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云[嘉兴学院文法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试论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形象及其当代影响
⊙彭海云[嘉兴学院文法学院, 浙江嘉兴314001]
路遥的一生及其对创作的“奋斗”追求闻名于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路遥小说的内涵及突出艺术魅力亦是“奋斗”精神。在《基石》《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中,主人公形象的“奋斗”质素及精神意蕴展现得一览无遗。“奋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通过路遥的文学转换扎根于其小说内里,吸引并感染了几代青年人的成长。路遥小说中的“奋斗”人物与内核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典范意义借此彰显,同时对新世纪青年思想的形塑也有重要影响。
路遥小说 “奋斗者”形象典范意义形塑作用
路遥是当代中国实力派作家,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过硬,而“奋斗”精神是其小说的突出特征与典范标签。在《基石》《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奋斗”精神意蕴及其主人公的“奋进”形象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显然,这种“奋斗”精神主要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并经由路遥生活实践及其在创作中的巧妙转换。而实践与转换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奋斗”型的路遥与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群像,如宁国刚、高加林及孙少平等。路遥及其笔下的文学人物也借此感染了几代年轻读者的成长,同时奠定了路遥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典范性地位,并势必将继续对新世纪青年人的生活及思想等诸方面的形塑发挥积极作用。
通俗地讲,奋斗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某个正面目的而努力拼搏的行为,而奋斗者则是那些为了达到积极目的乃至于人生目标而奋力进取的人,而且这种奋斗精神不只是一时一地的努力,而是孜孜不倦、穷其一生的行动。所以,奋斗最后便演变成一种榜样与励志精神。在当代中国作家中,路遥的一生及其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奋斗”。他生于农村,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即便后来他通过努力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依然带着很浓的“农村味”。而路遥在创作中的“奋斗”意识更是尤其明显,比如,为了构思《人生》,他酝酿了三年,然后用二十一个昼夜写出了这部十三万字的名作。再如,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从构思到落笔,前前后后花费了他长达六年的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路遥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进行书写,他曾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对于路遥这种呕心沥血乃至于近乎苛刻的写作,人们似乎难以理解,他也因此过早去世。这自然是十分遗憾的事,但是作家在此“奋斗”状态下写出的作品却也借此熠熠生辉。尤其是他塑造的“奋斗者”形象系列与迁移到小说中的“奋斗”精神内核,不但让作家的人格精神得以留存、传播,而且也让其作品激励了几代青年读者的成长。
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主要分布在《基石》《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像宁国钢、高加林和孙少平等人是典型代表。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个性、命运遭际各有不同,但是他们身上所共有的一个特点便是“奋斗”。稍有区分的是,宁国刚是传统的奋斗者,一辈子为了他人、国家而努力地工作着;而高加林是孤独的奋斗者,在对工作和爱情的追求过程中始终夹着淡淡的感伤与悲哀;孙少平则是自觉的奋斗者,他对人生奋斗的意义与爱情坚守的价值有着难得的独立理解和自觉认知。
《基石》中的主人公叫宁国钢。从他一生的奋斗经历、家国守护意识以及最后的结局来看,他是一个苦难、朴实而又极具国家意识的传统奋斗者,宁国刚最终成为下层人民抗争及奋斗精神的典范代表。宁国钢从小不幸,五岁时,父母被地主折磨死了,不满十三岁被拉去当长工,逃出来参加革命,专挑重活累活干,抗战时奋勇杀鬼子,“硬过钢”外号由此传开。在一次炸碉堡的任务中,右眼被炸伤;在另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突围,他失去了两根手指头。
经过生活的苦难及战争的锤炼,宁国刚具有浓厚的集体及国家意识,继续发挥“奋斗”向上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宁国钢被评为一等残废军人,回老家休养。但他没有居功休闲,反而为他人、集体及国家做了很多好事。
宁国刚的故事是一种现实历史的反映,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奋斗的寓言及象征。他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千千万万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更代表了具有奋斗精神及家国意识的劳动人民。毋庸置疑,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路遥及其小说无非是想通过宁国刚这一形象,说明人民的奋斗及奉献是国家走向富强的牢固“基石”。
