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诗强
(荣县度佳水务站 四川自贡 643100)
强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工作
黄诗强
(荣县度佳水务站 四川自贡 643100)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农民收入的稳定,因此近几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试图构建完整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的发挥与管护制度的构建直接相关,本文介绍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特点,并根据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给出解决途径。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民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制度入手,研究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村水利是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农田水利是指防治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总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中的一种。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交通、通讯、水利、能源、卫生、基础教育等设施的总称,用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业的生产效率并消除过剩产能、有效的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激活农村市场的基础,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缩短城乡差距奠定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农用机械和设备、农村供电设施等;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邮电通讯涉水、学校和培训设施、能源供给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
2.1 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蓄水量少
(1)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供水保障能力低。存在病险水库多、水源工程蓄水总量少、工程分布不均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大部分水库老化失修、淤积严重,不能充分发挥蓄水功能,效益衰减。已经完成的中、小型除险加固水库仍有库区存在渗漏问题。
(2)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御干旱灾害能力弱。虽经建成了大批小坝塘、小水渠、小水管、小水池、小泵站等“五小水利”工程,但因调节能力小,普遍建设标准低,加之岩溶地区蓄水能力差,抵御旱灾能力弱。
(3)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环节薄弱。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等历史原因影响,受限于观念、物力、财力,早期已建水库配套沟渠大部分为土渠,渗漏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管理方面,重建轻管现象较普遍,特别是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后管理不完善,效益有逐年衰减趋势。
2.2 受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遭破坏
2.2.1 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虽经多年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程度得到有效遏制,但石漠化地区水源地植被遭破坏或没有完全恢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山泉水逐年减少甚至枯竭。石漠化地区遇单点暴雨,易暴发山洪灾害,产生水土流失,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2.2 中小河流污染严重
城乡河道环境“脏、乱、阻”等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垃圾随意丢弃河道,对水质安全和河流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2.3 农田耕作方式不合理,扩大了面源污染
农田耕作多年来依靠化肥和农药,土壤结构被破坏,生化指标紊乱,其根源是忽视了培肥地力,影响农作物安全性,对生命健康造成影响。
3.1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1)对工程老化,不能满足以需定供的村庄实行开源节流,同时培植水源,营造涵养水源林,增加地表水蓄积量,或增加饮水点和水源补充。满足以需定供的村庄,对技术、经济、水资源进行论证,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生态环境需水量。
(2)农村饮水安全至今未得到解决的村庄,一方面依靠自力更生,千方百计想办法集资解决;另一方面依靠政策支持和补助,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工程技术措施。自来水工程,适用于出水点、山谷涧常流水,采用重力供水,兴建取水池,安装引水管道,兴建蓄水池,配水到用户;村庄位置高、水源位置低的地区,采用提水工程,兴建抽水站(吸水池),安装输水管道,兴建蓄水池,配水到用户;对无水源的地区,采用集雨工程,兴建水窖,供旱季使用。
3.2 加强水浇地工程建设
3.2.1 自流灌溉引水浇地工程
水源选择山谷、沟道内泉水、塘库,根据地形、位置、灌溉面积,配套引水量,引水点可造一个或多个水源点,安装引水管道,采用管道灌溉或管池配套。兴建蓄水池,安装输水管道,地块间建小水池供农户使用,形成“长藤结瓜”的形式。输水管道埋入地下0.5~0.8m,水池布置就高不就低,方便群众用临时塑料管取水。
3.2.2 提水灌溉水浇地工程
若灌区处于高处而水源位于低处,可兴建抽水站,以动力提水灌溉。扬程过大、投资太大的地方不宜兴建。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进行效益分析,量力而行。
3.2.3 集雨工程
以兴建“五小水利”工程为主,总蓄水量应满足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关键水”的水量,一般每个水窖灌溉0.4~0.47hm2旱地。
3.3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明确供给主体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构建水利设施管护制度的基础和保证,要达到水利设施的持续利用必须明确设施的供给主体。为保障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务,建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国家应当加大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明确国家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同时激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投入和建设。
3.4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管护责任主体
对于过去建成的存在产权纠纷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当进行明晰和确认产权。对村民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股份合作和组织创新的方式避免集体产权虚置的问题。①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确认为全体村民所有,以股份量化的方式赋予每位村民。村民可以所拥有的股权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后续管理,并且可以将股权转让给村内的其他居民,建立股权的进入和退出机制。②完善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议事会等农民集体决策机构,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协商方式对农村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
3.5 建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机制
为避免中央政府集权或地方政府完全分权的单中心的制度安排,应当合理划分政府内部在管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权责,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机制。改变政府内传统的上下级关系,改变上级政府完全指挥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对上级负责的现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地方政府的工作不仅受上级政府监督,还要对辖区农民负责。
3.6 优化资金筹措方式,保障管护资金来源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制度的关键。①,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资金在拨付过程中可以以财政补贴或财政激励的方式,通过引导农民参与水利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②探索市场化的融资方式,达到盘活水利设施的目的。将水利设施的承包权、经营权等使用权益进行融资,鼓励金融部门进入农业部门提供融资服务。对存在权属障碍的水利设施,可以探索建立融资中介公司,以水利基础设施的经营权进行融资。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致使境内水资源分布失衡,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以致水旱交灾,危害连年。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5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Ⅰ型水库38座,小Ⅱ型水库117座,山塘河坝2.3万处,达标堤防10km,防渗渠道1200多公里,中型电排站1处,装机1120kW,小型堤灌站158处,装机4902kW,人饮集中供水工程836处,基本形成“库塘坝,灌引提”立体灌溉网络,全市蓄引提水量已达2.67亿m3,有效灌溉面积达36.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6.7万亩。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地区发展的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不够完善,主要是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个方面,我们需要解决资金来源,优化管理体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饮水安全工程和水浇地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1]陈亚文.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途径探讨[J].特区经济,2015(5):24~25.
[2]郭瑞萍.农村基础设施养护机制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57~58.
[3]房桂芝,董礼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存在问题的制度分析[J].农村经济,2015(1):24~25.
S277.7
A
1004-7344(2016)17-0109-02
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