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寅杰 (南通职业大学 226007)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孙寅杰 (南通职业大学 226007)
研究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一课程体系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找到适合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的途径。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了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构建及优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举措如下:思想上重视;夯实基础,提升学生基本艺术修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分阶段、分类别开展构建与优化。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
此论文系南通职业大学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5-ZD-06。
自开展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各类院校纠正应试教育缺失、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渠道与途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益受到各类高等院校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鉴赏能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造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这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一)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影响艺术教育质量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具有基础差、底子薄等不足之处,这其中既有学生自身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缺乏自觉性、读书不用功造成,也有不少是由于身处相对偏远或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相对低下的被动影响等。在这些学生当中,有很多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已经十分吃力,对于音乐、美术等非高考课目更是不关注、不用心,造成中小学时期几乎就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全面的艺术教育,以至于进入高职院校后,在艺术修养、审美鉴赏等方面几乎是零基础。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分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依据。分数高的学生考入了本科,而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来到了高职高专。虽然单凭分数来断定能力的好坏是不太科学也不太公平的,但不可否认这却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的。所以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素质比本科学生相对要低。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觉得没有考入本科院校,就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没有了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如本科生,因此对学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丧失了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很可怕但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不少高职高专学生身的心理问题。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人格与性情,在艺术欣赏中放松心情,使身心愉悦,在艺术创作中体会成功,找到自信。特别是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中消除学生的空虚心理、焦虑心理和自卑心里。
(二)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较弱
除了学生主观上的问题外,长期以来,国内中小学教育一直延续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阶段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教育教学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边缘”状态。这些不纳入高考范围的课程不仅在课时安排上随着学生升入较高年级而迅速减少,而且学校和家庭对于这些得不到加分的课程基本处于完全的忽略状态。学校方面可以随意安排文化课挤占或取代音乐课、美术课,家长则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而将学生唱歌或画画等视作“不务正业”。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学校为了在高考时取得更好成绩,中学阶段甚至于干脆取消了艺术类课程教学。学生只在小学时接受过零散、碎片化的美学教育,在还未形成美学概念前就被提前终止了美育教育。
而在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中,由于管理层、教育层相对缺乏重视,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常常以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学生既感受不到校方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难以得到相对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由此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效果。
(三)重视职业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普遍缺乏美感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教育注重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业能力强,走上社会后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清晰、明确,对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重视专业理论学习,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那么在一切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基础上,公共艺术教育就被顺理成章的边缘化了。除此之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育如数控技术、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与管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都属理科专业。每天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单调化、模式化,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缺乏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更缺乏人格与性情的陶冶。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更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为国家培养拥有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与文明素养的高素质接班人。
(一)提高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正如当下中国社会极其流行“创客”创业一样,各行各业对于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正是求贤若渴之时。传统应试教育功利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出来大批“高分低能”的“精英”在进入社会后,出现的更多的是“匠人”式的职场员工,而极度缺乏“艺术家”型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中国几十年来缺乏“素质教育”的后果,而“素质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正是美学教育。大量进入高校的学生掌握了形形色色应付考试的技巧,却独独缺少对美学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与能力。这样一批批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职场上多了许多的模仿甚至抄袭,却少了个性化与创造力。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其毕业后的工作常常是企业一线基层岗位,若没有相当的创新、创造能力,他们终其一生恐怕都只能默默无闻地被流水线或机械性重复劳动湮没,而无法利用自身的独创性争取到晋升的空间。相反,若这些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接触到足够的艺术与审美的学习,拥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创新力,则未来进入社会后,利用在校园中掌握的实践能力,结合自己的独创,不难开辟一块“创客”空间,赢得无限的可能。
(二)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根本要求
