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科女”怎样寻找小鲜肉有关蚊子的流言与真相

2016-07-12 10:18本刊主笔季天也
环境与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驱蚊流言血型

◎本刊主笔 季天也



“蚊科女”怎样寻找小鲜肉有关蚊子的流言与真相

◎本刊主笔 季天也

夏季悄然而至,小伙伴们的一腔热血吸引着潜伏在身边的蚊子军团。吓人的嗡嗡声,皮肤上发痒的红包,都在提醒大家该进入对抗“蚊科生”的战斗状态了。一直以来,有关防蚊招数以及蚊子专爱叮什么人的说法不胜枚举,但并非都靠谱。为了不让蚊子的饕餮霸王餐得逞,人蚊大战中祭出哪般兵器才是靠谱的呢?

人身上散发出的某些化学成分,给蚊子提供了导航信号。

蚊子怎样寻找“小鲜肉”

世界上已被命名的蚊子有3500多种,但吸血这样卑鄙的行径,只有部分种类的雌蚊在干,而且“她们”不一定偏好人血,目的是从血液中获取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以满足产卵需要。而雄蚊子则靠花蜜和植物汁液果腹,对人和禽畜没啥兴趣。

叮人的蚊子是按蚊、库蚊和伊蚊三大家族。按蚊翅膀上有黑灰相间的斑点,停息时头部贴近平面,腹部向上抬起,身体与平面成30~45度斜角。而库蚊、伊蚊停息时身体与平面呈平行姿势。作案时间上,按蚊和库蚊偏爱黄昏和夜间,伊蚊白天也很活跃,“网红新秀”寨卡病毒就是通过伊蚊传播的。

爱招来蚊子的,不是人的形象气质,也不是人格魅力,而是人身上散发出的某些化学成分,给蚊子提供了导航信号,如二氧化碳、挥发的汗液中夹杂的辛烯醇、乳酸等物质,都在为它们指引美餐的方向。其中,二氧化碳是蚊子最重要的判断依据。研究发现,蚊子头部的下颚须是接收嗅觉和味觉信息的感觉器官,内含触角感受器,藏有许多嗅觉神经元,就像雷达,对二氧化碳或辛烯醇特别敏感。通过感知二氧化碳浓度的波动,它们能探测到一二十米外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并根据气流确定方向,然后逆风飞来。

不过,人类地盘里的非生物二氧化碳排放源太多了,为了保证猎杀精准,蚊子还需要通过人体散发的分泌物,对二氧化碳气流的来源进一步筛选和证实。有趣的是,当识别到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后,蚊子对汗味等气味的探测越发灵敏,并且离目标物越近,越靠人的体味搜寻,二氧化碳的“导航”作用减弱,这就是为什么蚊子不会直接飞进呼出大量二氧化碳的口鼻区域的缘故。当离目标只有不到1米时,人或动物的体温又给蚊子的热量探测提供了进一步信息,再加上蚊子也有视觉来导引,最终就能准确地找到心仪的“小鲜肉”了。

所以,在运动发热和出汗状态下的人,以及新陈代谢旺盛的肥胖者和儿童,更容易被“蚊科女”青睐。

夏季悄然而至,人蚊大战已开打。

能吸吮自重3倍的血

蚊子的肚量极大,当它的针状刺吸式口器穿过皮肤插入毛细血管时,会从自己唾液中释放抗凝血成分以便持续吸血。一通畅饮后,蚊子拖着沉甸甸的“啤酒肚”溜之大吉。当然也有不开眼的蚊子从人耳边或眼前飞过,由于大腹便便行动不便而被就地正法。由于蚊子口器的直径只有约10微米(人的头发直径约70微米),刺出的极细微伤口会被皮肤的弹性封住,表面上看不到任何伤痕和血迹,只是因为免疫系统为防御蚊子注入体内的外来物质而分泌组织胺,从而在皮肤上留下或疼或痒的鼓包。当人察觉时,蚊子往往早已溜之大吉。

