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实施在推进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①

2016-07-14 13:17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周灿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赵明
中国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分制人才培养改革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 周灿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赵明



学分制的实施在推进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①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 周灿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赵明

摘 要: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实施学分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特长,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意义十分重大。高职旅游类专业想要适应区域经济与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旅游专门人才,就需要通过学分制的实施,加强通识教育,实行大类培养,创新工学结合的形式来推进旅游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学分制 改革 旅游专业群 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型、普及型教育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多样化转变。推进学分制改革,树立“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另外,实施学分制的院校间,可通过协议实行学分互认,允许学生在其他学校修读有关课程,学校互认学生在对方学校取得的学分,利于形成高校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

学分制强调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渗透,要求学校提供大量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学习自由的制度环境,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方案范围内自主选择修读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段[1]。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被世界各国众多高校所接受并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1 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从目前教育成效来看,“高分低能”是现代教育的通病。上大学前学生接受“填鸭式”灌输,素质教育在残酷的高考面前黯然失色,大学教育就必须弥补,注重素质教育,通过专业学分交叉设计、弹性授课和双向自主选课等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分制是对学生的学习量采用学分计算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即在培养方案编制及执行中按学分计算课时,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状况,以绩点衡量学习质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充分弘扬个性,在完成指定专业必修课程外,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学习。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学分要求、必修选修学分要求等课程后,各种不同课程的学分累加,以学生取得的最低总学分作为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基本依据,就准予毕业。

1.1跨专业课程设计,符合一专多能培养需要

学分制承认学生在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专业和课程选择上都各有不同。学分制的实施,使每个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知识面不断扩大,提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足够的空间,如根据个人特长和社会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决定学习年限的长短等,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允许和鼓励个性差异的存在[2]。

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适当调整学习内容、进度和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对优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学分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跨专业课程选课,这就在学习过程中赋予学生较强的灵活性,符合一专多能的培养需要。

1.2立足旅游专业,强调个性发展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的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一般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就是选择性修读,指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自由选择修习某课程。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选课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协调好知识与学时之间的关系,多选修难度较大的课程或提前修完课程;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较容易的选修课程或延长学习时间;对于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来说,选修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感兴趣的课程,从而彰显自己的特长。

2 实施学分制在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2.1有利于综合人才培养

通过学分设计,多方合作培养综合人才。专业建设实行校企合作双带头人制,教学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双班主任制、培养经费实行校企双投入制[3],多年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的模式,优选高端旅游企业,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使校企合作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二次竞争性专业自主选择。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指导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学力、特长,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旅游职业追求和理想,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可以根据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成长规律等情况进行科学组合,实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主辅修、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2.2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专业群课程需要具备足够的厚度、宽度和强度,以支撑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旅游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需求来看,必须着眼于大旅游,在专业基础上加强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人文课程,使学生能立足区域,视野宽阔、底蕴充实。

重点构建以精品资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合地区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充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作用,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分析研究,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形成适宜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4]。

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保证学生自主选课的前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修读课程、授课教师,这就对学校课程资源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必须在建设好现有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选课提供充足优质的课程。

2.3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分制的实行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计算机房、图书馆、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制定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各种教学设施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使用率,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各专业之间的互补和融合,提升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旅游专业群对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可以通过优化和配置现有教学资源,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旅游礼仪、企业管理、民族历史和文化、宗教等专业课,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

3 学分制下旅游专业群建设策略

旅游专业群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先导,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业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3.1注重特色旅游专业建设

旅游是近年来的热门消费项目,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目前旅游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很大,但旅游人才队伍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专业群建设需要有旅游行业发展调研的长效机制,对人才需求有深入了解,如针对所面向的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一线和中基层管理等岗位的需求,明确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主干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专业实训教学、专业综合见习、毕业论文等多课时、全方位、深层次的实践教学设计,构建包括旅游企业的课程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旅游景区实习和毕业顶岗的实习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课程开设的管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专业群建设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一个旅游专业群,立足地方,面向旅游行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与培养高层次技术相适应的人才体系,加强示范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5]。针对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外语导游、酒店管理、会展为补充的专业群思路,增设友邻国家的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区域地理等内容,实现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3.2强化师资建设

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6]。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导游、酒店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与执教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行企专家共同组成的各种结构和比例合理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共同担负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的教科研任务[6]。

在师资建设上,应建立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促使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通过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力,为学生选课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及培训,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管理系统应用能力,并树立学分制教学管理理念,以适应多样化教学管理的需要,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3.3创新旅游专业群教学体系

指导云南省地方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旅游专业群包括旅游管理、景区、酒店、导游、会展、空乘等专业,要求每个院校大而全的专业建设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院校专业评估、指导和调配非常重要,每个院校集中资源重点建设特色专业,通过院校间教师专业交流教学模式,共享优势资源。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实训模式[7]。旅游行业急需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学生成为企业的首选。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适应社会,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评价。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如旅游法律法规、企业经营、旅游营销、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专多能”已成为旅游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所呈现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趋势,也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具有广泛性特征,为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渠道。

3.4注重信息化建设

校园信息化可以增强学校教务部门对师生之间交叉有序的协调调控力度。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更能促进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补充和完善精品课程和经典案例等资源。各院校的特色专业及其精品课程,着眼于方便使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构建旅游专业群网络虚拟环境,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以促进人才培养为目的、以辅助教学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推手,形成教学视频录像、虚拟实训软件、案例库、实训项目、网络课程资源的资源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以做到网络共享,并具有旅游专业动态趋向、就业和职业认证等信息资源。

4 旅游专业群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4.1课程和学分设计

旅游专业需要面向社会、服务区域、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技能和能力的人才。结合当地实际,还涉及民族文化、宗教、邻邦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等,该类知识很多可以在本院校其他专业得到补充。针对旅游群具体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人文地理、宗教历史等课程,增加教学实训、工学结合学分比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选修以扩大知识面,踏实实训努力掌握服务技能。

4.2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共享

信息化对于旅游专业群的建设至关重要,主要提供师生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实现在线交流和学习、资源共享。每个院校均有自身特点,特色专业有相对优势,是信息化建设中共享精品课程的主要来源,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院校师生积极提供共享的精品课程、经典案例等资源。建立院校间师生交流机制,达到优势人才资源互补的目的。

4.3选课指导制度设计

在学分管理制度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均可;指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自主选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思想,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方案范围内,自主选择修读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段;根据办学条件及旅游学科专业特点,允许学生在适度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试行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建立教师选课指导机制,从培养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的方向选课,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 结语

高职旅游类专业想要适应区域经济与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旅游专门人才,就需要通过学分制的实施,重点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借助社会和其他高校的有效资源共同发展;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师引导,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实行大类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形式,合力推进旅游专业群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凌理.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07.

[2] 宋焱,黄俊,等.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三创”建设模型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 罗勇武,刘毓,等.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1).

[4] 赵鹏飞,苏成柏.浅谈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5] 蒋洁.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措施[J].职业时空,2008(5).

作者简介:周灿(1972-),女,湖南祁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赵明(1977-),女,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云南省教育厅《旅游行业职业教育人才需求调研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工作》成果论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a)-181-03

猜你喜欢
学分制人才培养改革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改革之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改革备忘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