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融 杨絮飞 (浙江农林大学 文化学院 311300)
武威木马俑造型艺术浅析
刘晓融 杨絮飞 (浙江农林大学 文化学院 311300)
在汉代陶俑艺术中,除了丰富多彩的人物俑造型令人叹为观止已外,马俑的数量和造型种类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在众多材质的马俑中,武威出土的木马俑,其造型类型有其独特之处。它的制作方法、造型特征、美学价值和审美意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武威山;木马;造型
汉朝是我国出现大量养马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是由于马在汉代特殊的社会作用决定的。首先,从戍守边防来看,汉立国以来,北方匈奴一直不断的侵扰边境,威胁西汉政权国防和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是汉朝当时最大的外患。汉朝为了巩固政权和抵御北匈奴的侵扰,军队对战马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加了。政府在扩大养马的同时,也支持鼓励人民大力发展养马事业。《食货志》记载“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文帝时,颁布了‘复马令’,‘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以免除兵役的办法鼓励私人养马。”政策的鼓励是汉代马匹数量增加的主要动力。其次,我们可以从汉代帝王陵墓中发现大量陶马倚仗俑,和汉画像石(砖)中表现达官贵族出行时的车马出行图中看到,马在汉代也是权利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拥有马匹数量的多寡直接反映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最后,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马是当时最主要和最快捷的通信工具和运输工具,《马援传》记载:“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马在当时关系到社稷安危、国富民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成为艺术家竞相刻画的主要对象。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段,是汉朝在西部设立的一个军事重镇,由于武威当地水草丰美,利于畜牧,因此,汉朝在此地设立了重要的马苑。由于日常生活中与马密切的联系,使人们对马产生了深厚感情,促使在死后的生活中也要有马的陪伴,因此在武威墓葬动物俑中,马俑显得鹤立鸡群。由于武威的地理位置原因,年降雨量较少,土质干燥,使得距今快两千年的木雕保存的较为完好,为我们研究汉代木雕发展提供了完善的质料。武威出土的木马俑,不管是从材质还是制作方法上都不同于其他材质的马俑。
汉陶马俑主要是继承了以秦为基础的写实风格,而汉木马的造型是以“良马式”的标准进行雕刻的。汉朝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对马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促使统治者不断的从大宛、乌孙等地引进良马、“天马”进行培育。陶马主要是采用分模翻制后,再合并组装成整体的,最后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而武威木马则直接对木头进行雕凿,木马一般由头、颈、身体、四肢、尾巴,五大部分组合组成。按照马的大小比例要求,分别采用圆雕的手法进行局部雕刻,最后采用榫卯或粘合的办法组合完整。武威木马大多马背上都雕刻有马鞍或是在马身上描绘出一个马鞍,而陶马很少看到这种情况。武威木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部分木马通身施以黑色,然后再用红色、白色对眼、鼻、口、马鞍分别描绘,马鞍上多运用“S”形的曲线描绘一些云气纹、花式、图样,增加了“天马行空”的律动感,创造出运动感极强的视觉效果。这样描绘方法有点像楚墓漆器上的装饰风格,以黑色为底来衬托漂浮流动着的精美纤细的红、白色花纹,给人瑰丽神秘的美感。通过使用图像颜色的描绘方法,来增添木马的神秘色彩,和其“天马”的造型遥相呼应。
由于材质和追求不同气势的原因,木马突出表现了重量感和块面感,侧重动态和动势所传递出的生命活力,把块面所体现出的力量感,观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品的造型中,使神和形在雕塑作品中水乳交融熠熠生辉,作品中充满着斗志昂扬的生命力。
武威木马通过概括无数细节使造型生动型简洁,木马雕塑凭借整体形象的雄伟姿态,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通过高度概括形象,注重动态的平衡协调,产生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木马往往表现马的圆浑雄壮、较大的重量感、结构转折清晰、四肢强健有力,展现了马大气敦实的精神气质。
