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异中求同方式来培养初中生文言语感

2016-07-18 09:04卢旭武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

卢旭武

摘 要:目的:探究运用异中求同来培养初中生文言语感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法:主要通过笔者对“以今释古”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实践来进行推导。结论:不同的知能,它们之间也会具有互通性,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所需,借助互通进行探究,加以课程开发与实施,对不同知能进行巧妙的发散迁移,可以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包括培养学生语感在内的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关键词:异中求同;发散迁移;以今释古;开发实施课程;轻负高质

叶圣陶先生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更是提醒人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不同知能中,总是面对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如此。不同的知能,它们之间也会具有互通性。作为教师根据教学所需,可以通过对比探究,对不同的知能进行巧妙的联系,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达到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多方探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用“以今释古”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来培养学生对文言的语感,就是一例。

一、利用互通,探究方法

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形成,最好是对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首先有一个通盘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概括地说,主要在于:

(1)文字方面,要识别通假字;

(2)词语方面,要区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3)句子方面,要掌握常见句式;

(4)翻译方面,要用现代汉语直译。

对此,笔者原来的做法是在教学具体文言文之前,首先以简单的文言文词句为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逐一说明,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先有一个整体认识。但是,由于文言文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学生——特别是初中刚入学的学生,由于文言基础几近于无,于是,不少学生对简单的文言文事例词句的理解也就比较困难,自然便更不用提能收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有整体认识。这样,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就遇到了基础难关。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而达到培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目的呢?笔者根据学生感知理解的障碍主要在于语言的“古代性”,于是就想到相对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虽然两者是有较大区别,但是,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应该具有相应的继承性。

于是笔者就深入探究,结果发现: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点虽然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文言文之“异”在现代汉语中还是“遗传”着。譬如文字方面的通假字,词语方面的词类活用(譬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同样存在的。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点,有些是必定要以现代汉语为参照物进行比对才能说明清楚的,譬如词语方面的古今异义、句式方面的不同形式,等等。

因此,笔者决定:以今释古——在开始教学具体文言文之前,先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文言文所需的整体基础知识要点,进而迁移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与能力。

二、开发课程,实施方法

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凭借互通,根据所需,进行逐一深入的探究之后,笔者就把探索出来的成果进行推敲,编写成课程开发资料,施行于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各种语感。

1.文字方面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要点,在文字方面主要在于通假字。通假也称“通借”,它是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对本有其字却不使用,而去临时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的存在是想当普遍的。现代汉语虽然规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使用通假字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是,笔者就借用现代语言中的通假字来向学生说明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知识。

个例:通假字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对一个个现代汉语例句中通假字结合前后文进行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2.词语方面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要点,在词语方面,主要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代汉语,同样存在这些方面的知识。于是,笔者同样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内容来解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对词语方面基础知识要点的理解问题。下面略举一例。

个例:使动用法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对一个个现代汉语例句中使动文字结合前后文进行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就有了一定的语感。同样,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其他词类活用等,也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3.句子方面

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四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笔者同样拿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比对理解。像倒装句,笔者先以一个成分是常规排序的典型句子为参照物,再拿现代汉语中与之排序不同的倒装句来比对分析感悟,理解什么是倒装句,有哪些类型,进而引导学生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

个例:常规句

个例:倒装句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把一个个现代汉语倒装句结合现代汉语句子成分排列常规句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就有了一定的语感。同样,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也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4.翻译方面

翻译古文,要以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为基础,可以说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笔者就拿几句学生学习过的文言文与译文引导学生逐一比对,最后归纳出翻译古文之直译有哪些类别。

个例:直译法类别

翻译古文,人们一般赞同直译。直译古文,也有方法。那么,直译古文的方法究竟有多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那还是要根据把古代汉语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而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多少,经过归纳总结后,才能做出判断。笔者指导学生“以今释古”之后归纳出以下几类:“保留法”“留加法”“补添法”“删减法”“调换法”“固定法”“参照法”。