据维基百科的资料介绍,蚊子空腹时吸取的血液量,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3倍。从绝对数量上,一只蚊子造成的失血量最多不过十几微升(1毫升=1000微升),还不到人体血液总量的十万分之一。然而,蚊子这一“针”扎下去带来的麻烦,远不是这点微不足道的失血量可比的。

只有部分种类的雌蚊会吸血,如按蚊、库蚊和伊蚊。

蚊子凶猛 每年致70万人死亡

热衷慈善的比尔·盖茨在其博客上,将蚊子评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他指出,鲨鱼在全球的杀人记录是10人/年,鳄鱼是1000人/年,蛇类是5万人/年,人类的战争和谋杀平均下来是47万人/年,而蚊子叮咬造成染病致死人数,超过70万人/年!

成蚊一生除了忙于生存和繁衍,还兼做多种人体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推送”业务,不仅让脑炎、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老牌重病反复折磨人类,最近还帮助寨卡病毒屡屡上头条。要染上这些蚊媒疾病,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促成,如人体免疫力差、蚊子刚好带有病原体、进入人体的病原体足够多等。如果不是在热带或欠发达地区,蚊子致病的成功率还不算高。不过,它们影响睡眠和分散注意力却是普遍问题。吸血、传播疾病和不绝于耳的嗡嗡声,这些习性不仅让蚊子成为害虫,还助它力压蚂蚁和蟑螂,在动物排行榜中被评为“世界十大最讨厌的动物”之首。

蚊子空腹时吸取的血液量,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3倍。

关于哪种血型最招蚊子的研究仍无确切定论

与蚊子有关的流言

人蚊之战已经持续了无数年,防蚊的古法新招、蚊子选择目标的说法比比皆是。流言蜚语间,孰真孰假?

流言1 :XX型血最招蚊子

笔者身边4种血型的人,都抱怨过自己的血型最招蚊子,而他们的论据基本都是和几个人共处一室时自己被叮咬而其他人无碍。蚊子究竟有没有偏爱的血型呢?

真相:1972年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这个实验找来不同血型的102个人,然后让他们把胳膊伸进装有20只蚊子的密封箱里 “无偿献血”10分钟,检验蚊子所吸血液的血型来判断叮咬情况。这可以算是人类首次进行血型与蚊子叮咬关系的研究。通过100多次实验的结果分析,论文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疟疾专家康宁·谢尔·伍德得出“O型血可能最招蚊子”的结论,但具体原因并没有探明。

后来的几年里,伍德又推出了新版本的实验,对蚊子的着陆和吸血进行了区分,因为落在皮肤上不一定吸血,并且进一步探究了肤色、湿度、皮肤温度、相同血型中的分泌型和非分泌型(分泌型指汗液或其他体液含有可以判定血型的物质“血型抗原”,非分泌型则不含)等因素。实验结论还是O型血最受蚊子喜爱,并且对分泌型的喜爱程度胜过非分泌型,而肤色、湿度和皮肤温度不会左右蚊子的选择。

然而,后来的研究者、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专家克里斯汀·桑顿指出,伍德的实验没有排除两个关键因素——志愿者的二氧化碳呼出量和排汗量对蚊子锁定目标的影响。桑顿的实验结果也完全不同:血型与叮咬没有必然联系,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也没有显著区别,反倒是出汗对蚊子叮咬的影响很大。

2004年,日本科学家白井在64位志愿者的配合下也做了相关实验,特点是增加了一个考察项目:在手臂上涂抹血型抗原。结论是O型血对蚊子的吸引力只比A型血有优势,对另外两种血型则没有明显区别。但这个实验用的蚊子被事先锯掉了口器,也就无法区分伍德所说的着陆和吸血。白井自己也承认这个实验无法判定血型与叮咬的关联。