对于现今的中国各行业来说,纯粹研究型、精英型的高端人才数量毕竟是少数,最大多数的仍然是来自各个职业院校的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各行业最庞大的“基座”,既支撑着行业的运行,又决定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当处于“基座”内的多数应用型人才只具备或满足于在流水线前的机械重复劳动时,则行业整体发展就会相对滞后。相反,若这些“基座”中相当数量的人常常能够提供更多的奇思妙想,不断开创出一个又一个劳动生产的新局面时,则他们的创新与创造就可成为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推进剂”。
因此,提高素质教育绝不局限于普通高校,加快构建与优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未来创新、创造型实用人才的关键途径之一。
(一)思想上重视
在开展具体的构建及优化工作前,各类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与教学层都应当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健全。当前相对薄弱的生源素质决定了构建与优化只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只能由院校管理人员与具体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监督,继而实现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具体到教学上就是尽快改变当前不少院校大量采用兼职教师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根据院校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尽量安排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开展教学。专业的艺术教师不仅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一个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信号,这是兼职教师比较难以达到的目标。
(二)夯实基础,提升学生基本艺术修养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难有接触艺术教育机会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高职院校构建及优化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必须从零开始,夯实基础,如同修建高楼必须首先开挖足够深的地基,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也必须把中学阶段缺失的部分完整地补足。不同专业类型的高职院校应当至少确保有1学年至1.5学年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要让学生从感性上树立起一个相对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修养与鉴赏框架,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的长度与宽度取决于当下学校里素质教育的好坏;其次,经过足够的时间积累,学生在经过相对全面、系统的公共艺术教育熏陶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艺术鉴赏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对比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其在中学阶段缺失的艺术教育与当下产生的差距,从而对自身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树立一定的信心,为后续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打下基本。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
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当下不少高职院校中经常采用“工学结合”、建设校内外培训基地或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中包含了大量与设计、规划类职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广告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等,这些设计、规划类专业开展教学过程中时常采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融入日常所学知识,并且在掌握一定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有所突破。而实现创新、突破的前提正是需要学生能够具备足够的艺术鉴赏能力,从前人的作品中发现设计中的美感、掌握既有的设计成果中隐藏的艺术元素,并且利用自身学习、积淀的艺术理论与感悟实现再创造。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面对一个被历史建筑包围的空地,需要设计一个既能与周遭的古建筑风格恰当融合,又具有一定现代意味的市政建筑时,他应当如何开展设计方案?此时就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比如著名的西班牙穆尔西市政厅就恰恰是这一案例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一市政厅在计划修建前,周围分别伫立着一座十六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一座18世纪的“卡迪那”宫殿,以及一片初期资产阶级建筑。无论市政厅单独采种哪个时代的建筑风格都将与其他的建筑产生矛盾冲突。最终,设计师在参考了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主要特色后,将现代工业化设计的“极简”风格应用到了古罗马“叠柱式”建筑风格之中。即,在市政厅的外墙设计方案中采用了类似于“叠柱式”的设计概念,但所有“叠柱”全部统一为线条简洁的矩形,摒弃了古罗马“叠柱”固有的繁复和夸张。于是,当市政厅最终成型后,人们看到了一座充满工业化时代气息的“叠柱”式建筑,与周围的新旧建筑群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充满了设计的个性化。
从以上案例可见,要实现设计的创新突破,设计者需要首先具备对历代作品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即,分处于不同时代的设计作品各自的美学特色的具体内容、美学原理等;其次掌握不同时代设计作品的风格类型,比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第三,将古代与现代设计作品中共通的美感与艺术元素挖掘出来,找到其中的关联点,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合理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个性化、艺术化的设计方案。因此,具体到这类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时,教师应当针对教学目标与未来的职场要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古代或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特色,当代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出现的新型艺术鉴赏要求,以及未来的消费者潜在的审美需要等。除了已有艺术理论知识教学外,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新时代市场经济下艺术受众或消费者的审美新动向,从而在理性和感性双方面构建和优化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四)分阶段、分类别开展构建与优化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的另一原则与具体举措。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人才的过程中同样会设置不同专业,比如,侧重于理科的计算机专业,侧重于文科的广告设计等。这就要求院校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与优化公共艺术课程,比如针对理科专业应当主要以基础艺术修养与审美鉴赏内容为重点,而文科专业则可以适当有所深入和提高,达到中级甚至以上艺术专业教学。另外,设计类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适当在深度和广度有所延伸与拓展,以使学生的艺术审美眼界更宽;其他专业则可以与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此外,大一年级的新生由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可以适当增加基础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打好素质教育、美学教育的基础;进入大二后,由于有了一学年的艺术教育基础,此时可以适当与未来职场上有关的专业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开始尝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应用;到大三或大四后,则可以尝试将艺术创造更加深入地融合到具体的职业操作过程中,甚至形成具有相当个性化的毕业作品或方案等成果。
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学生及师资等方面的薄弱造成了这一专业教育的迟滞,因此构建及优化这一课程体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时期内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之一。
[1]宋晔.隋新.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J].艺术研究,2010(4).
[2]袁恩培,谢燕平.现代观念型包装设计的理论初探[J].包装工程,2011(7).
[3]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1).
[4]汪乔.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3).