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界使语文教学多一分和谐平衡

2016-07-15 07:45王宏
学周刊 2016年11期

王宏

摘 要:只有打破语文教学的“静”界,语文教学才能逐步走向简约,走向真实,师生才能平等、和谐的对话。安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从“静”做起,期待语文教师多一分潜心思考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分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语文教学多一分和谐平衡的安静。

关键词:课堂净化;和谐对话;学会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086

古人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古人心目中,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实践证明,清静环境更有利于学习者专心学习。

我们的教师需要静气,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学生对话,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言行。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需要“静”了吗?

一、还“静”于课堂,是对课堂的净化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教师认为语文必须倡简,必须求真务实。而当前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才情涌动,学生踊跃积极,多媒体的应用此起彼伏,使语文课堂教学如盛装少女,粉墨出场。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形式多样,使课堂越来越活泼,但有些炫目浮躁,这样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一层层迷幻的外套只是一堆堆彩色的泡沫。有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又是录音机,又是笔记本电脑。不错,这些东西的确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一节课下来,教师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放电脑,一会儿看图画,累得可不轻,但效果呢?学生记住了什么?学生只会身心疲惫,精神恍惚,满脑不是音乐,就是画面,而对于最基本的语言、文字感悟太少。像这样的教学,语文装饰太过喧闹复杂,而非语文的东西只能带来低效率。我们在课堂上该摒弃那些花哨的、形式化的东西,像特级教师于永正那样,即使只用最简单,最朴素的工具——笔粉,也能把古诗《草》上得让人脍炙人口,回味无穷。还“静”于课堂,是对语文教学的洗尽铅化,是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

二、还“静”于课堂,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往往诗意描述、侃侃而谈、激情四射,把课堂当成是秀自己的舞台。然而,这样的教学无疑把学生当成了观众。有时,教师在激情演讲后,提出问题,希望学生能立刻举起手来回答,一旦举手慢或回答不上来,就会火冒三丈,难道错在学生?我想问一问:你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了吗?由于学生是有差距的,节奏一旦过快,学生思考时间就会减少,甚至来不及思考,这样不利于师生交流。要想做到师生和谐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做到“目”中有人,留给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引导学生先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些细节让我们深有感触。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画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在留给学生十多分钟的时间去读书,勾画、思考后,结果,学生的回答妙语连珠。

师:许多同学都用符号留下了读书的痕迹。现在肯定有许多话想说。谁先来说说哪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风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我觉得诸葛亮生活的环境真是人间仙境啊!有山有水,他一定生活得快活。

师:你说得很好!关于这句话,我想你们肯定还有话说。

生:我觉得那里地势很特殊,就像卧龙一样,怪不得称诸葛亮称为卧龙先生呢!

师:你真聪明,能联系诸葛亮的名字理解课文,那么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既是写风景,又是写诸葛亮,写他像卧龙一样,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才华。

师: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这句话写出了诸葛亮故意睡觉,来考验刘备。

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生: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如果是诚心诚意,就应该能经得住考验。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再来请他出山。

生:还有,诸葛亮是个大人,他睡了半晌工夫后又睡了一个时辰,睡了这么长时间,肯定是装的。

师:说得确实很有道理。但我还想听听另一方的理由,谈谈诸葛亮为什么不是故意的。

生:刘备去前,并没有通知诸葛亮,而且书上说:“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动作很轻,不会惊醒诸葛亮先生。诸葛亮是本来就睡着的。

师:在刚才的辩论中,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善于思考,大胆设想。看来,你们是真正走入了文本!

这样的语文课堂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课堂上留给学生十多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退一步。退,不是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主导,而是将自己对课堂的控制,占据化成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

三、还“静”于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习惯。越是成功的人士,他们越善于倾听。倾听,不仅是对说话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修养。只有为学生创设了安静和谐的倾听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学习者有良好的“静心”心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经常提醒学生,在别人读书和发言时,要静心倾听,只有静心倾听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地读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和旧知进行思考。

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静心”倾听呢?首先要专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注意力要集中。二要虚心,不随便插嘴。三要有耐心,坚持听完别人的发言。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要坚持到底,让学生自觉养成倾听的习惯。

只有打破语文教学的“静”界,语文教学才能逐步走向简约,走向真实,师生才能平等、和谐的对话,安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从“静”做起,期待语文教师多一份潜心思考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份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语文教学多一分和谐平衡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