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胡俊丽华蕾
(1.唐河县规划局 2.南召县规划局)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规划问题探究
刘正1胡俊丽2华蕾1
(1.唐河县规划局 2.南召县规划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城镇化正处于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过渡时期。但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新型城镇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与传统城镇化存在较多的差异,所以在转变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规划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在城镇规划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城镇化;规划问题;探究
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村人口压力,改善农村生产力,使其向二三产业转移;能够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但同时快速发展下的城镇化也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水质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一些问题出现,阻碍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1.1 城市化水平偏低
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比重低于30%为低水平城市化,达到30~70%为中等水平城市化,高于70%为高度城市化。据此衡量,我国还属于中低水平的城市化,还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才能更快更好实现小康水平。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
近几年农村人口不断增长,而因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民收入来源也在不断缩减,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善和创新,农村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生活和改善家庭水平,不得不进入城市。而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城镇人口慢慢处于饱和状态,城镇对于农村人口的吸纳程度逐渐减少,导致农村剩余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致使城镇化和农村都得不到更好地发展。
1.3 城市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增多,家庭轿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道路上,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导致交通方面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导致城市供水、燃气、电力等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不及时处理,导致城镇化环境逐渐恶化,蓝天白云对城镇人们已经成为梦想;有关部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面积较小,导致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几年城市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工程事故逐渐增多,而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较大,对城镇化进程造成了巨大影响。
2.1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很多地区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不考虑社会现象大肆占有土地,大肆拆迁,乱设开放区和经济区,不断扩大城镇化面积,使农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农民大量进入城市,而落户问题对于城镇化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社会性问题不断增多,这样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如果这种形式仍将继续下去,对于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
2.2 城市生活方式不适应
在农村,以邻里关系为主,人与人之间相处较为简单,生活节奏较慢,而城镇社会人口较多,生活节奏快,邻里之间关系比较陌生,对于已经适应农村状态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农民由农村走向城镇,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居住形式、居住条件、交往途径等发生了变化,农民对于快速的城市生活及城市快节奏无法适应。在农村,邻居之间互动较多,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情感,而在城市,邻里之间相处较少,缺少这种交流的模式,对于进入城镇生活的农民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毕竟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思想习惯,突然改变部分农民对生活方式的一定有很多不习惯或不适应。在这样一种现象下,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城镇化的进度。
2.3 贫富分化问题
农民由于从小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程度、技术能力等局限,致使农民生活收入较低,但同时还要承受较高的生活消费和房价问题,而农民在城市中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又很有限,同时城镇化建设也没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利益,城镇化中贫富差距分化较大,导致城市中“城中村”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城中村”虽然在一座城市的内部,但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城中村”的产业发展一般以房屋租赁业为主,各种餐馆、发廊、药店商店等在“城中村”内部。再者,“城中村”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村民身份转变的需要。“城中村”的社会治安是社会最大问题,不少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黄、赌、毒”问题日趋严重,打架、偷盗等非法行为时有发生,给城市社会治安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2.4 城市空间规划问题
很多城市在城镇化布局上并不合理,城市内部贫富差距较大,有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城市有限的资源,大肆开发,导致城市人口剧增、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城市不能协调发展。
一方面,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建筑改变,滥用土地,农民土地被强行占用用于城镇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城镇化建设工程中,基本上每个城市建设的模式都一样,以至于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建筑特点基本一样。其实,城市化建设中应该因地制宜,不同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和人文气息,应该与城市特点相结合,走出自己的特点,这样一座城市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发展与进步。
我们不能为了城镇化建设而忽略了农村建设,毕竟农村社会也是社会下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差距变小。否则,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导致农村生活水平更加下降,而社会的发展是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人民都过上优质的生活。其实,农村相对城市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农村的生态条件、环境、水资源等都优于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完全可以对农村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进行改造,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使人口分布相对合理。
2.5 环境污染问题
近几年在城市化建设中,注重了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规划,城市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是环境问题影响了市貌,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城镇化建设乱拆导致城市固体废物越来越多,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环境污染。城镇化建设中污水的乱排,导致水体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污染极其严重。城镇化建设中把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理念也带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导致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缺乏,随意排污,生活垃圾、生产废水随处可见,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相关部门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污染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还处于低水平的、形式化的阶段,在发展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效率,真正的改善农村生活水平,使更多的人融入城镇化,更好地感受到城镇化带来的福利,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广德福,刘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4).
[2]杨平平.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5).
F299.2
A
1004-7344(2016)11-0268-02
20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