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 洋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摘要】目的 探讨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31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120与对照组11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降血糖、饮食控制等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匹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显著,其对于血糖和血脂的改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关键词】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综合征,往往由于胰岛素的分泌缺陷或生物效用受损,或者二者兼有造成。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组织,尤其是眼、肾、心血管、神经的功能障碍,而高胆固醇血症又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除了常规的降糖治疗之外,应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1]。本文探讨了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n)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 治疗前 120 6.32±0.37 9.16±0.65 6.62±0.31治疗后 5.63±0.32*# 8.33±0.71*# 6.20±0.26*#对照组 治疗前 111 6.28±0.41 9.02±0.58 6.58±0.42治疗后 6.04±0.44* 8.87±0.65 6.49±0.4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n) 总胆固醇(mmol/L) 三酰甘油(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观察组 治疗前 120 4.49±0.83 1.72±0.76 2.96±0.57 1.13±0.30治疗后 4.03±0.71* 1.43±0.61* 2.55±0.61* 1.36±0.35*#对照组 治疗前 111 4.52±0.89 1.67±0.73 2.98±0.73 1.10±0.31治疗后 3.97±0.80* 1.40±0.58* 2.53±0.70* 1.24±0.32*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31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120与对照组11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他汀类药物过敏史、妊娠及哺乳期等病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平均年龄为(54.17±10.42)岁,平均病程(2.46±0.8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病例61例,女性患者50例,平均年龄为(53.74±9.86)岁,平均病程(2.38±0.8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降血糖(二甲双胍缓释片500 mg进食时或餐后口服,起始用量500毫克/次,1次/天于晚餐时服用;其后可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量,最大不超过2000 mg/d),饮食控制等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10毫克/次,1次/天口服);观察组给予匹伐他汀进行治疗(2毫克/次,1次/天口服)。两组均于治疗12周以及治疗前检测血糖血脂。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临床疗效评价: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为主要依据。显效是指总胆固醇下降>20%、三酰甘油下降>3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0.26 mmol/L;有效是总胆固醇下降10%~20%,三酰甘油下降20%~4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0.104~0.26 mmol/L;无效是指疗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1.5统计学方法:将所得资料以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对比: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117/120),对照组为85.6%(95/11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9/1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11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内分泌系统紊乱综合征,其合并症与并发症众多,高胆固醇血症即为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增高。他汀类药是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限速酶3-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使胆固醇代谢途径中断,使胆固醇水平降低。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但匹伐他汀与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于阿托伐他汀[2],因此与阿托伐他汀比起来,匹伐他汀具有用量较小而效果更优的特点,如本文研究中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用量为10 mg/d,而观察组匹伐他汀用量仅为2 mg/d,效果却更好。除此之外,临床研究表明匹伐他汀对于减少血糖剧烈波动、保持血压稳定、促进纤溶蛋白溶解、防止血栓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HDL-C的升高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研究表明匹伐他汀能使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HDL-C水平升高,表明匹伐他汀的应用对于防治心血管事件可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显著,其对于血糖和血脂的改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 毛勇,余金明,张芬,等.匹伐他汀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7):508-512.
[2] 黄华.匹伐他汀钙治疗62例老年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5):469-470.
[3] 陆人杰,唐风雷,王燕龙,等.匹伐他汀多效性作用及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6):487-49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