总的来说,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二氧化碳、热量和人体散发的挥发性化学物质,才是蚊子挑选目标的主要线索。关于哪种血型最招蚊子的研究仍无确切定论,主流对蚊子的研究也更侧重对蚊媒疾病的防控和治疗。

儿童新陈代谢强,容易被蚊子叮上。

流言2:楼层越高蚊子越少

通常认为,蚊子等昆虫都属于近地生物,它们不好迁徙,加上近地面人员活动密集,大多数产卵场所在地表附近,所以建筑物越高,蚊子越少。

真相:理论上,建筑物高层确实会比低层少一些蚊子。然而,高楼越建越多,“高层次”的繁殖空间比例逐渐提高。因为生长在水中的蚊卵和幼虫对环境不是很挑剔,基本上只要有积水的地方都有蚊子孳生的机会,所以,家里的下水道、锅碗瓢盆、瓶瓶罐罐也可能成为蚊子的温床。如果出生的起点就高,蚊子“作奸犯科”的场所自然也就高端,后代一代代“更上一层楼”也容易得多。此外,有相当一部分蚊子是“搭乘”电梯飞入高层的,而且电梯空间小、乘员多,本身也是蚊子喜爱盘踞的地点。但总体上看,蚊子在近地面的繁殖和生活空间仍然更多,高楼层出现蚊子的几率还是相对小一些。

流言3:秋蚊子更毒

“‘秋老虎’干不过‘秋蚊子’,半夜都能被咬醒,满手的包,‘秋蚊子’咱俩没仇吧,下嘴轻点。”“秋蚊子实在太毒了,昨儿跟这帮畜生溜溜儿斗争了一宿,全身上下共负伤十余处。”一到秋天,就有不少网友纷纷叫苦,用“毒”“猛”等词儿痛斥秋后的蚊子。

真相:“更毒”是指更容易被叮,或者蚊子包更痒、更大、更不容易消退。这个包是免疫系统派兵前来清除蚊子带来的入侵异物造成的,比如其唾液中的抗凝血剂、消化酶、病原体以及多种未知蛋白质。这种免疫反应的持续时间通常和异物的多少、人的体质等因素有关。

以北京为例,家中的蚊子一般是淡色库蚊,户外一般是白纹伊蚊,它全身以黑为主,腿部和腹部穿插着白色的斑纹,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或“黑蚊子”,攻击性很强。但对于同一个地区来说,蚊子的种类并没有什么季节差异。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起勇表示,酷暑时节温度太高,蚊子的活动能力会下降;15摄氏度以下,蚊子也基本不活动,反而是二十多摄氏度左右的秋天,最适合蚊子活动。另一方面,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秋季是蚊子一年中最后的繁殖机会,它们会更迫切并且尽可能多地吸血,从而为产卵积累足够丰富的营养。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说,确实是秋天的蚊子更凶猛。

生活中能实实在在抵制蚊子的,有电蚊拍等物理防护手段。

蚊子通过感觉器官探测“猎物”

流言4:徒手拍蚊易染病

这个说法源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个病例:2002年,一名57岁的妇女因真菌感染,最终导致大面积脑梗而死,而感染的原因可能来自她打死的蚊子残骸。

真相:这种小孢子虫属真菌的拉丁学名叫“Brachiola algerae”,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为蚊子,并通过表层途径感染人类,由于它不在蚊子的唾液腺中,而是扎堆在蚊子的肠道和马氏管(相当于蚊子的肾)中,不太可能通过叮咬感染,所以人们推断是蚊子被拍死后,真菌孢子从破碎的尸体中流出,再经过这位妇女的皮外伤口进入到体内。

不过,要是我们因此就放蚊子一马,特别是眼瞅着蚊子在皮肤上作案也不行动,那蚊子就得在一边偷着乐了。其实这种真菌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只能感染一些免疫力很弱的群体,比如艾滋病和器官移植患者,通常惹不起普通人群。

