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佳 (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 130000)
“长袖”在朝鲜族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陈 佳 (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 130000)
“袖”舞是东方舞蹈的一大创造。在当下,“袖”舞技巧的发展变化相当之快,并愈来愈强调“袖”的造型性、节奏性、舞蹈性的高度结合,引起舞蹈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以“袖”这一舞蹈表现形式为点,分析朝鲜族“袖”舞作品的动态特征,为今后“袖”在舞蹈教学、创作的运用提供参考。
长袖;朝鲜族;舞蹈
在东方舞蹈中,“袖”的运用是一大特色。“袖”作为传统服饰的艺术化加工,不但可以通过延长人的肢体的方式扩展表现力,还能够通过用力的变化,形成抑扬、飘忽的变化,带来美的感受。汉字“巫”即形象地描绘巫师在天地间挥动长袖起舞的动作。同时,“长袖善舞”这个成语则形象而直观地证明了“袖”与舞的关系,这证明了“袖”从日常生活元素而晋入舞蹈道具由来已久,具有东方舞蹈生活化、艺术化的特性。
在朝鲜族长袖舞中,“气韵”的体现主要在于呼吸与发力的配合,类似于我国古典舞中的“太极”发力和传统曲艺文化中的“水袖”。朝鲜族长袖舞中贯穿着一直“粘劲儿”,发力柔中带刚,周身相互对应,通过“圆、曲、拧、倾”的静态姿势与“弹、撩、抻、划”等动态发力,在舞蹈中显现圆的美感与轨迹,结合长袖的外在表现,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点线结合的美感。如朝鲜族舞蹈《长白瀑布》中,通过袖的各种“抛、抽、甩、抖、转”的变化集中表现了瀑布飞流直下,澎湃激荡的场景,以意代身,以身导袖,体现了一种情袖交融的和谐境界。从袖的运动规律来看,长袖的舞动随着音乐与节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律动,呼吸一直配合动作,且贯穿全身,为外在的动作提供源动力。《长白瀑布》中的“提沉”“收放”无不是以呼吸为启动。袖通过气息延伸出来,形成行云流水的动作技巧。因此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是做到“人袖合一”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朝鲜族长袖舞与中国古典舞以及传统京剧中的“水袖”有相同之处。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朝鲜族舞蹈也存在着“气韵”的观点。这里的“气韵”是指对自然规律的遵守,与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朝鲜族长袖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朝鲜族长袖舞中,“写意”的范畴往往多于“写实”,“意”与“实”的关系是虚、实、主、次的关系。而朝鲜族长袖舞经过严谨规范的构思,擅长于用“虚”的现象来表现“实”本质。抒情来叙事,而不仅仅是在舞台上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尤其是在用长袖表达舞者的内心波动时,“袖”的特征得以进一步体现。舞蹈作为一种“沉默”的形体艺术,不能像戏曲话剧一样用台词和唱腔抒发情怀,只能通过舞蹈技法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所以就要充分利用人体的肢体语言,结合“袖”多变、绚丽的技巧来抒发情感,表现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使“意”与“实”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如朝鲜族舞蹈《僧舞》中,舞者采用静动结合的舞蹈节奏,以及“甩袖”“转袖”等技巧变化,巧妙地塑造了内心充满矛盾的僧人形象。
在朝鲜族舞蹈作品中,以“袖”为舞蹈道具的作品往往更偏重表达舞者的心境变化,本文将以朝鲜族舞蹈作品《僧舞》为例进行简述。
《僧舞》作为朝鲜族传统舞蹈,舞者的服饰在传统僧服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艺术改造,加长了袖的长度。在舞蹈中,舞者俯询大地,仰问长风,通过长袖的舞动造型,着重体现舞者内心独立苍茫的孤独感受。在整个舞蹈中,编舞意在通过用长袖和击鼓来展现僧人的内心环境,因此动作重在“写意”,具象的长袖舞动实质上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在舞蹈中,我们能多次看到舞者静动结合,刚柔相济的袖舞变化。尤其是在长袖旋转之中突然迸发的瞬间甩袖,巧妙地表现了僧人角色内心的涟漪。从步法来看,“僧舞”侧重滑步与跳跃的步法结合,整体呈“之”字形前进,配合长袖的左右舞动,显得动作轻盈,姿态优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纵观整个《僧舞》的舞蹈编舞节奏,从最初的含蓄、舒展,到高潮时行云流水的袖舞、激烈多变的击鼓,以至于最后随着音乐双手合十,一切动作重归于寂。是一个“由静到动,由动归静”的三段式结构,一方面有助于表达僧人最初遗世独立的风度,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情态变化,与最后的内外统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现舞者的高超技巧。
另外,《僧舞》的服装、道具设计也值得一提,舞者所穿的并不是汉文化密宗、显宗的僧服,而是带有明显朝鲜族特色的朝族僧服。这种宽大而且加长袖部的民族服饰,在舞蹈中不但突出了长袖的表现,还带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民族特色,在舞蹈中随着朝鲜民族乐器的伴奏,表现了人与袖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袖”在朝鲜族舞蹈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服饰延伸,更是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舞蹈道具。作为舞者手臂的延伸,“袖”通过本身纷繁多变的变化表现,对舞蹈的意境渲染做出极大的贡献。成为东方舞蹈的重要表演道具之一。在朝鲜族舞蹈中,“袖”有其独特的地位与运用模式,和中国传统曲艺和中国古典舞中的“水袖”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独自的“气韵”发力特点,在体态上,动作表现上自成一家。结合本身的音乐服饰特色,形成独到的舞蹈韵律与舞蹈表现。
在当下,“袖”在舞台表演与舞蹈教学、创作中,以其独有的造型、节奏表达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与重视,尤其是“袖”与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融合,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角色情感很有帮助。笔者希望通过对朝鲜族舞蹈舞中“袖”的运用研究,为民族舞学习与现代舞编创提供一点借鉴。
指导教师:王淑艳
[1]崔承喜.朝鲜民族舞蹈基本[M].朝鲜艺术出版社,1958.
[2]朴永光.朝鲜族舞蹈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任范松.中国朝鲜族艺术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4]李风玉.朝鲜古典舞蹈[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5]向楠.汉民族、朝鲜民族“袖”舞比较研究[J].延边大学,2007.
[6]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7]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佳,硕士,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间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