下面以节选自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的一节古文翻译为例作说明(举例中,译文与原文基本作对应排列;但对古今词序不同的“何恃”,就没有作这样的处理)。

【原文】蜀之鄙有二僧,其……

【解释】四川(结构助词),的边境有二,后面省略量词“个”和尚,其中……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二个和尚,其中……

【译法】调换、补添、保留。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一,后面省略量词“个”和中心词“和尚”贫穷 其中一富裕贫穷的和尚告诉

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介词,对富裕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去指普陀山固定词组、怎么样对富裕的和尚说“我想到普陀山去?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裕的和尚说(对人的尊称,您)何,什么凭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往,前往。

富裕的和尚说:“您凭什么前往?”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把现代汉语译文与文言文一个词一个词对应起来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如何直译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三、感悟效果,扩展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笔者对“以今释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这样做的,经实践,效果良好。

为了促进学生利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深入理解感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借以深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笔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这种做法的好处。

1.易于理解

现在的人从小就生活在现代汉语环境里,由于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对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感知积淀,本来就比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感知积淀不知要深厚多少,自然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就相对容易——与文言文相比,特别是在少受语意理解障碍困扰方面是显而易见的。

2.易于迁移

知识是能迁移的。以今释古——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说明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要点,由易到难,本来就遵循人们认知的客观规律。更何况在理解中,一直就与文言文相对应,这样,由理解“今文”基础知识,迁移到理解“古文”基础知识,有了奠基,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3.易于统领

不少教师教学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点是这样的:在教学具体文言文之前,对学习文言文在字、词、句方面的整体要求不先作讲解,而在教学课文中的字、词、句时,才对具体字、具体词、具体句作对应讲解。这虽不失为一种方法,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是零零碎碎的,无法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而“以今释古”这种“文前”教学,具有整体性,让学习者在学习具体文言文之前,对学习文言文在字、词、句方面的要求,就有一个整体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4.易于积累

正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具体文言文之前,就对学习文言文在字、词、句等方面的各种要求有了整体认识,于是学习者在学习文言文中,对具体字、词、句,既能利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解决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要点的问题,又能把所解决问题与整体文言文对应的基础知识要点进行一一挂钩,这样就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整合,便于积累。

感悟效果,不仅能够巩固已有成果,而且能够启发后起的异中求同探究。譬如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成语,就发现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来理解学习文言文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借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同样可以收到效果。下面就对名词活用作一说明。

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翼而飞的“翼”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释成“长翅膀”。

名词的使动用法:祸国殃民:“祸”与“殃”是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分别释成“使……受祸”“使……遭殃”。

名词的意动用法:幕天席地:“幕”和“席”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分别释为“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名词活用为状语:

表示处所:风餐露宿:“风”是“在风里”,“露”是“在露天”。

表示工具:车载斗量:“车”是“用车”,“斗”是“用斗”。

表示比喻:狼吞虎咽:“狼”是“像狼一样”,“虎”是“像虎一样”。

表示趋向:东张西望:“东”是“向东”,“西”是“向西”。(实际上还隐含“南北”)

表示情理:情有可原:“情”是“按照清理”。

表示时间:日新月异:“日”是“每天”,“月”是“每月”。日积月累:“日”是“一天天地”,“月”是“一月月地”。

以上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借助异中求同方式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所做的阐述。笔者在探究中屡屡感悟到不同的知能,也会有其互通性。作为师生,可以借助互通另辟蹊径,进行发散逆向思维,进而逐一探究挖掘,进行课程开发,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并付诸教学实践,不仅可以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包括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在内的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还能提高师生发散逆向思维之能力。这样的探究,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可适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轻负而高质,师生所愿,师生所求,于是笔者写出,以便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3.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北京新华第一有限责任公司印刷,2012.6.

5.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7.

6.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韶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1.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湖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