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首都,用文化润泽生命成长

2016-07-13 06:48李娟
湖南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本校长办学

李娟



走近首都,用文化润泽生命成长

李娟

2015年11月,我与湖南60多名骨干校长去往首都北京,参观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府学小学、北京民族小学,收获颇丰,记下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走近首都,感受北京教育的大气与和谐

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园处处彰显着大师办学的大气。

一进校门,一个“爱”的主题雕塑展现在我们眼前,雕塑上李烈校长亲笔题词“以爱与爱”,这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第一个爱是指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手段;第二个爱指的是学生的爱,这个爱不再是教师教育的手段,而已经变成教育者对学生施教当中的一个教育目标,即:育出学生的爱。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着“爱”的主题文化:一组生命起源的细胞群塑诠释了人的发育生长过程,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是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教育的直接素材;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的浮雕长廊,熏陶着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石板路上的寓言故事,走廊上的文化墙、小书柜,地面的交通标志,墙壁上的学生作品,各种动物的标本柜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间闲暇课程,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植物园中孩子们种下的稻、黍、稷、菽、麦等作物,菜园里孩子们亲手种下的豆角、茄子、丝瓜、辣椒等蔬菜,生机勃勃。学校每学期组织孩子们过收获节,孩子们在收获的喜悦中获得了生命成长。学生在校的分分秒秒,身心都浸润在浓浓的校园文化之中,学校的一切都渗透着生命本色教育,彰显着校园文化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润泽,每个细节都透着办学人的用心和智慧。置身其中,如此精致的教育让人惊叹。

走近首都,感悟北京教育的博学与厚重

北京府学小学有着700年历史,是顺天府学、明清两代培养进士的官学所在,拥有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建筑。

府学大成殿前的孔子像,体现中国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和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学校利用这一资源致力于在孔子、孟子、老子的教育和哲学世界里提炼府学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学校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1368”文化工程:“1”是指一个教育博物馆;“3”是指古代教育文化区、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区、现代教育文化区;“6”是指以孔庙为中心的孔子教育思想主题,以琴棋书画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以魁星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主题,以科技楼为中心的科学技术主题,以园林为中心的百年教育学主题,以教学楼为中心的课程文化实践主题;“8”是指班级课程文化展、石鼓教育文化展、传统文化艺术展、现代信息科技展、奥林匹克活动展、顺天府学碑刻展、孔子教育思想展、府学教育展。

府学小学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博学”中促进全面发展,在“传统”中立德树人。如:学校为一、二年级开设《弟子规》,为三、四年级开设《笠翁对韵》,为五、六年级开设《论语》,除了让学生增强对语言文字知识的了解,学习声调、音韵、对仗等外,还要让学生能初步感知和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让学生博古通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观完府学小学,我不禁感叹:府学文化是传统的,但是教育的理念是先进的;府学校园是古老的,但是府学教育思想是现代的。府学小学真正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高度融合。

走近首都,感慨北京教育的多元与包容

接待了中国两代国家领导人的北京民族小学,谁曾想12年前却是“上级无奈,教师无觉,家长无助,外人不屑”的薄弱学校?民族小学是如何崛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慢慢探寻其中的秘密。

12年前,马万龙校长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向全校师生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求生存靠自己”的口号。从改变环境入手,快速改善学校的现状,稳住家长、教师、学生的人心。通过马校长的努力,学校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完成了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立人书院的修缮改造工作,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马万龙和老师们根据不同的功能,为这些建筑拟定了颇为传统的名字——砺学楼、铭史馆、求知堂、崇和馆等,使原本破败不堪的校园充满了文化味。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马校长提出打造“孩子味儿、教育味儿、自然味儿”三味校园;制定了“高质量、现代化、民族特色、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及“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的校训。此外,学校进一步挖掘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践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的“三气精神”,并使其成为了学校开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还提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幸福人生奠基”的育人目标,细化为“健康之体、规范之行、关爱之心、聪慧之脑、多才之身”五项指标,并构建了学校的“幸福公民”课程体系,设置了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同时制定了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的多元化和发展化体系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间差异,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兼顾了学生个体内的差异和民族差异,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在民族小学,走到学生中间,你很难发现哪个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一样阳光灿烂,积极向上。学校的一切都体现了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包容,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传承与包容。

回归现实,我们的教育还缺少什么?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是我们常常自嘲的一句话。回到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学校建设缺乏特色。我想,学校特色一定是指向学校的问题,学校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而长此以往师生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的行为,那就是学校文化。北京民族小学、府学小学之所以能办出如此精致的教育,离不开一位睿智的校长高位谋划,还有一大批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主管部门行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更有很多知名专家的集体把脉,才会造就北京教育的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因此,我们身边的学校,也应真真切切渗透文化,以文化育特色。

校长工作缺乏定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倡导教育家办学,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支好队伍,一支好队伍成就一所好学校。可是我们大多数校长都成了事务型、应酬型的大忙人,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系统思考,缺乏办学智慧和整体规划。再者,有的校长对新生事物缺少正确的判断和定力,跟风模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违背了教育规律,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北京民族小学的马万龙校长卧薪尝胆12年,励精图治12年,不等不靠,不急不躁,静等花开,终取得成就。

校本课程缺乏创新。校本课程是学校最有活力的课程。校本课程需要每所学校自行研发,而有的学校领导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照搬照抄别人成果,校本教材不体现本校特点;二是为了盲目跟风,追求校本课程特色教学,把学校的社团活动、传统项目等改成校本课程,多达几十种,校本教材粗制滥造,谬误百出,课程的科学性、规范性都无法保证。北京府学小学马丁一校长立足府学文化,研究府学资源,接轨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育人理念完美融合,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1368”文化工程。学校开发了近百门校本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一百多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张楚廷教授说,学校就是“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的地方。是啊,若每个教育人把“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当作学校的最高道德来奉行,学校才像学校,教师才像教师,学生才像学生。

李烈校长、马丁一校长、马万龙校长他们何尝不是终身践行“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的办学之道?又何尝不是苦苦追寻着这简单而朴素的“教育之道”呢?

作者单位:(张家界敦谊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校长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