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当头

2016-07-15 08:57朱孔满刘经礼李树明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6年7期
关键词:全村人种瓜危房

朱孔满 刘经礼 李树明

2009年年初,39岁的朱孔满干的一件大事儿让全村党员、村民无不感慨,无不感动——他把自己跑客运专线的8台大客车全都甩(卖)了。这距他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没过多少日子。

一连数日,这件事儿都是村里人议论的头条。

有人说:“一年好几十万块钱收入的买卖,他就舍得!”

有人说:“真是条汉子,上任那天说‘要煞下心来干好,自家买卖说扔就扔了,吐口唾沫砸个钉。”

“咱是党员,说话就得算话。”8年过去了,朱孔满还是这样说,“当‘打头的要‘信字当头,不能忽悠大伙儿。”

2008年11月,朱孔满就任村支书时面对的问题成堆:一屁股外债、村办公室塌腰、上访风不止……但最大的问题是党员、村民对村“两委”的严重猜疑。据一个党员讲,上一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还没等领导说话呢,代表们就噼哩啪啦提开了意见,啥尖锐提啥,弄得村“两委”班子下不了台。打那儿以后,村代会就“死机”了。

显然,猜疑不化解,干群关系就好不了,班子团结就会有问题,四新村的发展就无望——朱孔满心里有了谱:要让村代会成为打开干群信任之锁的一把钥匙。

他在村“两委”会上立下诺言:决不搞“一言堂”,村里的事儿民主决定。

当时,党员、村民反映最强烈的是低保户资格确认问题。朱孔满就一家一家地走访村民代表,听取意见,协调立场。待达成基本共识后,他亲自主持召开了任村支书、村主任后的第一次村代会,圆满地回应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呼声。这让全村人对朱孔满和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刮目相看:“以前,谁享受低保就是村主要干部一句话,大伙儿只有背后骂娘的份儿。这回,这么有‘油水儿的事情都由村民代表举手决定,让人服气!”

过了不久,村代会再次开会,解决了党员和村民“疑心”最大的一件事儿:鱼池重新发包。

四新村有一个300多亩水面的鱼池,被人以每年1.2万元的价格承包了十六七年。近些年,全村人普遍认为承包费应该往高调,可就是不见村里有动静,于是就怀疑这背后有“猫腻”。“这回,朱书记把鱼池的承包决定权交给了村代会,全村人再也不用担心谁收礼得好处了!”

现在,四新村的大事小情都走“一事一议”或者村代会讨论决定的程序,从而换来了村党总支的凝聚力、战斗力。村“两委”喊一嗓子,全村党员、村民都跟着干。

朱孔满上任时的“施政纲领”之一是率领全村人致富。但是,在四新村致富,谈何容易?一是远离市区市郊,没有区位优势;二是人均耕地将打将1.5亩,缺少资源优势;三是思想观念保守,没有人才优势。

既然有承诺,就得兑现。性格温和、做事精明的朱孔满上任没几个月,就把目光投到了甜香瓜上——效益比种大苞米高好几倍。

当时,村里有几户人家种甜瓜。朱孔满一家一家考察,既看到了四新村致富的前景,又发现了这几户人家现有种法的不足。

2009年,他在全乡率先成立了四新甜香瓜专业合作社,几经动员,十几户百姓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入了社,或不好意思驳书记的面子入了社。一夏天,朱孔满一心扑在瓜地上,起早贪黑,现学技术现卖……瓜地罢园一算账,社员人均收入5000元。一下子,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要求入社。2010年,针对多数社员不懂种瓜技术的现实,他排除阻力,远赴辽宁聘来一位种瓜技术员,一边搞技术指导,一边培训种瓜户,当年又获丰收。

可是朱孔满的头脑很冷静:这种传统的种瓜方式主要取决于老天爷“恩赐”,风险太大。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棚室种植——既可以防旱涝,又可以打季节差,高产量又高效益。2012年,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棚室经济,朱孔满借力东风,申请上级补贴和银行贷款,建起了棚室蔬菜小区,共有78栋大棚、12栋温室。接着,他又自费带人去大庆、辽宁学习技术。当年,一亩瓜田净赚1.4~1.5万元,顶两垧大田的收益。

兜里一下子有了钱,种瓜的农户都喜气洋洋,但朱孔满还有担心:种类过于单一,效益已达峰值,要想兑现致富承诺,还得另辟蹊径。

俗话说,眼光有多远,前途就有多远。于是,效益达甜香瓜两倍的棚室葡萄、挂袋木耳、圣女柿子、香菇等新品种进入四新村;引商1000万元,集发展鸿雁、养鱼、餐饮和观光“一体化”的兰鼎生态园落户四新村;梅花鹿养殖基地、京河种猪繁育基地、肉鸽及山绵羊养殖基地等相继投产运营……

一名离任老村干部感慨地说:“如果当年我们像孔满这样,说让大伙儿富起来就想法办到,在村里的威望可能比他还高呢。”

2015年年底,四新村“两委”换届,朱孔满以近乎满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如此强的“抓心术”是从哪儿来的?

村干部们说,朱书记赢得党员、村民之心,既在于他信守了民主、致富的承诺,更在于他同时信守了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诺言。

朱孔满上任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凡是群众有事儿找上门来,决不能说“办不了”。

他做到了。

朱孔满上任之初,看着村里的31处危房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每次在村“两委”会、村代会上,他都将防止危房出险情列为重点工作,并承诺:条件一旦具备,就把这些危房扒了盖新房。后来,随着村民、集体都有了积累,他去乡、区和市里跑政策,争取来140万元资金,统一设计、统一图纸、统一施工,将31户破败的茅草房改建成了崭新的大瓦房。集体搬入那天,原先的危房户一个个乐得脸上像开了花儿。

村里有一位老太太患眼疾。朱孔满上任时对她说:“有啥事儿就和我说,别抹不开。”这些年,他个人没少帮她。一次,她的儿子因事故受伤,没钱治病,来找朱孔满。朱孔满当天就拿出5000元送到她家,又提议村代会通过了她的低保资格,并给她代办了低保。

后来,这件事儿渐渐扩散开来,全村人没有不敬佩的,遇事儿都找他商量,拿他当自己的主心骨。一次,两家村民因土地产生纠纷,正赶上朱孔满那天有事儿外出,两人各留下一句“等朱书记回来的”,就各干各的去了。还有一次,两口子吵架各说各的理,男的喊“我让朱书记来评理”,女的顿时哑火,自知理亏不吱声了。

朱孔满以“信”治村8年,将一个破村、穷村、乱村治理成了好村、富村、强村,山青水绿,果香菜鲜,鱼跃雁翔。早在5年前,四新村的人均收入就过了万元……

猜你喜欢
全村人种瓜危房
贪心金库变石山
STONE SOUP石头汤
印度奇村:全村人都长一个样儿
两个女孩
胖胖猪种瓜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奉化垮楼
富宁县有望今年底彻底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
种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