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窝窝里开出“幸福花”

2016-07-15 09:20
当代贵州 2016年19期
关键词:李树石漠化年收入

“石头开花”“岩上结果”——在普定县城关镇陈家村梭筛组的万亩桃园观景台,伫立在悬崖边上的标志牌格外显眼。

“以前,这里漫山遍野的石头,现在是石头上开花、岩石上结果,成美丽的‘桃花岛啦!”4月28日,梭筛村村民陈登丰老人正在自家桃园里疏果。老人告诉记者,他家有20多亩桃树,去年收入近15万元。“今年收入可能比去年还会多一些。”老人一脸自信说道。靠着这些桃树,现在梭筛人平均每户年年收入8万元左右,多的有20余万元。

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满山石头的“石旮旯”。让“石旮旯”蜕变成“桃花岛”,梭筛人花了20多年的时间。

1988年,普定水电站动工建设,曾经居住在山脚的梭筛人往山腰上迁移,手上只有86亩陡、瘦、散、远的石旮旯地。多数农户全年产粮不够半年吃,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生活陷入困境。“那时候,包谷饭都不够吃,米饭更是过年才能吃一点。”陈登丰说。

面对石漠化率高达95%的生存环境,梭筛人没有一丝畏惧。大部分村民选择绝地求生,用钢钎、大锤等工具凿石造地:把岩石窝凿深垒大、把岩石缝凿宽刨深,一箩一箩地背来泥土,把岩石窝和岩石缝填满,用来种桃树。

当时,陈登丰也在自家地里种了几棵桃树。1993年,他发现桃树上挂满了红桃子,就摘了背到县城卖,竟然卖了300多元,相当于种一季玉米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陈登丰,决定专种桃树。第二年,他还叫上其他村民买来树苗,一起种桃树。同时,他边种边自学种植技术、积极参加县里的培训班,经过几年钻研成了种桃“土专家”。

1997年,他们精心栽培的第一批桃子上市,卖到了3元一斤,平均每亩收入4000元,是种玉米的10倍。

种桃能挣钱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大伙都跟着种。凿石造地持续了几年时间,共撬石凿岩20余万吨,背土填石40万方。即使在2003年后,县政府投入上千万元资金为梭筛硬化入村公路、修建农田水利等,梭筛人依然与石头作斗争,用车从外面拉来泥土、填石造地,谱写着“石头开出幸福花,岩石结出富裕果”的壮丽凯歌。

2015年,“梭筛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销路更俏。现在,梭筛桃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辐射周边村寨上万亩,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依靠这些桃树,梭筛人过上了好日子,梭筛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春季桃树开花的时节,这里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观光,梭筛桃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商品。

在普定,像梭筛一样自力更生、与石漠化抗争的村寨还有很多。普定是石漠化问题突出区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6%,每年有513公顷土地石漠化,经济发展面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严峻形势。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打响了艰苦卓绝的生态建设攻坚战,做到治穷与治灾相结合,逐渐走出一条“石漠化治理产业化,产业化发展生态化”的绿色扶贫新路径。如今,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下,普定县把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大抓手,形成了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2015年,全县石漠化面积占比减少到24.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8%,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825元。

4月29日,记者在坪上镇和平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李树,把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装扮得郁郁葱葱。

和平村有620余户2600余人。在村民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满山石头,到处光秃秃。以前,水土流失严重。“雨后,泥土被冲走,石头就从地里长了出来。”村支书胡勇说,为改善生态和实现脱贫,经过多次探索,和平村自2005年起开始种植优质的冰脆李。

如今,全村80%村民种植李树,面积达1500多亩,近年又种植了800亩桃树和300亩梨树。仅仅凭借冰脆李一项,每户村民年收入将近2万元。

村民安廷凯是种植大户,种有14亩李树,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以前,一年只有半年粮,剩下半年全靠借和救济。”安廷凯说,“现在好了,吃穿不用愁,家里啥都有。”

和安廷凯一样,村民安晶也是通过种植李树实现了脱贫。家里种植的16亩李树,让他每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而前两年种植的17亩桃树,今年也开始挂果。

为使冰脆李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当地还注册了商标——“夜郎”牌冰脆李,并在和平村投资3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果蔬批发市场,为冰脆李提供销售基地。

山变绿了,村民变富了,旅游也因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兴旺起来。和平村在春季李树花开时节举办李花节,至今已经举办到第三届,活动期间吸引数万游客。得益于旅游的带动作用,村民增收致富,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保护生态、治理石漠化的干劲也更足了。

猜你喜欢
李树石漠化年收入
李树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桑中生李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李代桃僵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重税国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
爱打电话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