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新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榆次区为例
张新新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很多家长为孩子报上了课外补习班。尽管“为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补习现象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火爆。为此,笔者运用问卷法对榆次区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小学生;课外补习;对策
对于课外补习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内研究者界定课外补习的术语虽然不同,但在其内涵和外延的阐述上都存在共识。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一个阶段——中小学;两种形式——家教和课外班;三大特性——补充性(开设学校课程、课外提供)、私人性(家庭、个人选择而非公共强制)和有偿性。
笔者综合许政法、王有升等人的观点,将课外补习定义为:学生除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由家庭或个人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其特点具有普遍性、有偿性、自愿性。
(一)现状
1.课外补习的供给者:在担任课外补习班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清楚在补习班谁在给自己上课。13.89%的补习班教师为在职教师,19.44%的补习班教师为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
2.补习动机:通过统计发现54.86%学生参加补习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见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学而优则仕”和教育制度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40.00%家长让孩子参加课外补习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28.24%家长因为“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辅导”。可见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辅导孩子功课。
3.课外补习内容:补习班补课的内容的统计中,超前学习新课有26人、补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有58人、为参加竞赛而做准备的有10人、既超前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有47人,可见,榆次区近一半小学生课外补习的内容主要是补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
4.课外补习的效果:通过统计发现,认为成绩有进步的占到了70.00%,有42人觉得没有进步。可见,参加课外补习会为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进步,包含了知识、技能、方法、应试技巧等方面,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促使学生学习进步。
(二)存在问题
1.课外补习班缺乏有效的监管:有些补习班的设立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补习班收费较高,给某些家庭带来一些经济负担。一些补习班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不在其监管的范围之内,导致补习班的收费标准处于无监控的状态。
2.补习班质量参差不齐,补习市场混乱:小学补习教师来源广泛且差异比较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不尽相同,造成教学效果良莠不齐。此外,课外补习班缺乏规范,导致补习市场混乱,造成课外补习班遍地开花。
3.家长的盲目跟风,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期许,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使得家长在选择课外补习班时存在盲目跟风的心理,在选择辅导班时缺乏理性。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报补习班时是看别的家长报什么班自己就也跟着报。这不但浪费了金钱,而且容易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一)加大对课外补习的监管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课外补习市场。首先,对补习班教师严格要求,确保其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都合格。其次,为课外补习班制定相应的价格标准,做到合理公正,避免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后,建立和完善课外补习班教育的法律法规,促进补习班教育健康发展。
(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使补习成为家长“心安”的一种反应。改革补习班应该从公共意识入手,引导家长理性对待补习问题。首先,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现实情况来给孩子选择补习班,其次,小学生自身应该懂得自己喜欢什么并告诉父母,这样就会减少家长对自己的压力;最后,家长应该去粗取精,而不是撒网式的什么都报。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班没有依赖性,只有做到上面这些,才能使孩子生活得更加快乐。
(三)加强课外补习班的自身建设
首先,选优秀教学人才担任补习老师,补习老师应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富有个人魅力的个性特征给学生潜在影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减少班级人数,以10人以下为宜,尽量做到能照顾到每个个体的需要。最后,完善管理体制,配备图书室或玩具室,供上完补习课的学生使用,学生在补习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既缓解了学习压力,又保障了其他学生的上课环境。
(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补习班,是因为他们工作忙,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小学阶段是发展孩子个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辅导班的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是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教育孩子。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及时与老师沟通。促进家校合作,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有更加科学的认识与理解。
[1]赵凤兰.小学生参与课外文化补习的原因及危害[J].现代教育学科(普教研究).2010(3):38-39.
[2]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22-27.
[3]周彬.论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缺失与提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5-43.
[4]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9):25-27.
张新新(1992-)女,汉,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人,硕士,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