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蕾
(湖南长沙市广益实验中学 410014)
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与应用
陈晓蕾
(湖南长沙市广益实验中学 410014)
在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下,混凝土外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措施,常用的外加剂有灌浆剂、引气剂、减水剂、泵送剂等等。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与应用方式进行分析。
混凝土外加剂;选择;应用
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措施,该种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高性能混凝土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国一直在针对混凝土外加剂开展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质量,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与抗冻性,减少后续的养护时间,便于及早拆模,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此外,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可以节约大量能源,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升施工的性价比,而利用水泥精、高效减水剂等,既可以解决混凝土坍落度的问题,还可以改善现有的孔结构,提升混凝土的强度。从性能上来看,混凝土外加剂主要有几种类型:
(1)改善流动性的外加剂,各类灌浆剂、引气剂、减水剂、泵送剂都属于该种类型;
(2)改善混凝土硬化和凝结时间的外加剂,如早强剂、促凝剂与缓凝剂;
(3)提升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外加剂,如防冻剂、膨胀剂、防水剂、引气剂等;
(4)改善混凝土含气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如发泡剂、加气剂等等;
(5)强化混凝土性能的外加剂,如防水剂、抗渗剂、引气剂等。
混凝土外加剂性能能否得到发挥,主要取决于水泥类型、粗细集料性能、掺合料种类、混凝土配合比、搅拌时间、搅拌形式、环境因素等等。不同水泥厂家的生产工艺与原料来源不同,质量波动大,这些都会影响外加剂的选择。当然,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上述问题,还要对配合比进行详细的分析。
前文提到过,根据性能和作用的不同,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在选择时,需要综合混凝土性能、施工要求、设计要求等因素,根据混凝土工作性能、耐久性能与强度来选择原料,在确定好材料之后,还要对同一品种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外加剂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来选择出最为适宜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的选择不仅要求可以提升混凝土的综合性能,且副作用也要非常小,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不会产生污染。一般情况下,对于常规的混凝土,我们常用的添加剂就是高效减水剂;如果在夏季施工,可以采用缓凝减水剂;如果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施工,多选择复合早强减水剂;对于高层建筑物,则应该推广泵送剂。为了充分发挥出每一种材料的性能,各类外加剂之间不能够互相代替。
每一种外加剂,其适合的掺量是不同的,不同用途的混凝土,外加剂掺量都是不同的,关于具体的数量,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后进行计算,在计算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如果外加剂剂量过大,不仅会增加成本,还有可能引发质量事故,如果外加剂掺量较小,就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因此,在用量的确定上,需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减小外加剂的使用数量。在使用液体外加剂前,需要先测量其具体的溶液密度,在使用粉状外加剂,则需要确定固体物的含量。如果粉状外加剂受潮结块,需要更换后再使用,且计算式不能将此作为掺加依据,在使用之前,需要得出具体的混凝土试配结果后方可使用。
不同品种的外加剂,由于作用机理不同,其掺加方法也不一样。一般高效减水剂和低掺量外加剂宜选用后掺法,木钙减水剂、膨胀剂宜选用先掺法,缓凝剂、引气剂宜选用同掺法。影响外加剂掺加方法的因素主要有水泥品种、减水剂品种、减水剂掺量、掺加时间及复合的其他外加剂等,因此选择哪种掺加方法均应通过现场试拌,以确定最佳掺入方法。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外加剂的掺加方法对外加剂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大,不同的混凝土外加剂应采用不同的掺入方法,不同的掺加方法将会带来不同的使用效果。混凝土外加剂的掺加方法大体分为先掺法、同掺法、后掺法、分次加入法。
在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下,混凝土外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对于混凝土的综合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使用外加剂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要求、天气情况等各类因素来进行确定,作为管理人员,则需要详细了解各类不同外加剂的性能与施工要求,掌握好正确的用量与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
[1]曲恒波,李晓明,孙晓东.浅析混凝土外加剂在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及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04).
[2]于大勇,孙林英.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和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
[3]蒋小飞,吴波,岳云龙,王琦,赵 娜.复合外加剂在道路工程水泥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4]易彬,刘伟军.基于掺外加剂的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的成本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6(10).
TU528.042
A
1004-7344(2016)36-0330-01
20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