病例中的这位57岁妇女因为风湿性关节炎,当时正在接受的疗法使其免疫力降低,才导致了这场不幸。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特定人群里发生的特例。对比蚊子对睡眠和皮肤舒适性的影响,以及通过叮咬传播疟疾、登革热、丝虫病、乙脑、黄热病、寨卡等重大疾病的可能性,见到蚊子杀而后快是正确的选择,否则就因小失大了。当然,如果用苍蝇拍打死蚊子,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流言5:“魔音”驱蚊

流言称,雄蚊子会不断通过飞行振翅发出求偶的声波,但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有一种声波驱蚊器利用这个原理,模拟雄蚊飞行时振动翅膀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来吓走雌蚊,达到驱蚊效果。

真相:虽然雌性蚊子一次交配就能得到一辈子够用的精子,不需要交配多次,但“她”并不会因此拒绝再次交配。另外,不同蚊子振翅的声波频率不同,范围大约在250~1000赫兹,纵然声波驱蚊这招有效,但特定频率的声波也只能驱赶特定种类的蚊子,在人身边嗡嗡的蚊子通常不止一种,容易顾此失彼。更要命的是,有些声波软件为了营造一种有效的假象,发出的嗡嗡声很大,甚至比蚊子更让人烦躁。

还有一种说法是超声波(频率高于人耳听觉上限的声波)驱蚊。超声波是蚊子的天敌蝙蝠定位猎物的手段,而有些夜行昆虫为了不被吃掉,进化出了能识别超声波的机制来逃避蝙蝠的追捕。于是,有人想出了用专门的设备或手机应用发出超声波来吓跑蚊子的办法。很遗憾,这招看上去很复杂很高端,但“然并卵”,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美国蚊虫控制协会,测试了发声频率在20~70千赫(1千赫=1000赫兹,即每秒振动1000次)之间的5种不同超声波工具,对4种蚊子的驱避效果,结论是“ 超声波既不能招蚊也不能驱蚊”。可以说,超声波驱蚊的效果没有得到任何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用户吐槽其无效的报道也有不少,甚至还有人戏称“外国产品发出的超声波中国蚊子听不懂”。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波对人体有振动、加热等影响人体生理的效应,虽然有不少重要的利用价值,但也需要掌握一个度,长时间超大剂量地处在超声波环境下会损伤细胞,危及组织器官健康。所幸普通家用扬声器的性能有限,即使下载所谓的超声波软件,也不会让手机和电脑发出超声波。

流言6:芳香植物是驱蚊法宝

出于对天然驱蚊方式的追求,花卉市场往往展示出多种标着“驱蚊草”的盆栽,有月见草、碰碰香等。据说这些会散发香味的植物能赶走蚊子。

真相: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生态学教授聂绍荃介绍,凡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大都有驱蚊(虫)效果,称为“忌避作用”。但受个头的制约,单株芳香植物的气味释放量对于室内空间来说还是有些微不足道,顶多是把蚊子“熏”到屋内离植物稍远的地方,必须多株甚至成片才能在整间居室中起到明显的驱蚊效果。以一般家庭的盆景密度,想要靠植物有效驱蚊实在力不从心。

与蚊子交战至今,科学界不乏绝育工程、细菌战和使用激光武器、投放食蚊鱼等各类新战术的研究,但这些毕竟是“技术宅”们的工作。生活中能实实在在抵制蚊子的,还是以杀虫剂、电热蚊香片(液)、避蚊花露水为代表的化学武器,以及蚊帐、纱网、紫外灭虫灯等物理防护手段,还有用起来颇有击杀快感的电蚊拍。与此同时,搞好室内卫生,尽量不给蚊子留下适宜的孳生环境也很重要。

本栏目责编/叶晓婷 yexiaoting@vip.163.com

猜你喜欢
驱蚊流言血型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驱蚊妙法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奇奇小笨丛林历险(八) 蚊子来骚扰
流言
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