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慧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纪录化发展策略
康 慧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
国内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已有四年之久,面对各种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民生新闻节目也面临着如何长久发展的困境。以此同时,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度日益渐火,笔者研究发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与电视纪录片两种类型的节目之间之间存在一些相互借鉴与融合的交叉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借鉴电视纪录片的手法寻求一种新的发展策略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纪录化;发展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亟不可待,电视新闻类节目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其“以民为本,平民视角,民生内容”的理念,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更好的达到了由传者优先到受者优先的观念转化。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一阵“民生热”。而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闻类型的节目广泛受到大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闻节目、播出制作形式和播出平台的多样化,民生新闻节目的问题也渐渐显现,民生新闻节目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热及一时的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停播,面临收视难题。其一,主要是由于片面的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单纯的追求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软”新闻,所选取的新闻内容在节目中与人民的切身利益越来越远,“短,平,快”的固有模式也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民生新闻价值降低,忽略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其二,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过度平庸化,节目粗制滥造,极低的估计了观众的审美品格,,忽略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审美价值。其三,报道内容琐碎化,几乎包揽各种繁杂内容,而又没有重点关注,使得观众很难筛选信息,关注持续的报道。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却异军突起,随着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三极》等电视纪录片播出,收视率与话题量不断攀升,中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但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节目类型却存在着互通融合的结构空间。纪录片创作的多种观念和手法已经或多或少的渗透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改版和创新当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向纪录化方向发展的策略已经成为一个新方向。
社会性是指社会与公众利益相关连的属性,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而社会性是判定选题价值的一大标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也是如此。而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同质化,报道浅层,趋同化,娱乐化商业化越发严重。近乎相同的选题是民生新闻没有广度,“短,平,快”的报道形式又使得其挖不到相应话题的深度,报道就只成为报道,满足不了观众的求知热情,达不到一定的社会引导性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选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能单纯的追求“软”新闻,不考虑新闻价值,只是为了求“新”求“异”来吸引眼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闻的选题上应当在广度上做文章,积极的去洞察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拓宽选题的思路,不能是看着同行的眼光选题,应当是看着百姓的生活选题。时政化的背景是选题的关键,更要切记民生新闻的主旨是贴近百姓生活,所以在时政化的背景下要始终保持平民化的视角。而深度报道成为民生新闻成功的重要方式,比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系列节目,每一部都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采用的拍摄和报道手法极贴近于纪录片,而这种形态的民生新闻更受到观众的追崇和赞扬,在民生新闻纪录化的方向上等到了成功的印证。而这一系列节目在报道深度上满足了刨根问底,后续发展的持续报道需求。正如一部好的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也是评判纪录片好坏的关键因素,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也应当考虑到社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如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极其透彻的表现了当时中国的春运现象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处境,无论是选题还是关注点无一不是贴近时政热点却又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电视新闻节目在选择报道的新闻时,也应当有纪录片选题的深思熟虑,而不是是新闻就报道,应当充分考虑其社会价值,业者应当培养自己的新闻视角和新闻眼光,本着纪录化的选题要求,来规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新闻选题,从而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在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运用问题上,经常会出现对于运用故事化手法后纪录片真实性是否还是客观真实的探讨,那这种手法运用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当中是否也存在虚构和不真实的疑虑呢?笔者认为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的运用与文学和电影创作当中的故事化手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纪录片运用故事化只是外在形式的故事化,也就是说,记录内容不存在任何的故事编排和虚构,只是做到真实记录,而故事化只是一种外在框架的构成形式。