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舒,董瑶漪,葛鹏程,党大胜,史国兵(沈阳军区总医院药学部,辽宁 沈阳 110016)
·不良反应监测·
23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Pareto最优分析
任天舒,董瑶漪,葛鹏程,党大胜,史国兵(沈阳军区总医院药学部,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areto最优分析,对2009–2014年上报的2395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对患者年龄、药物品种、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2395例ADR中,51~60岁这个年龄段较易发生ADR(33.70%),在所有药物中抗菌药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26.01%),其中头孢菌素发生例数最多(134例,21.51%),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66.72%),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7.52%)。结论:依据ADR出现的特征与规律,合理掌握用药方式,并强化监护环节,运用有效的措施加以监测和管理,以降低ADR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Pareto最优;分析
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ADR),接近250万人因为ADR而需要住院治疗[1]。随着临床药种类和数量的日益增多,对ADR进行监测是强化药物管理与提升药物使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保证药物安全的重点环节。笔者采帕累托图法分析我院2395 例ADR报告,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征,为临床合理药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通过我院局域网“军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收集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ADR报告,共计2395例,均为合格报告,经审核后上报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2研究方法
2.1患者的年龄分布
将患者按年龄段分类,统计各年龄段的例数,计算构成比和累计构成比,结果详见表1。从表1结果显示可知,发生ADR的10个年龄组,年龄在51~60岁(33.70%),41~50岁(17.62%),61~70岁(16.57%),71~80岁(13.07%)的这四个年龄段占主要因素(A类),其他年龄段为一般因素(B类)和次要因素(C类)。
表1 患者年龄分布Tab 1 Ag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2.2药物种类分布
表2 药物品种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the drug categories
2.3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发生ADR比例最高,共623例,统计各个类别具体ADR例数,再计算构成比和累计构成比,按构成比排序,详见表3。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21.51%)、喹诺酮类(19.42%)、β-内酰胺类(15.73%)、碳青霉烯类(13.64%)和糖肽类(9.15%)为主要因素(A类),其他抗菌药物为一般因素(B类)和次要因素(C类)。
2.4ADR涉及的药物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将发生ADR的药物按给药途径分类,统计每种给药途径例数,再计算出每种给药途径的构成比和累计构成比,按构成比排序,详见表4。结果表明静脉滴注(66.72%)为主要因素(A类),口服给药(20.79%)为一般因素(B类),其他给药途径均为次要因素(C类)。
2.5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参照WHO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对累及的系统/器官进行分类,统计每种ADR的例数,计算每类ADR的构成比和累计构成比,按构成比排序,详见表5。结果显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7.52%)、全身损害(24.76%)、胃肠道损害(18.66%)相关的ADR例数较多,为主要因素(A类),其他种类ADR为一般因素(B类)及次要因素(C类)。
2.6严重ADR
2395例ADR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共44例,表现为骨髓抑制7例,肝功能异常6例,过敏性休克5例,严重皮疹4例,其余严重ADR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肺纤维化、腹泻等,大多数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或好转,死亡1例。
表3 抗菌药物品种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categories
表4 给药途径分布Tab 4 Distribu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route
3.1关注老年患者ADR
从表1中可以看出,51~60岁年龄段的患者发生ADR的构成比最高,另外41~50岁、61~70岁以及71~80岁这3个年龄段发生ADR的构成比也较大,为主要因素。其可能原因为年龄位于51~60岁的患者属于老年前期,受激素分泌紊乱的影响,患者的药物处置过程与以往有较多改变,这部分患者在药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易被医务工作者忽略;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言,其生理功能进入逐渐衰退期,以肾功能衰退更为明显,这将直接影响药物的转化和排泄。老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减低,对药物的应激反应减弱。此外,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由于多病共存,合并药较多,从而更易发生ADR[3]。
表5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Tab 5 Systems/organs involved in ADR and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2ADR的分布特点
我院发生ADR的17类药物中,主要构成因素有6类药物:抗菌药物、循环系统药物、中成药、造影剂、消化系统药物以及电解质营养类药物。抗菌药物引起ADR占总例数的26.01%,涉及品种有13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占抗菌药物引起ADR的主要构成因素。我国目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比例较高,抗菌药物滥问题较多,抗菌药物使盲目性大,剂量大,疗程长,因此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药水平[4]。中成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比例较高,因该类药物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致敏成分,静脉给药更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4]。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使必须谨慎,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给药,避免或减少其引发的严重临床后果。
