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华英:雕刻灿烂人生
创业名片:
卢华英,女,汉族,45岁,浙江东阳人,赤水市政协委员,赤水市神雕竹工艺厂厂长。荣获遵义市第一届“最美创业女性”称号。
创业故事: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六届赤水市政协委员……自幼就跟随父亲一起学习雕刻艺术的卢华英,把东阳木雕的技法融进赤水竹雕,并加以创新,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曾代表贵州省参加香港手工艺品展览。
卢华英出生在中国木雕的故乡浙江东阳。祖祖辈辈从事木雕,从小深受雕刻世家的熏陶,高中毕业后进入东阳市木雕总厂艺术班深造,得到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等人的指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南下珠海,主创了《全堂佛像》《百美图》等巨幅作品,在圈内逐渐小有名气,当时就可以拿到每天100元的工资。
1993年,赤水轻工局到东阳求贤,经人推荐,年仅23岁的卢华英告别亲人,受聘到赤水扇庄当老师,从此与赤水结下不解之缘。
“是看到很多大学生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的报道打动了我。”说起当年的决定,她颇有些满腔热血。
1993年,用竹子雕刻出来的第一尊妈祖像受到了省市两级专家的好评,这尊竹雕像还被作为礼物远送台湾。
在扇庄,她带着12个徒弟,“构图、绘画、雕刻,样样都教,是典型的‘万金油’!”卢华英回忆道。白天上班,晚上上课。为了增长学生的视野,她还把学生带到老家东阳深造。
在扇庄期间,她收获了爱情,成为了赤水媳妇。
1997年,卢华英租了一间门面,办起了竹雕作坊“赤水市神雕竹艺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在这段时间,卢华英一边创作,一边照顾自己的生意,还一边义务带学徒。
学习竹根雕工艺的大多是妇女或是残疾青年,家庭条件差。“看到徒弟们中午饭都舍不得吃,哪忍心收学费啊!”卢华英说道。她还不惜停下自己的生意,受邀到赤水林校、葫市等艺术班授课,教授技艺。
从1993年至今,卢华英先后教了2000多名学徒。依靠这一技之长,有的到东阳,杭州、广州等地闯出了新天地;有的在本地从事竹雕,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随着赤水旅游渐火,1999年,卢华英辗转把自己的作坊迁到了四洞沟风景区内,成为赤水旅游工艺品市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她的带动下,四洞沟景区的工艺品摊位从一个增加到五六个,最后逐渐在景区大门形成市场。
在卢华英眼里,根雕容不得浮躁与急功近利。几十把刻刀,一桌、一椅,姿势单调,但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却别有洞天。卢华英创作的镂空雕百子图作品花了近一年时间,她是把东阳木雕的人物技法融进竹根雕,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让竹雕工艺品成为赤水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这是她奋斗的目标!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闲暇的时间,她的一大兴趣就是阅读各类文史资料、绘画和书法作品。
2008年,卢华英接到任务,修复省级文物“复兴江西会馆”。由于在文革期间,戏楼破坏严重,修复工作量大,需补刻20多个历史故事,300多个人物故事。在没有任何有关戏楼的资料可参考的前提下,卢华英几乎跑遍了整个贵州有古建筑的地方,进书店、上网查资料,求教网友,从服饰、佩戴、人物个性等方面反复论证,推敲故事出处。“常常半夜两三点不能入睡,几个月睡不了好觉。”卢华英说,其中包公审杨宗源的故事,她考证了3个月才确定下来。她和团队的付出,让江西会馆恢复如旧,得到贵州省文物专家的高度评价。
独木不成林。竹根雕艺术之路充满寂寞与艰辛,能坚持下来的很少。采访中,她多次感叹人才的流失,现在很多民间艺术都面临失传,民间艺术保护的核心应该是对人才的保护,没有人才,民间艺术就不可能得到保护,更不可能发展。
如今,卢华英在赤水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任教,把竹根雕事业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喜爱这门艺术,推动艺术创新,把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总算是了了她多年的夙愿。
2013年、2014年,她先后成立了民间工艺协会和妇女手工业协会,协会辐射带动妇女从事妇女手工业人数达1200人,就近就业创业,有效减少“三留守”人群的数量,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她的先进事迹曾在中央新闻台、人民网、浙江东阳新闻网、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各大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