就像我们平时制作烘培饼干,喜欢把饼干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心形状,动物形状,但是饼干本身都是面粉黄油一样。那么这种故事化的手法运用到民生新闻当中也就可以打消这一疑虑。其实故事化的手法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早就有一定的运用,但只是学其皮毛,遵循“短,平,快”的运作方式,只是在表面上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能真正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纪录片当中的故事化却是深入故事化,比如纪录片《第三极》当中每一个想表达的主题和每一个故事人物牢不可分,《生命之伴》这一集主要讲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通过讲述里面所有的人物:老人与放生羊的兄弟情深,女人救助受伤的丹顶鹤,小孩与自己的赛马之间的故事等,从横向的多个人物上来故事化构架,达到一种积累的表达效果,从而深入的表现真实的事件,表达真实的情感。又如纪录片《海豚湾》则是从纵向上单纯记录一个人物事件,从事件的前因,后果,中间经历的各种情形,所有的元素通通一一记录下下来,完整的彻底的呈现一个事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将故事化的手法深入化,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因果,所以,深度报道事件的完整性和后续性,运用系列节目的形式抓住观众的关注度。或者多个一类型事件同时挖掘报道。同样,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把故事化手法运用好,首先要以人物为主体,以往的新闻节目中往往忽略人物单纯的讲事件。例如山西电视台《小郭跑腿》节目中曾经报道有位八旬老人哭诉自己六个儿女都不抚养自己还把自己赶到大街上的故事,以老人为主体带领记者一一到儿女家,每个儿女说到自己为什么不赡养父亲的原因,为什么父亲被赶到了大街上,最后小儿子把父亲领回家。这则新闻主体是老人,由于财产分配不均导致儿女们都不赡养老人,最后拿到房产的小儿子将自己的父亲带回家的事。如果按照传统的播报方式可能就是平铺直叙,说成由于财产分配不均老人无人赡养的播报。相比之下,这种故事化的方式更令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其次,细节也是深入故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是新闻的血肉,没有细节的新闻当然就会像骷髅一样难看。”纪录片当中对于细节的呈现和把握往往是最牵动人心的,一个小的动作或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足以为整部纪录片增添光彩。民生新闻节目中多是一则消息简单描述,规矩的结构加之索然无味的叙述自然不会有细节。细节多通过意味深长的画面来表现,民生新闻节目当中往往是以文字作为报道的主要手段,画面则是空镜头或是套路式的镜头组成,没有任何画面以外的故事表现力,如在报道有位向工厂索要医疗赔偿的断臂工人时,仅仅是不断拍摄工人的断臂,工厂老板的推卸责任的镜头,加入工厂的几个空镜头,不断地通过平淡的讲述解说,让观众始终没有带入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采用故事化细节处理,就可以像纪录片一样,拍摄工人家庭困难的画面,不停掉泪等等细节的画面来代替索然无味的解说。最后,在情节的编排上也要做到有悬念有包袱,巧妙编排引人入胜。
在民生新闻不能像传统新闻那样一板一眼,它应当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最好能培养观看习惯,且在看的时候不应当有沉重的审美效果,应当轻松自在,温情感人,具有审美价值。首先,在解说词的采写方式上应当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倒金字塔形式,把平淡无奇,直白,严肃的语言话风转变成为有情节有矛盾,一波三折的讲故事的形式。语言要尽量避免官话套话,要贴近生活,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观众与当事人的距离。话语上讲究平等的语气,就好像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聊天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可以不加入解说词,通过同期声,音效,音响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在画面的处理制作上也是如此,摒弃以往忽略画面的思维,让画面自己说话,对于不同景别的运用力度加大,在以往的民生新闻中大多采用全景,中景景交叉完成,没有任何的美感和感情色彩,纪录化的方式可以让民生新闻像纪录片一样有灵魂,尽量增加特写,近景的运用。在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上,以往总是加入没有意义的空镜头来弥补声画分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漫画和字幕,CG动画或者二维动画来进行描述和补充解说。比如分析一些数据或者滤清关系等一些情节需要时就可以用二维动画的形式清晰明了的展现在画面当中。而一些提醒百姓防骗的一些报道中则可以加入现在风靡的真人秀形式,让一些志愿者深入骗子的圈套,来亲身体验,然后通过偷拍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或者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扮演,来加强提醒的力度。而蒙太奇的剪辑制作手法也可以相应的应用到民生新闻的制作当中,这样从整体上提高了节目的可看度和审美价值。
总之,在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新闻获取的方式日渐挑剔,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努力在大众眼中打造自身媒体特点,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能为自身补充发展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媒介之间寻求共通交叉点,就像电视与电影永远互相捆绑一样,文本类型的“互通友谊”也是搭伴共同发展的重要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纪实性在纪录化的过程中更加凸显,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在纪录化的发展中更具有魔力。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的纪录化发展策略也会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光明。
[1]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2005(4).
[2]王阳.电视新闻中的创新思维[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李恩吉.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新闻传播,2003(9).
[4]王晓春.浅谈纪实手法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8).
[5]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6]候迎钟.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2006(5).
[7]江礼贤.浅谈民生新闻纪录化[J].视听,2016(07).
康慧,学历: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