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芬
(海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0000)
关于生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设计理念的探讨
王堂芬
(海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0000)
生态型小流域治理方式,与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方式相较而言,具备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等显著特性,并同时包括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相关内容,更关注于对水土资源的结构性、效益性以及效率性等方面内容的应用,并且能够在减小能源消耗的基础之上降低环境污染,以促进人口、发展与资源间的协调性。
生态学;小流域;水土保持;设计理念
人们对于水土资源需求性的不断提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过度开发行为,已经致使生态环境与水土资源的损耗情况日益严重,极大的威胁着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健康生存。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对于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构建生态型小流域,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应用、重复利用以及节约利用,现已成为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和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方式相较而言,生态型的小流域建设方式的内在价值更加深厚,因而,在开展相关的水土保持设计时,应当建立起新的设计理念。
海南岛的土壤侵蚀情况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受到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全身范围内降水量较多且强度较大,侵蚀沟下的切深度较大,因此产生出冲沟沟壁在向两端扩张发展的速度较快,所出现的土质侵蚀量大,水流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到全球性气候突变影响,短历时强降雨高发,并加之人们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海南省的水流流失问题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性发展态势。依据2013年所开展的全省首次水利普查结果表明,全省水土面积流失量超过了2116.04km2,相较于十多年前的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土壤侵蚀面积扩大了1677.26km2,水土流失问题日渐加剧。
2.1 保护优先原则
依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性,做好对于各类植被的保护工作,促使森林与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自我调节,达到对水土资源的生态保育目的。
2.2 适度开发原则
做好对资源以及环境最大容量的限制性,依据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对水土资源予以综合开发,重视对于植被的合理配置,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及承载性能,最大化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综合治理原则
依据物质循环转化以及再生、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性、生物以及环境协同进化等相关生态学的规律价值,做好对于水域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并针对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当中的植被、耕种土地以及废弃物资源予以科学性的配置,综合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的生态型治理工作,促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构成。
3.1 适度与规模关系
依据对“低消耗”这一生态型小流域特点的落实,便需要促使人们在进行相关的水土保持设计当中要能够对水土资源予以最低化的应用,但是伴随着海口市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农林开发的需求性日益迫切,规模化发展与生态型小流域建设特点互相矛盾。
合理的处理好这一矛盾问题,即促使“适度与规模”间的关系要能够达到和谐一致,首先便需要对小流域当中的森林与田地、山地与丘陵、山川与水域等生态交错地带予以全面性的掌握,而后再借助于针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开展的分析工作,来明确出小流域可满足生态需求的最低亦或是最适宜的水土资源量,同时结合以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的规划出经济发展所可以达到的规模大小。尤其是伴随着海口市近些年来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无论是出于当地居民的自身需求,或是出于建设旅游城市的需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应当最大程度的满足于生态需求,并划定出最小的建设开发规模。
3.2 利用与保护关系
对于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水土流失问题,极易导致水土资源出现退化情况,科学、合理的水土资源应用及保护关系方可保障小流域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
针对水土流失区域、“四荒”资源、水资源等均需建立在合理的保护基础之上开展高效应用。实施退耕护岸林、种养结合、林下经济等,均有助于对土壤资源的有效保育以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
3.3 治坡与治沟关系
治坡与治沟此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存在矛盾性,重点是当前有部分地区在开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过程当中重点突出了“减蚀”与“拦泥”,也就导致了极端性的沟坡治理事件发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发生土壤侵蚀情况十分普遍,上游所裹挟夹带的泥沙给予下流生物带来了维持正常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质。而针对坡面侵蚀所开展的工程建设往往没有顾及到生态效益,有害于对沟、河的生态性维护。因而,由径流调控、泥沙控制等数个方面,均应当科学的处理好坡面与沟、河的治理关系,保护好最基础的生态需求。
3.4 经济林与生态林的关系
依据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经济林木对于水土保持的能力较差,同生态林相比会相差60%以上。而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而言,往往又需要经济林这一收入渠道,因此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保持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基础之上,处理好经济林与生态林之间的关系。
生态型小流域的设计更加注重的是林业种类的多样性、林冠的多层次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经济发展在初级阶段当中同时适当发展一定的生态型经济林,或者是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混交发展,而后逐步的过度到生态林建设为带状间隔种植结构,从而促使生态交错带生态林地的建设。
4.1 保护山麓地带
在生态保护区以及水源涵养地区,严禁乱砍滥伐以及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扰动性,对目前所现有的水土资源及各类地表植被均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凭借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步促使林区质量、种类及结构能够得以逐步改善与恢复。
4.2 保护天然次生林及灌木林
在一些生态交错、高陡坡更低以及潜在的水土流失区域,应当进行灌木林以及次生林的人工抚育工作,针对一些坡耕地可依据当地土质条件、生态环境等情况适当的推广以抗逆性强、存活率高的优良树木品种,促使林草的覆盖面积稳步增长。
4.3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①建设梯田、水平沟,同时针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全面性的整顿治理,使得土壤土质能够得以改善,肥力得以增强,提升整体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修剪山塘、渠系工程,对水利资源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与分配,以确保能够预留出足量生态用水;③充分应用宜种林地,选取合适的植被品种与种植结构,依据和谐共生的生态原理,促使经济林与生态林的建设能够协调发展,构建起农林复合型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设计理念之中,应当严格依循生态规律,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作为设计原则,构建起科学化、合理化的水土资源保护利用机制,配置以相应的废弃物资源化工程项目。将保护优先的原则落实到底,加强对生态协调规律的重视程度,避免土壤出现功能性书埃及以及水土资源破坏情况。在适当的开发力度下,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促使土壤资源的生产潜能及生物能转化率得以有效提升。
[1]张起风,胡海波,鲁小珍,等.美林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132~135.
[2]洪新强.浅谈植被措施在生态型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5(3):57~59.
[3]李玉华.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设计[J].浙江水利科技,2014,42(2):44~45.
[4]雷祥.溪口河小流域植物防护工程设计要点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20(4):38~40.
[5]胡封兵,张鹏,韩洁春.珠三角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1):41~43.
[6]姚孝友.关于生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设计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8(7):27~28.
S157
A
1004-7344(2016)17-0094-02
2016-6-3
王堂芬(1988-),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设计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