和杀手三个阵营的智力博弈,游戏过程堪称精彩绝伦,巧设各种心理暗战技巧,既布置情节陷阱,也操控观众感官与思维。比同是杀人游戏的《风声》玩得溜多了。我一开始就聚精会神当侦探片看,最终还是着了道,哼。
有人这样形容《哭声》:看开头以为是刑侦片,后面发现是鬼片,突然又变成了丧尸片,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原来是一个宗教片。导演罗泓轸也似乎没想规规矩矩讲个故事,让电影呈现一个完整清晰的走向。这部片子似乎没有本相,你看人成人,你看鬼成鬼,所以这样的电影注定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哭声》繁复的情节,深邃的符号隐喻激发出大量似是而非的解读,究竟是电影另有深意,还是导演用障眼法来掩盖讲不好故事的事实呢?似乎一直难有定论。
电影通缉令:导演几乎完美地讲了这个故事。这部剧能够玩转叙事类型,并留给观众许多值得推敲的细节。但遗憾的是导演任性的执着自己的叙事节奏,几场重头戏前后过场略显啰嗦,大约归咎于导演试图包罗万象的野心。
钱人豪:这部片子将导演拖下了殿堂,变成了一个模糊的符号,格局如同陷入泥沼,说他包罗万象,不过都是东拼西凑的桥段。
电影玩家罗众:直到影片结束前十分钟,你都难以猜到真凶是谁,说故弄玄虚的没有看透层层梦境和细节的铺陈,哪怕跳大神那段都充满了导演通过剪辑对观众思维的引导,让人下意识确认日本人是凶手,全程让你不断思考却一次次推翻你思考后的结论,让人完全陷入导演精心编制的圈套中。
文白:我相信导演与观众一样,到了电影的最后都是一副迷茫未知的状态,千禹熙的能力是什么?国村隼的目的在哪里?黄政民的做法只是为了钱?这是经过脑补也无济于事的空白。导演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前因后果全省去,只剩下片段,片段之中光怪陆离,片段之外只字不提,这对于一个如此丰富的电影来说,我觉得不是好事。甚至我有个很诛心的想法产生,那就是,导演自身也无法自圆其说了。
文白:我相信导演与观众一样,到了电影的最后都是一副迷茫未知的状态,千禹熙的能力是什么?国村隼的目的在哪里?黄政民的做法只是为了钱?这是经过脑补也无济于事的空白。导演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前因后果全省去,只剩下片段,片段之中光怪陆离,片段之外只字不提,这对于一个如此丰富的电影来说,我觉得不是好事。甚至我有个很诛心的想法产生,那就是,导演自身也无法自圆其说了。
钱人豪:受害者在病床上挣扎,被自己蹦出来的骨头刺穿肺部死掉的画面。还有一处是日本人入魔拿相机的地方。其他都很平庸,不像罗泓轸的作品。尤其是作法后的桥段跟一般的驱魔片套路相似,毫无亮点。
文白:不满来自导演手法,以黄政民和国村隼作法一段为例,此段设计成了几层的逻辑,第一层是导演根据剧情需要的设计,也就是要让观众误以为两人在斗法,但与此同时又插入了小女孩与车内死人的片段,于是第二层真相就变成国村隼是在搞死人,黄政民是在搞小孩,但同时这带来了观众的疑惑,比如说黄政民这样明目张胆地干到底有没有必要合不合理?他完全可以用更隐蔽的办法,比如国村隼的差点死掉究竟是因为什么?导演在此的剪辑则是欺骗式的,他似乎想通过剪辑让观众认同黄政民的正义性,于是在回看这一段时,对导演如此强行欺骗便会心存不满,一句话,不高明。
钱人豪:作为一个对怪物丧尸题材有浓烈兴趣的人来说,这不算烂片,只能说是跟罗泓轸以往的片子相比有所失控。跟《黄海》相比,这部我宁可它没有出现过。
文白:不是说这样这部电影很糟糕,实际上我只能说失望,不能说失败。这其实是部很奇异的片,导演在玩弄观众,为此构建了一个极复杂的故事框架,结果把自己也套了进去,可以遗憾,也可以兴奋,它毕竟值得讨论,并能带来一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