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
2016年9月19日,北京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各自的户改方案,且全部取消农业户口,标志着在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遵义》编辑部选用“户”字作为2016年第11期“月字”栏目用字,以引起读者关注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
户,从构字法言,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门”字的一半,本义为“单扇门”。小篆旧字形从“丿”、从出头的“尸”,隶书从“丶”、从“尸”,合起来表示“进驻后不再移动”、“入住后不再搬家”。
《说文》:“户,半门曰户。”《字书》:“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易•丰》:“窥其户。”《仪礼•聘礼》:“设于户西。”《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户为门。
《易•讼》:“其邑人三百户。”《史记•货殖列传》:“户说以眇论。”户为人家。
《易•节卦•象辞》:“初九,不出户庭也,无咎。”《老子•四七》:“不出户知天下。”户为屋室。
《元稹•春游诗》:“酒户年年减,山行渐渐难。”户为酒量。
《礼记•月令》:“蛰虫坏户。”唐•李白诗:“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户为洞穴。
《左传•宣公十二年》:“王见右广,将从之乘,屈荡户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终’。”户为阻止。
《史记》:“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户为家庭。
户口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了。
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被人为割裂分成“城里人”和“乡下人”,城乡二元制就此确立,城乡人口的自然流动通道被强行切断,城乡差距也就此越拉越大。当时城市就业的空间并不大,由此引发后来大规模的向农村转移城市多余2000多万毕业生劳动力的“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政治运动。
其弊病远不止此,而国际社会也经常拿此作为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一个证据。有外媒甚至理解为:中国的户籍类似于欧美等国的“绿卡制度”,也就是说,中国的户口相当于在中国具体的省份拥有“永久居住权”,但一出省份就使不上了,因为你的户籍所限。实际上也就是说,你属于“某省人”。如果从深层理解,从历史惯性看,这种制度也并非某人或某个时代的新发明,可以说带着古代诸侯国的影子。
现在这个制度在逐步取消而淡化,不能不说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客观上说,现在的中国的城乡差别,也确实在缩小。甚至出现了不是缩小的问题,而是“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雷同化问题。
农村户口的取消,无疑是从制度上的一个进步,但更关键的是,城乡人口素质差距如何解决,如何打造一个城乡人口的自然流动机制,乃至于所谓体制内外正常公平的人事与人才流动机制,或许是下一个更有待于进步的期盼。
(文/马义 书法/盾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