《人生》中的“奋斗”风格也较突出,它集中表现为塑造了一个为理想目标不懈奋斗却又无可奈何的“奋斗者”高加林的悲剧故事。
高加林是一个有上进心而又孤独的农村青年。高中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他想去城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惜没能考上大学,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农村。后来当了民办教师,又不幸被人顶替,变回了农民,陷入苦闷之中。再后来去县城当通讯员,不久又被人告发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职位,又回到了高家村。在爱情上,高加林也孤独地“奋斗”着。他陷入“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的矛盾纠缠中,农村姑娘刘巧珍喜欢他,但是他并不喜欢巧珍,他喜欢的是黄亚萍,不过他与黄亚萍之间始终隔着一条身份、家境的长河。尤其是他被迫回到农村之后,他与黄亚萍的爱情越来越渺茫,最终还是无奈分手。
所以,无论是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对于理想工作的渴求,还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索,高加林的奋斗多少有点孤独及懊丧的气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注定了不被人看好、理解,甚至是无情地被周围的人们所冷嘲热讽。
《平凡的世界》被公认为是路遥的巅峰之作,它凭借其史诗般的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而为文坛所称颂,并在普通读者中广泛流传。而就普通读者的阅读经验而言,大家所喜欢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很突出的奋斗者形象——孙少平以及他身上那股“自强不息”的个性特征。
首先,孙少平几乎有着与《人生》中的高加林相似的求学奋斗经历,可是他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对于努力工作有着充分的自觉与独立性。路遥在很多时候是对他充满了孩子般的凝视、赞美的,以至于路遥在小说第二部第二十二章里都不由自主地自己站出来说:“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而在爱情上,孙少平也是比宁国刚、高加林两人要更丰富复杂得多。他与郝红梅、侯玉英、田晓霞、金秀、惠英嫂等女性都发生过或多或少感情上的纠葛。而与她们每一个阶段的不一样的恋情,不仅对他性格的成熟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使得他坚持着对于人生奋斗的意义与对于爱情的坚守信心。
当然,从命运结局上看,孙少平是一个悲剧色彩的人物代表,这和成功的宁国刚完全不同。表面上看,似乎和高加林的最后结局特别相像。可是仔细一琢磨,两人的气质、见识包括对于奋斗精神的理解其实是很不同的。高加林可以说是在孤独中已经有了无可奈何、将就命运的一种味道;但是孙少平不一样,尽管小说的末尾没有明确交代,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众多的话语中,看出他对于理想始终没有放弃,他或许在等待一个机遇或者说时机。他屡次受挫,但是仍然没有向命运低头,美好的希望还在他的眼前闪烁。
由此可见,路遥小说的突出内核及艺术特质便是“奋斗者”形象及其“奋斗”精神。这也是理解路遥小说精神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
其一,路遥小说中那些鲜活的“奋斗者”形象对现在年轻人的思想成长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当代青年学生大多属于“90”后,磨炼不多,就业困难,物质的诱惑,学习的艰苦以及爱情的追索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小说中的奋斗群像多少可以起到参照作用。
第二,路遥以及路遥笔下人物的奋斗,对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形成具有感染作用。当代青年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他们有着新鲜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在互联网+、读图时代以及电子信息、新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局限,尤其是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茫然和错乱。比如过多地停留在虚拟的电子世界里,而忽略了更为丰富的现实世界,尤其是交际关系、奋斗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那么,优秀的文学经典著作都在这些方面有着较好的引导作用。就路遥的小说来说,一些突出的“励志”“奋斗”型小说与人物塑造,能够使年轻一代读者明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奋斗。总之,在路遥小说中,不管这种奋斗者及奋斗精神是传统的、孤独的,还是自觉的,都有借鉴及践行的必要和价值。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6.
[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6.
[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5]丹晨.孙少安和孙少平[J].小说评论,1987(3).
[6]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
作者:彭海云,文学博士,嘉兴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2BZW0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