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6-07-12 09:32陈星宇
大科技 2016年26期
关键词:胺类激素水平研究进展

陈星宇

(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610071)

抑郁症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星宇

(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610071)

抑郁症是临床中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以抑郁心境表现为主的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生活原动力低下、持续性疲劳、兴趣缺乏、情绪低落等,常伴随早醒、周身不适、体重下降、失眠、烦躁不安的临床表现,对身体的危害极大。本文主要针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发生机制进行分析。

抑郁症;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疾病的一种,也是临床中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会使人产生抑郁情绪,幸福感体验降低,食欲与睡眠受到影响,并且会使人易怒、精力涣散。它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可以将其发生的原因分为两类:原发性以及继发性。通过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研究,人们将因为药物,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具有明显发病原因的抑郁症称为继发性抑郁。而将那些无明确发病原因的称为原发性或内源性抑郁,这是精神病学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抑郁症的病理改变发生于脑部,研究难度比较大,并且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进展仍然有限。本文在此从多个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希望对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产生深刻的认识。

1 关于神经回路的研究

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边缘皮质系统中的特定神经回路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在PET以及FMRI的帮助下,研究者对于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大脑前额质皮层区以及海马区的灰质的体积有明显的减小。通过立体测量技术的对抑郁症以及双极情感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前额叶BA24区的神经胶质细胞数量要明显少于常人。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症会使患者的眼眶体积显著缩小,并使得其前扣回带的血流量低于常人,但这是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良好治疗的。通过PET和FMRI的检查,还证实了杏仁核以及膝下扣回带与焦躁情绪的联系。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到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回路有所联系,但现在相关的科学研究却倾向于大脑功能定位说,这实际割断了神经回路间的互相联系,与系统整体化的研究方法相背离。

此外,临床研究显示,抑郁症与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有关,早在1975年,randrup就提出,多巴胺会参与抑郁症的发病,几乎所有抑郁症患者da诱导奖赏反应都会增加。目前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5-ht能神经与da能神经、ne能有着复杂的关系。而实验也显示,抑郁症小鼠中枢神经递质5-ht、ne出现变化,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需要针对以上的问题。

2 关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

关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也基本都是基于单胺类递质研制的。“单胺”假说在抑郁症发病原因的诸多假说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它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单胺类递质功能的降低。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利血平会使大脑内的单胺类递质大量损耗,因此导致部分病人患上抑郁症。会导致中枢中去肾上腺素递质含量提升的异烟肼以及化学结构并不相同的丙咪嗪一开始并不被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基本都是依靠提高单胺类递质浓度来发挥作用的。虽然提高单胺类递质可以用于抗抑郁,但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将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完全归结于此,也有一些能够使得单胺类递质浓度急性提高的药物对于抗抑郁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3 关于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的研究

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可以看出,抑郁症患者体内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会高于常人,目前学界已经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抑郁症发生中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应激会导致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提高,长期身体状况处于这种高激素水平中的人往往会出现抑郁症状,并且他们的海马的面积会明显缩小。因此,可以用糖皮质激素水平的提高解释一些抑郁的发病成因。目前临床中已经开始了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验,但又有新的研究表明,这一因素只与极为严重的抑郁症状相关,因此,相关的研究还将继续进行。

4 关于遗传因素的研究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有着明显的家族遗传史。研究发现,家族中有抑郁症史者,罹患此症的可能性要高于常人10~30倍,患病的可能性是随着血缘关系的亲近程度而不断增加的。

5 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于抑郁症的研究,临床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还有大量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未来阶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抑郁症有联系的神经细胞种类以及神经回路中信号的传导机制,这可能对治疗抑郁症的治疗起到很大的帮助,目前学界也已经提出并开始运用多种通过对功能失调的神经回进行神经刺激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对发病机制的假设并制定了相关的研究,但实际上尚无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对于这一问题还未能得到准确的定论,当下,光杆基因神经调控技术的有效利用将大大助力对这一病症发生机制的研究,而未来对神经回路的研究可能成为主流。总而言之,对于抑郁症发生机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贾玮,王鸿.护士抑郁症发病率增高的根源探究与干预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8).

[2]何元增.窦性心率震荡在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意义[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

[3]寇金爱.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

[4]毕斌,何军,罗洁,尹科,张姝,许琦.血清IL-6、IL-18及TNF-α水平对抑郁症首次发作的诊断价值[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6(05).

R749.4

A

1004-7344(2016)26-0328-01

2016-9-3

猜你喜欢
胺类激素水平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针药结合改善肾虚痰湿型PCOS激素水平的9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甲功正常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DKD的相关性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物化法处理醇胺类污染地下水的实验分析
芳胺类化合物的原位氧化溴化工艺研究
益母缩宫颗粒对药流者激素水平的影响
孕妇血清激素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全球胺类产品市场2020年将达到140.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