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雪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浅谈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问题和思考
黄曼雪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摘要:水土保持方案作为交通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建设过程以及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切实提升建设项目的效益。本文以交通项目建设为例,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水土保持编制方案的优化方法,希望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问题;举措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质量直接关乎生产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因此要切实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例如在水土保持方案中,土壤的质量、环境的质量、施工机器的质量等都需要在交通建设环节加以强调,生产建设项目的进行必须符合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以及施工标准,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体现生态建设的理念。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在生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生产建设项目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十分重要,针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进而提升施工建设的效益。
首先,水土保持工作在交通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交通建设项目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是建设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一般需要建设水利设施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而由于水利设施储水、蓄水的强大功能,水利工程建设后,局部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大为增强,同时地表蒸发量增大,地表径流增多,虽然没有改变大范围地区的降水条件,但使得局部地区的降水条件得到优化,因此水资源的储存量大大增加。再次,水土保持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人工的蓄水场所,随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湖泊和沼泽的数量大幅度将少,而水土保持在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湖泊、沼泽发挥储水、蓄水、优化环境的作用[1]。水土保持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保护生产建设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降水量和蒸发量趋于平稳,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以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减少荒漠化、盐碱化、沙尘暴、旱涝无度、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当自然灾害发生作用时,可以减轻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水土保持在施工建设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也直观重要。
2.1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和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相协调
我国交通建设项目大多属于新建项目,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应该以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作为基本前提,同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深度也要与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以此提升水土保持方案的现实参照性[1]。但是在实际的1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中,其深度却常常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相适应。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一般仅仅存留在可行性分析的层面,而对工程设计的技术研究并没有深入。由于方案编制的深度不够,使得项目实施的数量、位置以及技术难以进行确定,给施工建设过程带来了许多障碍。
2.2水土预测保持方法尚不完善
公路工程属于线性工程,其建设特征是空间跨度大、施工主体繁多以及施工影响大等方面,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着水土保持预测方法不完善的状况。一方面,由于目前科研水平的限制,方案的编制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客观条件也不允许进行完善的水土保持预测工作。因此,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对于水土保持的预测大多是凭借经验获得,对于施工建设单位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2.3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工程建设实际脱节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工程建设实际脱节是目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严重阻碍了水土保持方案的成效发挥,同时也难以为实际的工程建设提供指导。目前工程量的计算主要采取类比的计算方法,但是在工程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工程的建设方案仅仅是针对工程设计人员和方案编制人员展开的,对具体位置并没有进行确定,因此也难以确定不同位置的不同防治措施,当发生水土流失时,施工建设单位只能进行大面积的抢救,而无法对症下药。
3.1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和主体工程设计深度区域协调
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和主体工程设计深度区域协调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体系的首要举措。因此,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主体要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作为基本参考,对工程设计的主体提出有关约束条件,并针对水土保持工作中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首先,交通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研究、工程分析研究以及工程实施研究等环节,工程可行性研究要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从技术、经济、以及生态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工程的进一步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再次,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将对施工建设方案的细化作为基本,例如工程的施工单位、详细的施工技术、施工进度安排以及预计的施工建设成果都需要进行明确。
3.2完善水土预测保持方法
工业生产向生态生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在生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水土预测保持工作,完善水土预测保持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2]:第一,加强水土预测保持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及时发现并处理水土预测保持配套设施技术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防止由于设施老化给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带来阻碍。同时,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完善水土预测保持配套设施,使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增加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减少水土预测保持的难度。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周期长、耗费资金多且需要各方面的
财政及政策支持,难以普及到生产建设项目中去。因此,要加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生态生产建设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减少水土保持工作的难度。第三,推广新型科技预测成果。生产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同时,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也需要将借助科技的力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土预测保持也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及信息化方向推进,因此要加大新型机器和先进计算机设备的研发,首先在一些地区开展科技试点工作,进而推广到全国地区,从而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提供积极借鉴和有力准备。
3.3以工程实际作为参考,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可操作性
要想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取得实际的效益,就必须以工程实际作为参考,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可操作性。因此,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研究[3]:首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前提,也是保证环境状态调查结果科学性、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对于项目建设地区的环境各项指标作出检测,获得有关数据,对有关数据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洁净度、微生物含量、植被覆盖率、植物种类数、负离子浓度等多项指标,在对以上指标进行科学衡量后,形成数据,供有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及研究,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做好准备。其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想使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能够为保护生产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生产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要对环境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环境的状态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环境响应能力三个方面。首先,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扩大了环境的有益影响;其次,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即增强了生态环境的负荷,甚至引发盐碱化等不良自然灾害;最后,水土保持的进行增强了环境响应能力,即是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的环境质量的测量指标,有利于生产建设地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保护。因此,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水土保持在不同生产建设时期时期对环境的影响,以此改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质量。
针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存在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和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相协调、水土预测保持方法尚不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工程建设实际脱节等问题,相关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部门要从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和主体工程设计深度区域协调、完善水土预测保持方法、以工程实际作为参考,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出发,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促进生产建设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项目建设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爱国,李海林,高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2,07:21-23.
[2]陈志强.浅谈风电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几个问题——以安溪龙门风电场项目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03:62-65.
[3]贺学进.浅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与创新,2015,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