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简述

2016-07-15 15:36刘丽琴
科技视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源流影响

刘丽琴

【摘 要】台湾的现代民歌也称校园民谣和校园歌曲,是起源于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于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前人对“现代民歌运动”中涌现的优秀歌曲研究有很多,特别是对校园民谣的优美旋律,纯真情感和易唱易学等音乐特点做了重点研究,而对于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从台湾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音乐的关系这个角度探析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产生和衰落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代民歌运动;源流;影响

民歌是指各个地域或民族的传统歌曲,如《茉莉花》是江浙民歌,《花儿》是甘肃的民歌。一般来说,传统民歌没有确切的作者,靠口头相传从古代流传到现在。而现代民歌却是指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吉他为伴奏乐器,以坦率自然的歌唱方式唱出淳朴的生活感受的歌曲,如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伍迪·盖瑟瑞(Woody Guthrie)演唱的民谣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民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的经济稳步上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交流日多,加上越战规模越来越大,台湾作为美国的后勤基地之一,大量的美国军官和士兵前来台湾度假,造成了西洋现代民歌在台湾盛行,特别是鲍勃·迪伦等宣扬反战、和平的歌曲很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台湾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起的“现代民歌运动”与美国的现代民歌是有渊源的,具有美国现代民歌的一些主要特点,如只以木吉他为主要伴奏乐器,以淳朴自然的方式歌唱等等,但是因为台湾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台湾现代民歌所变大的思想感情与美国现代民歌大不一样。台湾的近代史几乎就是一部血泪史,1895年清廷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一传开,台湾人民顿时陷入了悲恸之中,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1895年写的《春愁》诗,道出了全中国人民的悲愤:“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居民大多是大陆移民,以福建泉州、漳州和客家移民居多,“马关条约”一签订,台湾成了日本治下的殖民地,中国传统的“叶落归根”的愿望都成泡影,故乡的风物只能在梦中相见了。因而思乡成了台湾地区文学艺术的主旋律。

1945年抗战胜利以前,台湾的音乐主要是日本流传过来的音乐和本地传统民歌。1949年以后,大量国民党官员来台,带来了旧上海流行舞厅音乐如《夜来香》、《毛毛雨》、《天涯歌女》和《渔光曲》等歌曲。与此同时,因为国民党当局的戒严和语言政策的束缚,艺术创作创作陷入低迷,很多题材不能触及,在1949年到70年代这20多年里台湾艺术界一片凋零,唯一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是外省籍作家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和郑愁予的《想望》和《琴心》等。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起点就是从思乡开始的。

1975年6月6日,刚刚毕业于台大生物研究所的杨弦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了一场名为“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演出,这场演出被誉为打响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辛亥革命第一枪”。也因为这场演唱会,杨弦被誉为“台湾现代民歌之父”。在演唱会上杨弦演唱自己为诗人余光中的诗作谱写的八首歌曲:《乡愁》、《乡愁四韵》、《小小天问》、《民歌》、《江湖上》、《摇摇民谣》、《民歌手》、《白霏霏》,获得2000多名观众的欢迎,现场掌声一片接一片。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杨弦在这场演唱会上演唱的歌曲,或许在艺术上并不是那么成熟:歌词采用的是著名诗人余光中早已发表的旧诗,歌曲的旋律明显有着西洋现代民歌的某些痕迹。但是当时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都被杨弦感动了,被歌曲中的乡愁感动了。1976年9月,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把这场演唱会上的八首曲子加上一首《回旋曲》取名“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一万张唱片在三个月内卖完,再版几次都迅速售罄,可见乡土情怀的影响力之大。我们可以相见,如果杨弦的这场演唱会的主题不是乡愁情怀,而是其他题材,相信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轰动。

1976年12月3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主持陶晓清在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一场“民谣演唱会”,原定的演唱者胡德夫因前一天与流氓打架负伤而没未上台演唱,只能请李双泽代为演唱。李双泽上场时手拿一瓶可口可乐向观众大声问道:“这些年我台湾、菲律宾、美国、西班牙满世界走了个遍,看到人们喝的是可口可乐,唱的几乎都是英文歌曲,我们要唱自己的歌,我们的歌又在哪里?”说完,他开始演唱台语民谣《补破网》,接着又唱了《国父纪念歌》,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事件之后,权台湾的大学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接下来一期的《淡江周刊》上发表了《民谣演唱会的挑战与反应》特辑,刊登的七篇文章几乎都是支持李双泽的“唱自己的歌”的观点。李双泽,原籍福建省晋江市,1949年于菲律宾出生,幼年就来到台湾生活,小学、初中和大学都在台湾就读,1975年就开始去西班牙和美国游历,1976年10月回到台湾,参加了这场演唱会。在美国时李双泽听到华人留学生哼唱大陆歌曲《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时,当时被这首曲子感动了,1976年10月回到台湾后经常在朋友聚会时唱起这首曲子,“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旁边的朋友们便一起加入进来和唱,这可能就是这首《我的祖国》令李双泽产生了“唱自己的歌”的想法。

在“淡江事件”发生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台湾大学生和活跃青年开始大量创作并演唱“自己的歌”。台湾新力公司及时发现了这个趋势,开始在各大校园内举办演唱会,后来又联合新力文教基金会以及台北阳明扶轮社联合举办“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赛”, 1977年5月6日开始报名,经过选拔,决赛于6月26日在台北市北区大专社团活动中心举行,最终获得冠军的是陈明韶。1977年7月,新力公司旗下的新格唱片公司参赛歌曲结辑发行,之后又联合海山公司推出一批民谣合辑和专辑。“金韵奖”从1977年举办第一届到1981年停办,共举办了五届,发掘出齐豫、李建复、施孝荣、苏来和包美圣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年轻歌手,也涌现出大量像《橄榄树》、《雨中即景》、《龙的传人》和《如果》这样的优秀歌曲。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校园歌曲的影响力迅速扩展,从大学校园到整个台湾岛;当时正值大陆刚刚开始开放,台湾校园歌曲像一股清新的风,迅速吹遍了东南沿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接着向内陆扩散;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台湾校园歌曲风靡了全世界华语圈。

1986年3月,国民党被迫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台湾人民的思乡情怀减少了许多,台湾的校园歌曲失去了最主要的题材,加之中坚力量如侯德健赴大陆寻根,齐豫和罗大佑去香港发展,还有一些歌手改行从事其他职业,种种原因使台湾的现代民歌运动衰落了。如今,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影响却十分深远,留下了大量像《童年》、《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和《橄榄树》这样的校园歌曲300多首;还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华语乐坛的发展,在大陆就产生了大量像《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等优秀的校园歌曲。

【参考文献】

[1]蔡子民.台湾文化思潮与两岸情结[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

[2]叶松庆.心灵的呼唤——谈校园民谣的兴起[J].青年探索,1995(2).

[3]毕婷.哑然的歌声——校园民谣[J].教育,2009(8).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源流影响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墨竹画的源流析
贯休《禅月集》版本源流及补遗考述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