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科学》翻译赞助人及赞助行为考察

2016-07-17 06:30田希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名作欣赏 2016年14期
关键词:科学

⊙田希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民国时期《科学》翻译赞助人及赞助行为考察

⊙田希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摘要:本文以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为例,从意识形态、经济和影响力三个赞助方面探讨了该杂志的翻译赞助人及翻译赞助行为,认为《科学》的成功创办与上述三个方面的翻译赞助密不可分。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科学》翻译赞助人

一、《科学》简介

《科学》是民国初年国内唯一的学术杂志,也是中国出版史上最早的期刊之一,其创办机构是中国科学社(以下简称科学社),由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任鸿隽九人发起,①1914年6月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立,其结社目的是为了创办《科学》杂志。科学社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家团体,也是我国一切学术团体中历史最久、成绩最著者之一,②对当时及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作为中国科学社的第一份重要机关报,一直坚持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③,在创办的35年中为中国科学发展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该杂志是社员们为科学拓荒播火的重要阵地,是宣传科学救国思想的一面旗帜,也是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阵地。④《科学》作者最初均为留学生,他们除了撰写科学论文外,还通过翻译来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由于该刊所发表的译文总数、所涉及的译者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翻译对该刊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本研究从翻译赞助人角度对该刊进行了探究。

二、相关理论

勒菲弗尔(Lefevere)认为文化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而文学系统则是文化系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系统。文学系统是由内部及外部因素所构成,内部因素是指“专业人士”(theprofessionals),包括评论家、批评家、译者及教师等,外部因素则是“赞助人”(patronage)。⑤两个因素相互制衡,才能使得文学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系统距离不会太远。⑥

赞助人是指足以促进或窒碍文学的阅读、书写或重写的力量(人和机构),包括意识形态、经济和地位三个方面。⑦赞助人可以为群体、政党、宗教团体、朝廷、社会阶层、出版商,以及报纸、电视台等传播媒介。赞助人会协调文学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文化。⑧作为文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赞助人的意识形态直接左右文学活动,左右翻译题材的选择、原语选择、译者的翻译策略等诸多方面,因此构成了翻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三个因素有时会统一于同一个赞助人身上(undifferentiatedpatronage),有时候是分开的(differentiatedpatronage)。

三、《科学》的翻译赞助人及赞助行为研究

(一)《科学》翻译概况

《科学》的社员兼具译者及翻译赞助人身份,他们除了从事创作、翻译工作外,还承担译名审定工作。据统计,《科学》所发表的译文总数多达634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译者多达324人,这些数字都是前所未有的。此外,1916年科学社审定的“中国科学社现用名词表”,列举了物理、气象、农学、生物、工学、天文等1584条中英文对照条目⑨,对科技译名的统一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翻译在该刊的影响力与赞助人士是密不可分的。

(二)意识形态方面赞助

1898年甲午战争给清政府和国民带来了沉重打击,中国输给了一度被视为“藩属国”的小国——日本,接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清政府造成了更大的冲击,中国的羸弱已经显而易见。外国列强蹂躏以后,国内的义和团运动、军阀战争也无疑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即便辛亥革命,也没有使中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民国初年一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了“闭关锁国”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中国只能通过吸纳别国文化才能谋求发展。

科学社社员兼译者无疑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后,迫不及待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及文化引入中国。科学社最初的社员均为“稽勋留学生”或“庚款留学生”⑩,由于译者大多来自新式学堂,因此大都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接受西方文化洗礼后,他们便迫切地通过翻译来引进西方文化。

《科学》的翻译题材涉及数理化、地理、天文、生物、医学、心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也包括少量的文化、教育、科学家人物传记类译作,译者希望藉此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中国的国力。作为开篇语,《科学》首卷“例言”便阐明了《科学》“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取材他山,以资参考”“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等方面的任务。

《科学》的原语以英语为主,也含有少量的法、德、日、俄等语言。一方面,“庚子赔款”留学生兼译者就地取材,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美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时人所求学之对象。

与晚清盛行的翻译风尚相似,《科学》的译者采用当时流行的所谓“意译”风尚,即译者通过阐述的方式,传达原文意思;并在翻译过程中取便发挥,通过译者按/ 识/志等方式,加入自己的译评,以便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译者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以目的语读者为规范为参考,通过达旨的方式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科学。

因此,对于《科学》翻译质量的评价不能通过今天所谓的“忠实”与否来判断,而是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赞助者的主观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三)经济方面赞助