3.3药物给药方式的影响
静脉滴注是不同给药途径中发生ADR的主要因素,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输液中pH、内毒素、微粒等因素为引起ADR的诱因,与浓度、稳定性、给药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应减少经静脉给药,规范药细节,避免配伍、浓度、滴速等不适宜操作[5]。
3.4ADR的主要临床表现
由表5可知ADR在全身各器官发生的分布,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损害、胃肠道损害为主要构成因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瘙痒、过敏性皮疹,大部分经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严重ADR主要表现为剥脱性皮炎,需经系统治疗才能治愈。药物造成的全身性损害仅次于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等,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物浓度、滴速、合并药等。第三个主要构成因素为胃肠道损害,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停药或减量后大部分症状可缓解。皮肤损害、全身性损害及胃肠道损害临床表现较直观,而其他ADR如肝肾损害只有在严重损害时才会出现症状,因此临床药过程中应加强生化检查,及时发现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3.5严重ADR分析
本研究中,严重ADR报告共计44例,涉及药物主要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等。7例严重的骨髓抑制均为抗肿瘤药物所致,涉及药品为5-FU、铂类、紫杉醇等,多为联合化疗,因涉及例数较少,未作系统统计。据文献报告,引起骨髓抑制数最多的抗肿瘤药品是顺铂,其次是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紫杉醇等[6]。1例死亡病例为造影剂过敏所致,提示临床应碘造影剂前应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疾病史及药情况,药结束后嘱患者在候诊室观察30 min方可离开,高危病例应留观更长的时间[7]。此外,替加环素引起急性胰腺炎、托伐普坦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严重病例各有1例,ADR发生情况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8-9]。替加环素与托伐普坦均为近几年在我国上市的新药,临床应经验有限,提示应重点监测新引进药物的罕见、严重的ADR,对于有基础疾病的高危患者药时更应谨慎。
[参考文献]
[1] 马红,石杰,苏家茹.药物不良反应1140例帕累托图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6):810-811.
[2] 谢灵璞,徐锦龙,莫燕红,等.513例ADR报告的Pareto最优分析[J].中国药物应与监测,2014,11(3):177-179.
[3] 沈芊,刘琛,王育琴.400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4):228-231.
[4] 叶晓津,方欢,蔡蕴敏.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评价与分析,2015,15(2):231-233.
[5] 朱曼,郭代红,凡超,等.军队医院22 605例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与监测,2015,12 (5):284-288.
[6] 郑冬雁,翟淑越,崔冉,等.4120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5):291-294.
[7] 廉洪,肖昌钱,朱逢佳,等.我院52例对比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9):541-543.
[8] 李昱霖,梁志欣,王彬,等.替加环素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与监测,2014,11(2):111-114.
[9] 江冬青.托伐普坦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药,2014,7(3):176-178.
Pareto optimal analysis of 2395 cases of ADR reports
REN Tian-shu, DONG Yao-yi, GE Peng-cheng, DANG Da-sheng, SHI Guo-b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Shenyang 110016, China )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ul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bou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happened in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s. Methods: The Pareto optimal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2395 cases of ADR reports from 2009 to 2014, including patients' age, drug varieties, antibacterial varieties,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s: Among the 2395 ADRs, the patients' age at 51–60 were at risk of ADRs (33.70%). Antibacterial drugs were mostly involved in 2395 ADR reports (26.01%), in which, cephalosporin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134 cases, 21.51%).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causing ADR was intravenous drip (66.72%).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th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damage (27.52%). Conclus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R, the rational ways of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mastered, the guardianship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monitor and manage ADRs.
[KEY 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 Pareto optim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57(2016)02–0101–04
[通信作者]史国兵,男,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E-mail:smartox@163.com
[作者简介]任天舒,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E-mail:sz_pharm@163.com
收稿日期:(2015-10-25 修回日期: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