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群 葛 菲 (武汉工程大学 430205)
“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魏 群 葛 菲 (武汉工程大学 430205)
本文针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以“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例,通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以用人需求为导向的方法,分析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模式和方法途径,提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应得到相应的创新改革,创新教育和实践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改变现有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基于个性化培养,强调引导和交互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上课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互联网+;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GB057;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2015041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高度强调实践能力的专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往往倾向于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与培养模式基本同质化,教学理论和方法都很单一,培养的学生往往没有能力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设计工作中,以至于毕业生因为同质化的知识、技能及能力而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对设计人员基本设计技能、设计理论的要求外,往往需要学生在到岗之前具备实际工作环境的驾驭能力,比如实际工作中要使用的设计软件、办公软件,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等。本文通过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特点,分析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教授模式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企业需求,强调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主动获取未来企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地学习,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到未来企业可能需要的知识、设计方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度。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师生的互动、利用互联网便捷、高效、开放、灵活等特点,构建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场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常可以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案、教材、教辅材料体系,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主要教学内容,并选择感兴趣的方向继续强化学习和训练;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题库、素材库、软件库、教学视频库,帮助学生查找资料、查缺补漏;通过建立线上直播授课、线上公开课等网络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教学,一个优秀的老师、一次难得的案例仿真,都可以同时分享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主动选择老师、课程,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 教育。知识得以通过互联网更高效、更广泛地传递;能力得以通过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加以锻炼和提升;让学生提前积攒实践经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核心。同时,对于需要面对面强化训练和传递的知识和技巧,也可以使用线下传统教学的方式补充。
1.创新性和应用性相结合
创新性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应用性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血肉。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失去实际应用价值的“血肉”,要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基本设计的功能、目的和服务对象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包装设计有更直观、清晰的学习和理解;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有一个参照标准和比较,促进学生大胆创新;课堂上对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详细地讲解和分析,并对一般性的作品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讲解如何提高设计制作质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怎样去分析一件设计作品,在构思、设计和制作过程吸收优点,尽量注意及避免不足之处,使自己设计的作品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将学生带到校外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公司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强化理论的吸收;通过实际项目和课题的参与,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具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方案。
2.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式上,不仅有传统的课堂授课,还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补充。将教学内容和过程“网络化”,基于校本特色,建立直播和录播课程体系。直播体系包含线上授课、线上答疑等场景,录播体系包含公开课、网格视频的录制。将原有教室上课、答疑、作业等场景全部或部分搬到线上,解决学生选课冲突、单一教师知识表述不全面等问题。比如,教师在班级QQ群上随时交流学习,指导答疑相关问题,共同探讨设计作品,并共享优秀设计作品和及时发布相关的设计竞赛信息,使沟通和指导无时不在,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加深师生间的沟通。
3.由知识传授型向引导型、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在自己感兴趣、乐于钻研的方向上发挥特长,系统学习、深入训练,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强调标准化的教材、教案,这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过程中尤为不适用,束缚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线上互动的各种场景,学生应该从选课和教案环节就充分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选择最感兴趣的方向,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发展方向。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参与,通过对学科发展方向的介绍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在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老师也要全程参与,充分利用线上交流的便捷性,随时跟踪、纠正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充分传递相关经验、技巧和知识。通过这样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论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模式和方法途径,并通过企业调研和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及时修订教案、教材,建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时代教育提供的便捷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很多高校过于追求热门专业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本身的优化。只有深入课堂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有可能让我国由制造大国成长为设计大国。
[1]孔凡智 谢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 “互联网+”问答[J] .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15(3).
[3] 互联网_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4] 黄凯. 设计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意识[J]. 美与时代(下半月),2006(2).
[5] 魏群. 工程院校背景下包装印刷专业方向教育改革之所思[J].包装世界,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