以武威磨嘴子西汉晚期出土的木马为例,马高81厘米,通体用黑墨描绘,马首平持,做立马状。马头是整个身体刻画较为精到的部分,马头偏大,基本形状简洁流畅方中寓圆,整体给人一种灵气。马双耳的耳根处厚实而耳尖尖细,如劈开的竹筒竖立在头顶,精灵似的耳朵为马增加了几分灵气。双眸通过客观的夸张,就像悬铃一样炯炯有神的注视前方,展现了马的精神气质。鼻孔怒张而鼻翼饱满充实,张口嘶鸣的嘴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方厚的下唇向下伸展有力的证明了嘶鸣的力度,这些动作真是的显示了马奔跑前的情感状态。鼻梁平直没有修圆磨光而棱角分明,凹凸分明的处理,可能是为了增强马刚健的艺术效果。两腮结构的转折处,处理的较为圆滑, 表现马脸部肌肉的力量和厚实。整个马头有点神似龙头的造型给人以威严英俊的视觉感受,和其表现“天马”的理念有相似之处。
与头相比身体雕刻的相对较为概括,颈部弯曲而且细长,是按照良马的要求制作的,这与四川、青海出土的木马明显不同。细长的颈部与圆浑的躯干形成对比,更好的表现良马的与众不同精神气质。躯干雕刻刀法简洁明快,刀痕清晰可见,木雕块面转折很少有圆滑的弧面,而是以跌宕起伏的手法作块面之间的迅速过度,躯干整体方中透圆,使形体的整体感充实饱满。圆浑扩张的前胸肌和壮硕的臀部肌肉,像充满气的球一样具有内在爆发力。四肢蹄大而踝细,基本上只是雕刻出转折的关节处,没有具体刻画筋骨走向,然而却使人觉得腿部挺拔、硬朗、有力。工匠抓住了雕刻四肢的技巧,通过脚蹄与踝部的粗细对比来增强马的灵活跳跃能力。马的后腿像拉满的弓,用力的向前伸展,与马的臀部形成了弧线状,有一种摄人心弦,蓄势待发的爆发力,像是骏马储蓄了所有能量准备腾空飞去。工匠巧妙的运用了内在势能,制造了一种强烈的运动感,引起观众相应的情绪体验。马尾短小上粗下细呈弧线弯曲状。木马的整体造型勇猛,比例合理结构关系明确,且具有马中“英雄”般的魅力。
“谨毛而失藐”是汉代造型艺术十分崇尚的追求,木马雕刻完美的表现了这种艺术追求。木马没完全的按照自然状态中马的形状进行雕刻的,而是通过对马的细节结构做概括地弱化归纳, 十分巧妙地再现体积形态,在结构关系中通过块面结构的处理方法把身体刻画的饱满有力。如果把木马和雕刻精细马进行比较,会发现这种高度简练和概括的作品在大气磅礴中透露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面貌。“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在木马雕刻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汉代雕塑家在塑造马的形象时,不仅准确真实地再现了马的形体,而且还对马的习性和神态有着深刻入微的掌握。因而常常选择最能体现马的神态和动态特征的部位加以夸张刻画和表现。这种具有夸张类型的木马带有明显的精神色彩, 通过局部夸张来强调马的精神气质和品质特征。木马雕刻体现了汉代艺术博大雄浑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寓动于静”,木马这种未动似动,不动欲动的造型技巧,巧妙地将马的运动轨迹在观赏者脑海中呈现出来,这种动态感受是观赏者自动在脑海中产生的幻想,这种主动欣赏感受艺术魅力的作品正是艺术的高超之处。“雕塑对一切动态的描写往往是暗示性和间接性的,它只能以某一瞬间的动势使人联想到动态的过程。”工匠通过敏锐观察和大胆设计,展现其成熟的造型理念,木马那强烈的动感和神韵,展示了汉代雄强博大的雕塑艺术成就。
“汉代的雕刻师赋予木头以艺术的生命,木头的造型如骨肉、纹理似经脉、彩绘像柔美的肤色。”木马艺术为中国木雕发展迈向另一高峰奠定了基础,木马造型艺术的研究对了解汉代木雕艺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汉代是一个勇于进取的时代,不论什么都展现出一种雄浑大度的气质。木马凭借动作、情节而忽视对细节的描绘,成就了汉代雕塑的古拙之貌.武威木马以良马作为创造母体,肥壮处更肥壮,筋瘦处更筋瘦,使得肥美与刚健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样式。木马追求动感强烈、造型夸张、充满生机造型艺术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王裕昌,宋琪.汉代马政和养马高峰.西北师大学报,6期41卷.
[2]王朝闻.雕塑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322.
[3]张朋川.中国汉代木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10.
刘晓融,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2014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杨絮飞,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