1.科学社社员赞助《科学》创刊。科学社作为一个非营利性团体,其运行资金只能靠社员自行解决,因此,社员兼译者及赞助人双重功能。《科学》创刊之初“发行股票四十份,每份十美元,其中约二十份由发起人负担,余二十份发售”。由于科学社社员的唯一经济来源是每月驻美使馆的资助金,其微薄的生活费也很难支付这十美元股份,因此,实际执行过程中又将股份降为每股五美元,每位社员至少认一股。令人欣慰的是,在发起之后的几个月中,社员已达七十余人,股金集到五百多美元,《科学》因此得以创刊。中国科学社成立之后,照社章规定,社员要缴纳入社费和常年费,杂志创办最初三年(1915—1917)的印制费用也因此得以解决。

在招股过程中,发生过一些感人的故事。为了维系《科学》刊印,赵元任、邓宗瀛等社员一度为给《科学》杂志创刊筹集资金发起了经济上的节食竞赛,通过午餐只喝汤和吃苹果饼等方式,将生活费控制到最低(3角5分到5角),这使他们因营养不足而患病。此外,赵元任在美国结婚时仍不忘为科学社及《科学》筹集资金,他接受贺礼的两项例外之一是“各用自己的名义捐款给中国科学社”。由此可见,社员们为科学社及《科学》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2.主要赞助人蔡元培对科学社赞助。1918年,在科学社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对科学社予以赞助,经北京大学编译处同仁决议,月助《科学》印刷费二百元。其交换条件:1.请科学社代为调查书籍,并代为购置。2.共同订定译名。3.各科学社出书,愿交北京大学编译处一者,可作为北京大学编译处出书。显然,该交换条件对科学社并无硬性要求,是故意倾向科学社。该项赞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学社的燃眉之急,《科学》也因此能够按时发行。

作为科学社的特社员,蔡元培对科学社赞助是持之以恒的。1918年,蔡元培为了给科学社筹款,亲自撰写了《科学社征集基金启》,自发起之日10年期间,募集到了21975元中银及少量美金和英镑。之后经过蔡元培的努力,国民党南京政府财政部于1927为科学社拨了国库券40万元,这对科学社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1⑦

(四)影响力方面赞助

中国科学社由9名二十几岁的青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立,科学社的社员集期刊的发起者、作者、译者及翻译赞助人为一体,他们为《科学》办刊而结社,杂志创立之初,资金尚且困难,更无影响力可言。1918年,随着科学社主要社员陆续回国,社址也迁回国内。为了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科学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像严复选择吴汝伦作为其翻译赞助人一样,科学社通过吸引社会名流加入以扩大《科学》的影响力。科学社先后通过设立名誉社员、赞助社员、特社员、仲社员等职位,吸引进了一批社会名流。

数十年间,国内外名誉社员只有张謇及格林满(MitlonJ.Greenman)二人,赞助社员包括梁启超、黎元洪、徐世昌、阎锡山、蒋中正、宋子文、范源濂等36人,特社员有吴伟士、吴敬恒、汪兆铭、蔡元培、胡敦复、周达、马和、孙科、马良、葛拉布、张轶欧11人。正如科学社社长任鸿隽所言:“设无社会上许多深厚之同情与鼓励,绝无今日之本社。”因此,蔡元培、吴稚晖、梁启超、马相伯、汪精卫、孙科等政界、军界、教育界名流对科学社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提携支持是《科学》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列夫维尔认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对原文进行改写。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科学社的译者作为翻译赞助人,通过译述形式对原文加以改写,并以赞助人的身份制控了翻译题材、原语的选择。翻译赞助人通过意识形态、经济和影响力三个方面的赞助对翻译行为进行了制控,使得《科学》成为当时科学领域拓荒播火的先锋。

①1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4册第1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1年版,第1—23页。

②曾昭抡:《中国科学会社概述》,《科学》1936年20卷10期。

③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总章》,《科学》1916年第2卷第l期。

④冒荣:《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⑨中国科学社:《现用名词表例言》,《科学》1916年第2卷第12期,第1369页。

⑩1901年,清政府与14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向列强赔款,史称“庚子赔款”或“庚款”。后美、俄、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签订协议,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均用在教育事业,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称为庚款留学生。

作者:田希波,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史、文学翻译。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教师访问学者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怪咖
科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