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记者 陈玉兰
法律服务:让城乡居民共享
文丨 记者 陈玉兰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在公共法律服务中,把城乡、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法律服务,以促进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公共法律服务团队开展法治宣传咨询活动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何物?其实,它属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指的是在公共法律服务中,把城乡、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建成并切实促进城乡在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结构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法律服务资源共享上的平等,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法律服务,以促进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起,遵义市开始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至今已近三年,建设情况如何?为此,记者走访基层,一探究竟。
去年11月1日,数十名农民工来到余庆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寻求帮助。2014年,他们在余庆县某木叶公司务工,因公司经营不善,拖欠其工资。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9月,工人们多次讨要,公司都以种种理由拒绝支付。为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县法律援助中心立即为农民工们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案件很快受理,援助律师会同法律工作者迅速开展工作,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多次和用工单位进行沟通……11月4日、5日,在法院调解下,用工单位承诺在2015年12月31日前支付所有民工工资。至此,这起涉及50多名民工总金额达60万元的欠薪案,终于划上圆满句号。
这仅仅是遵义市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余庆县于2013年率先探索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近年,余庆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建成了高规格、高标准、全要素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中心,有24名工作人员(包括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律师)轮流值班,每天为群众提供12348法律服务热线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律师服务等,相应的电话号码也向群众公开,给城乡群众营造一个共同享受法律服务资源的良好环境。每天,来中心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每个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忙个不停。
余庆县还在各乡镇建起了公共法律工作站,各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各村组设有公共法律服务联络员,构建了以县公法中心为龙头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创造了“坐诊、巡诊、个诊、急诊、特诊”的五诊模式,让机关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深入到乡镇、村组、企业、工地、农家,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释疑解惑,让基层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法律援助就在身边。确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余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说,自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全县共排查民间纠纷2532件,调解成功2480件,协助群工信访部门处理49件,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47件, 确保了“和谐余庆”的美誉。
2014年,余庆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的“五诊”模式被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位为“零距离服务群众”创新做法。
据悉,为了让农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法律服务,遵义市各县(市、区)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上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
——习水自创“四窗口”模式,在县司法局、县政务中心、县信访局、县工会大厅困难职工维权中心分别设立窗口,由当地律师进驻,提供法律服务。既整合了现有的各种资源,又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群众。此外,习水县还在深圳设立维权窗口,为在广东深圳务工的9万名习水人作维权服务,并与当地一司法所联手,将当地习水籍务工者的法律援助案件纳入司法所的工作范围;
——仁怀市既有高规格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中心,又通过“互联网+”打造公共法律服务虚拟中心,将实体中心的服务内容在网上虚拟中心显现,方便能上网的群体。
——红花岗区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家“法律服务工作室”,贴近社区居民。务川自治县为全县117个村(居)配齐了法治副主任。绥阳在全县117个村(社区)设立村级联络员,将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社区)……
市司法局有关人士说,亮点纷呈的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让城乡逐步实现了在法律服务资源共享上的平等一致,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法律服务,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城郊结合部往往是矛盾纠纷迭出的地方,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尤为强烈。红花岗区长征镇河北井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地处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部的河北井,是红花岗区首批城乡一体化“组改居”试点地,因辖区人口多,治安形势严峻,社会管理难度极大,矛盾层出不穷。为了给辖区居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013年5月,河北井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作为全省首家法律服务工作室挂牌成立。
成立之初,社区群众对此不了解不信任,工作室门可罗雀。面对困难,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张光义和蒲开贵两位同志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首先对辖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梳理,要求大家将“陈年老窖、疑难杂症”梳理后移交法律服务工作室,定期召开案情分析会。其次和社区负责人一起,走访了辖区数百家商户、企业及小区住户,了解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成立了以小区楼道、辖区公司、商户代表为志愿者的人民调解网络。培训了以公司负责人及保安部楼道长等人民调解专干,并广而告之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了法律服务与辖区居民“零距离的接触。
张李二人都是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经验丰富,每天坚持坐班接待,开展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服务,尤其在调处矛盾纠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桩长达10年的用水纠纷于2013年11月被调处化解,370户业主不再上访堵路,群众纷纷点赞河北井法律服务工作室。红花岗司法局人士说,两位工作人员和司法所、综治办的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将法律服务拓展辐射到沙河小区、长征镇各村居,群众很受益。
2013年5月以来,河北井法律服务工作室共接待法律咨询533人次,上门提供法律服务36次,调解各类纠纷138件,调解达成口头协议的70多件,参与政府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11件……经河北井工作调解的纠纷没有一件转为诉讼,更没有民转刑的案件,为整个片区的社会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区群众和长征镇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如今,河北井工作室被社区群众称为“和事佬话吧”。贵州省司法厅厅长吴跃到此调研后,盛赞河北井法律服务工作室是“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3年来,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遵义市共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室765个、法律服务工作站170个,进一步完善了市、县、乡、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63713次,帮助申请办理法律援助6079次,参与纠纷调处17862次,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推动进了法治遵义的建设。
要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共同的法律服务待遇,必须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因此,普法教育成为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内容。针对法律意识淡薄的广大农村,遵义市司法行政机关通过赠阅法律实用手册,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帮四促”等多种创建活动和文艺演出等,多渠道宣传法治。如今,全市共创建12个国家级、10个省级、131个市级、932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湄潭两路口村曾是全省一类贫困村,因为普法教育和多种创建活动,如今跃升为全国第四批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自治效果特别好,村民安居乐业,很和谐。
为了贴近基层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在各乡镇、村居都设有法制宣传栏。很多乡政府还印制了本乡公共法律服务手册,各村民组联络员人手一本,但凡有村民来咨询法律问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让基层群众提升法律意识,遵义市开展了一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2015年,市司法局推出了一套法治宣传挂图,每月更新一次,通过法治宣传员“安安”这一漫画人物,对贴近民生的城乡建设、交通安全等法律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200多个村、社区都有一套,每月更新,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法律知识推广到基层。这个宣传法制的挂图堪称遵义独有。同时,遵义还将100万本《遵义市农村村民法律使用手册》发放到农民手中,向他们宣传土地承包使用、生产经营、外出务工、村民自治等农村常用的法律知识。如今这本手册正在更新改版,并将发放到更多村民手中。
遵义市还将普法教育覆盖到学校、社区、企业、园区、工地,对企业人员、下岗职工、流动人口、农民工、社会无业人员、留守儿童、流浪儿童、闲散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等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民政救济、社会救助、治安管理等社会工作中。建设法治文化广场、举办法治主题报告会、举办法治文艺演出……多样化的法制宣传,潜移默化提升着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
无论是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抑或调处矛盾纠纷、法治宣传,都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之一。遵义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紧张等困难。一位基层司法局长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举全社会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