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记者 李佳旭
民生遵义:分享发展红利
文丨 记者 李佳旭
过去五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民生天下事,点滴暖人心。人们欣喜地看到,“十二五”期间,是遵义民生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回望过去五年,人们注意到,“民生建设”已经成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五年的跋涉,出色的答卷留下这样的鉴定:遵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迅速增强,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物价稳控在合理区间,一些民生指标位居全省或西部前列,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养老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民生建设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徐徐铺展开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二五”以来,遵义教育工作者用辛勤的耕耘,换来一年年的桃熟流丹、硕果满枝。这块人才辈出的隽秀之地,无数学子的成才之梦从这里启航。
“我们今年才来到新校园,已经住上了舒适的寝室,吃上了丰盛的饭菜。新求高,新面貌,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高三(2)班的李钰谈起新学校时感慨地说。
2014年8月25日,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湄潭求是高级中学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搬迁,5000余名师生住进新校区。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运动场等已经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近些年,遵义市推进协调共举的模式,让教育发展迈向新高度。目前,全市有中小学(幼儿园)2790所,在校学生140万人;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6万余人。
“十二五”以来,遵义市大力实施各类教育工程,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市共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7793个,中央、省市县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一座座新学校的竣工、开学,使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充满了自信,让每一名学生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也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无论是在娄山关下,还是在洪渡河边,山乡村寨,最漂亮、最结实的建筑一定是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小学校。“十二五”期间,遵义市深入实施教育“9+3”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实施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8%。
“当年,我怀揣着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现实的梦想回到母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些年来,特别是最近五年,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曾经的泥泞操场已变成舒适的塑胶跑道,曾经低矮的瓦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靓丽的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办公楼,校园环境正向着美丽整洁的公园模式发展。”余庆县关兴中学老师胡源对教育上的发展感触良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二五”收官,遵义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如同桃李树上累累的果实。教育益人,共享成果的人无数,他们和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在桃李树下走出一条通向梦想的大道。
凤冈县绥阳镇幼儿园(李佳旭/摄)
敬老院里的欢声笑语
“一场大病消灭一个中产阶级”。这句“戏言”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大病带给人们的负担之重。
困难群众得了大病重病无钱医治的现象,让很多人直呼“不敢病”。“看病难、看病贵”,也成为了一直以来困扰老百姓的心结。
“十二五”以来,遵义市卫生系统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后顾之忧,让“病不起”成为了远去的历史。
2015年11月25日早上,家住遵义市红花岗区中华路的杨进龙正在市妇幼保健院大厅内办理出院手续,他向记者分享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媳妇刚刚生完孩子出院,医院确实为我们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程序。只需要住院时把医保卡放在收费窗口,出院后来直接办理就可以了,医疗费用可以报销的都由医院给我们办稳当了。”
“十二五”期末,遵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3.91万人,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达到29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8.48万人,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全市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613.38万人,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8.5%。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使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大厅内,记者看到了挂号自助机,导诊台的护士介绍说,现在可以在机子上自主挂号,操作简易,在页面上一看就会,省去了排队的麻烦,为了更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医院还有网上预约挂号的业务。刚刚取完药的一位老人也说道:“这几年的政策越来越好,看病、买药越来越方便省钱了。”
“十二五”期末,遵义市已经拥有了各类医院156个,各类公共卫生计生机构209个,各类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4136个。各类机构实有床位超过35000张,全市千人常住人口床位5.7张。在医改的带动下,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明显改善,享受到了更多健康红利。
遵义市卫生系统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现已实现全覆盖。22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调整了163项医疗服务价格,通过改革,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药、网上采购、零差率销售达到100%,全市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降低10%左右,药占比普遍下降到33%左右,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增长下降至12%左右,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正值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湄潭县天城镇敬老院,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等待着饺子出锅。此时,在旁边的厨房里,几位老人正在忙着包饺子。新鲜的白菜肉馅儿,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多少时间能吃上一顿饺子呢?”记者问。正在包饺子的老人张福珍笑着说:“这个还是容易,十多天就能吃一回,反正就是想吃就能吃上,而且要吃得满意。”
天城镇敬老院成立于2007年,2010年进行改扩建后,院子里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如同一个小小的花园。张福珍老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好些年,她说,敬老院就像一个大家庭,22名老人在一起,吃喝玩乐,都能随心所欲。
记者看到,敬老院里还设有阅览室、活动室等,没事儿的时候,老人们既可以看书读报,也能打牌玩乐。今年78岁的周丕纪老人,已经在敬老院里住了五年的时间。以前一个人在家中无人照顾,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好在搬到敬老院后,身体竟然健康了很多。“确实要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敬老院,而且照顾得很周到。”
如今,湄潭县已经建起了16所敬老院,供养的五保对象达到220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湄潭县民政局副局长张素琼说。
记者从遵义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遵义按照“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加强调度、加快进度、整合资金、强化保障”的要求,全力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敬老院的“全覆盖”工作。
2011年以来,遵义抢抓全省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历史机遇,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整合危房改造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推进敬老院机构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敬老院建设资金9.7亿元,新建或改扩建敬老院241所,床位数达到2.23万。
医护人员为患者取药
在狠抓敬老院机构设施建设的同时,遵义还着力提升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水平。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从2011年的每人每年4399元,提高到目前的9600元,增长118%。现在,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9835人,比2010年增加695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1.94%。此外,全市还打造出了49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亲情化”的星级农村敬老院。
除了敬老院解决的“老有所养”问题外,遵义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与待遇也有了显著提升。记者从遵义市社保局了解到,截至2015年5月,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到了2028.62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76.8%,这也是遵义市连续11年调整后的待遇。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0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人数达100万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3万人,其中11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
天大地大,老百姓的事儿最大。回顾过去五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
菜篮子米袋子、教育公平、就业创业、医疗保障、养老救助……这些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事情,遵义一直在提挡加速,为百姓幸福加码。
五年来,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而民生建设的背后,则对应着每一个幸福的遵义人,蕴含着市委、市政府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收入越来越多、住房越来越宽敞、就医负担越来越轻……每个百姓的心中都有本账,记录着“十二五”期间遵义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给你我生活带来的真切而巨大的变化。
“我们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这是你我的期待,又何尝不是遵义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